中国经济新闻联播12月19日河南周口电(屈伟林 通讯员 周宾祖 孙佳贝)“要是没有儿媳妇,自己早就死了,怎么也活不到这么大的岁数”。这是年过百岁的老人孙高仕逢人便说的一句话。这位老人口中的好儿媳就是76岁的杨秀英。杨秀英上有高寿慈祥的老人,下有年幼乖巧的孙子,在这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里,杨秀英作为儿媳妇,家里的顶梁柱,孝老爱亲,在平凡的生活里营造了一个和睦的家庭,传承着孝道美德。

杨秀英几十年如一日,任劳任怨,重复着洗衣、做饭、干活、照顾着101岁的婆婆衣食起居,她没有什么丰功伟绩,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但她却以顽强的毅力,善良、淳朴、贤惠、细心的优良品质,常年守护着婆婆,赢得了街坊邻里的一致好评。2019年7月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贾滩镇后堂村两委会为杨秀英颁发“好媳妇”荣誉称号。


在鹿邑县贾滩镇后堂村的这位101岁高龄老人名叫孙高仕,就是在儿媳妇杨秀英的精心照料下,依然面色红润,精神矍铄。原来老人膝下有八个子女。三男四女,可谓幸福满堂。但是,如今三个儿子相继离世,四个女儿虽然健在,但由于各自家庭原因和老人不愿远离自己的寒舍,照顾老人的衣食起居就落在了儿媳妇杨秀英肩上。

穷家难舍,在这里真正得到全面验证。百岁老人是童养媳从小就嫁过来,八个子女都相继长大成人,成家立业,娶妻生子。任何人的生活都不是一帆风顺,长子离婚后就和老人依靠腌咸鸭蛋、掐辫子卖钱,相依为命,维持生计。天有不测风云,在老人耄耋之年,长子又因病离世,白发人送走黑发人,老人痛哭流涕,昏厥多次。为让老人晚年幸福开心,方便照顾,子女们商量把老人接走,轮流照顾老人。开始老人每次去女儿家里的时候,不到时间就闹着回家,也可能老人有自己的想法,不愿离开自己住的穷屋,也不想让子女嫌弃的缘故吧。

老人自己独守旧居,每天早早起床扫地,偶尔自己也烧火做饭。由于次子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不能床前尽孝,赡养老人的义务就落在了三儿夫妇身上,但老人仍然坚持住在自己的家里,需要每天给他送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随着时间的飞逝,三儿也身患重病,在2017年刚过完年,三儿因病救治无效,撒手离去,让原本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老人失去了依靠,再一次白发人送走黑发人,给老人精神上又一次沉痛打击,老人整天都以泪洗面,眼眶红肿,神情呆滞,老人的心酸可想而知。

日子还要一天一天的过,如今老人依旧住在破旧的土房子里,砖瓦上厚重的苔藓见证着这座老房子的历史和主人一路走来的艰辛。由于杨秀英的日常打理,精心呵护,耐心开导,老人心态慢慢好转,就这样老人依靠着杨秀英一起生活。杨秀英还种了一亩多田地,每天早出晚归,收获的季节留下口粮,其余的变卖成钱,接济生活。生活虽然如此艰辛,但杨秀英却用微笑面对,无论刮风下雨,她始终坚持一日三餐去给婆婆送饭。每当儿媳妇去赶集,老人看到儿媳妇的车,便推着自己的小车在后面撵,追不上便四处打听儿媳妇的去处,由于老人已经年过百岁,每次杨秀英外出的时候总会对婆婆大声说好几遍,每顿饭菜都会按老人喜欢的饮食去做,还经常为婆婆改善生活,尽量补充营养。呵护老人健康。


随着时光的流逝,善良贤惠的杨秀英也成了年近八旬的老人,由于这些年她的辛苦操劳,她也落下了不少病症,但她从来没因自己有病而忽略对婆婆的照顾,其中的艰辛恐怕只有杨秀英心里清楚。“我要代替死去的丈夫,继续留在婆婆身边尽孝”。杨秀英的一句朴实无华的话语,道出了她的心声。
孝敬老人,关爱父母,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人都应该奉行遵守的基本道德。杨秀英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农家妇女,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 却用平凡点滴,感染着身边人,闪烁着她的人格魅力,演绎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闪耀着当代中国妇女顽强斗志和勇气。她以朴实无华的言行,默默抒写着浓浓婆媳亲情。
善良贤惠的好儿媳杨秀英赢得了大家的交口称赞,赢得了两委会颁发的“好媳妇”荣誉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