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

网游消费激增 如何避免“宅娃”荒于嬉

网游消费激增 如何避免“宅娃”荒于嬉

2020年的寒假过得太不寻常,受疫情影响开学推迟,超长假期让不少家有“神兽”的家长们备感压力。安抚“宅”在家里的未成年人,绝非易事,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成为陪伴孩子学习和娱乐的首选工具,但由此引发的网游消费纠纷日渐增多,背后反映出诸多涉及网游消费的乱象,值得警惕。

我家里的小朋友,今年即将成为一年级的小学生,受疫情影响,给他报的学前班早早停了课。这个年龄段的小朋友,可是一分钟都闲不下来,如何填满他们一天的时间,成了令人头疼的难题。

小区妈妈群里,不时有人分享一些小游戏,画面花花草草,也很受小朋友的喜欢。孩子玩游戏的时间,成了很多家长难得的清净时刻。

不过,让家长意想不到的是,几款儿童游戏竟然藏着骗钱的大坑。不少针对低龄儿童的游戏,虽然下载本身免费,但游戏内部暗藏着许多付费按钮,比如,买更厉害的装备、游戏中的宝石、解锁更多关卡,等等。小朋友对金钱普遍没什么概念,不断买买买,掉进了网游事先设计好的陷阱。

根据媒体梳理,疫情期间宅家打游戏,网络游戏消费主要有以下几个“坑”:实名认证形同虚设,未成年人可一键登录;收费游戏未事先明示,“免费试玩”诱导低幼孩童入坑;收费环节无验证,超额充值屡发,等等。笔者上述的遭遇,正是诱导低幼孩童入坑的网游陷阱。

从有关方面的统计数据看,1月19日至3月9日,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共收到2365宗有关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消费的投诉,与2019年同期的252宗相比增长838.49%。尽管,这一同比增长8倍多的数据,仅来自深圳一地,但由点及面,涉及未成年人网游消费纠纷,具备相当的普遍性。

从个案来看,疫情期间,因未成年人给网游大量充值引发的问题相对严重。据《中国消费者报》报道,一位江苏消费者反映其9岁的孩子从2019年开始玩网络游戏,截至2020年2月,先后已经在同一款游戏上花了11万余元,仅今年2月就花了3万元左右。一位北京消费者反映,家里小孩在其不知情的情况下给一款网络游戏充值4000元。

受疫情影响,未成年人居家时间变长,接触网游类产品的时间也随之变长,表面上看,确实是引发消费纠纷的直接原因,实际上,问题的根源还在实名认证、充值上限等老问题,没能得到解决。个别网络平台和网游企业还在打“擦边球”,“开后门”“留口子”的违规操作屡禁不绝。

按照国家新闻出版署2019年11月发布的《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规定,“所有网络游戏用户均须使用有效身份信息方可进行游戏账号注册”。有一些游戏企业出台了实名制注册、限制未成年人游戏时长等办法,但“熊孩子”们想出了上网购买小号,冒充父母解除限制,甚至偷爷爷奶奶的身份证打游戏的“损招”。

中消协提醒,网游企业要严格执行实名认证规定,完善用户实名注册系统,并在用户每次登录游戏时均核验其身份,确保注册账号与实际玩家身份一致。有些头部游戏公司引入人脸识别动态认证的方式,在网游过程中不定期开启人脸识别,防止未成年人沉迷,也起到了良好的效果。然而,也有一些网游公司无视监管规定,轻视核验身份的环节,让自制力相对较弱的未成年人有了“可乘之机”。

担忧“宅娃”荒于嬉,对未成年人网游纠纷增多引起必要警惕的背后,还是要抓住如何让未成年人健康玩游戏的“七寸”。

一方面,家长应该尊重儿童的娱乐权利,把网络游戏作为亲子沟通的重要话题和亲子共娱的重要活动,构建和谐民主的亲子关系。同时,加强对个人消费密码的保护,避免未成年人不当消费行为的产生。另一方面,网游企业需要守住大门,严格落实国家有关政策精神,有效启动未成年人防沉迷系统、支付限制规定,充分保障游戏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不赚昧良心的钱。


【责任编辑:欧阳雪】

中国首部《生态环境监测条例》正式公布,数据造假将追究终身责任

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的“基本法”来了,这部条例标志着我国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全面步入法治化轨道。10月31日,国务院总理李强签署第820号国务院令,公布《生态环境监测条例》。该条例已于2025年10月17日经国务院第70次常务会议通过,将自2026年1月1日起施行。作为我国生态环境监测领域首部综合性行政法规,该条例系统构建了生态环境监测的基本制度框架,对公共监测、自行监

镜鉴正义:全国公安机关配发130万部执法记录仪,构筑阳光执法新防线

全国公安机关已为一线民警配备执法记录仪130万余部,全程现场记录,让民警习惯在镜头下执法,自觉依法履职。这一数据标志着我国警务装备智能化建设迈入新阶段,执法透明化进程实现里程碑式突破。技术革新驱动执法范式变革2025年警用执法记录仪市场规模预计达12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2.3%。公安部最新修订的《警用装备智能化发展纲要》明确要求,2025年底前实现执法记录仪全

漳浦法院开展集中强制执行行动 执结案件24件到位金额927万元

为深入践行司法为民宗旨,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福建漳州漳浦法院积极响应市中级法院部署,全面投入“八闽‘执’击,惠民安商”全市集中强制执行行动。本次行动由院长一线指挥,调集警车5部、干警24名,聚焦涉企、涉民生等重点案件,精准发力,成效显著。

财政部出新规压实会计责任,首推“责任清单”治理财务乱象

会计信息质量不仅关系微观投资决策,也关乎宏观调控效能。一份清晰的会计责任清单,将成为构建高效会计法治实施体系的重要基石。财政部11月10日正式发布《关于进一步压实会计工作责任 加强会计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贯彻实施的意见》,首次将分散在各种法规中的会计工作责任系统梳理为清晰的会计责任清单。这份七大部分构成的《意见》旨在解决当前部分行业、领域会计工作存在的责

(首期)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公益)大讲堂在京隆重举行

密切呼应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一系列重要部署,汇聚国内权威专家学者、司法实务工作者、优秀企业家和政策制定者,通过系统化、多元化的讲座和研讨活动,深入解析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政策法规、实践经验和创新路径,全力推进我国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

网络直播打赏乱象招重拳整治,中央网信办启动两个月专项行动

低俗引诱、虚假人设、诱导未成年人、刺激非理性打赏——这些网络直播中的突出问题将成为未来两个月专项整治的重点目标。10月28日中央网信办宣布,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为期2个月的“清朗·整治网络直播打赏乱象”专项行动。此举旨在加强网络直播打赏管理,聚焦娱乐性团播、私域直播等易滋生直播打赏乱象的重点领域,从严打击四方面突出问题。专项行动的工作目标是督促平台完善直播打赏运行规则,健全直

厦门湖里区市场监管局深化服务型执法 为营商环境注入法治温度

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厦门市湖里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制度创新为抓手,推动执法理念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打造有力度、有精度、更有温度的现代市场监管体系。

跨境数据流动获法治保障,个人信息出境认证新规落地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近日联合公布《个人信息出境认证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将于2026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一重要法规的出台标志着我国个人信息出境认证制度全面落地,为个人信息跨境流动提供了明确的法律指引。《办法》对个人信息出境认证的适用情形、申请方式、认证要求及证书有效期等作出了细化规定,旨在保护个人信息权益,规范个人信息出境认证活动,同时

里程碑!最高法公布行政诉讼法修正十周年七大标杆案例,直指征地拆迁、环保执法痛点

最高人民法院在行政诉讼法修正施行十周年之际发布七大典型案例,涵盖行政复议监督、环境公益诉讼、知识产权保护、民行交叉争议解决等核心领域,以“审理一案、规范一片”的司法智慧,推动法治政府建设与营商环境优化。十年间全国法院审结一审行政案件283.1万件,办结非诉执行案件208.5万件,行政争议实质化解能力显著提升。案例一:部委行政复议被撤,司法监督显威在“

司法部发布涉企执法典型案例,专项行动为企业挽回损失150亿元

司法部发布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为民办实事典型案例,涵盖生态环境、交通运输、市场监管、城市管理、行政审批等多个领域。这些案例集中体现了“监管与服务并重、执法与纾困结合”的核心要义,为各地各部门提供了实践经验。规范涉企行政执

以法治力量畅通民意 用智慧服务赋能营商 - 唐山率先以立法推动12345热线由利民向助企延伸

热线兴,则政务通、民心顺。“有事找政府,就打热线12345!”如今,在唐山,12345不仅是一串数字、一条热线,更是政府倾听群众和企业诉求、推动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渠道,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的重要抓手。日前,唐山市交上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为12345热线高质量发展按下了“加速键”。《唐山市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于2025年8月29日唐山

个人信息跨境流动迎来首项国家标准,明年3月1日正式实施

一项旨在打通个人信息安全跨境流动通道的国家标准正式亮相,为全球数字经济治理提供中国方案。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数据安全技术个人信息跨境处理活动安全认证要求》(GB/T 46068—2025)推荐性国家标准,该标准将于2026年3月1日正式实施。作为我国个人信息跨境安全管理领域的首项国家标准,这一文件规定了跨境处理个人信息时相关方应遵守的基本原则

全球法治盛会 | 第四届21世纪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暨人工智能时代全球法治大会即将召开

10月3日,适逢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建院75周年,第四届21世纪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暨人工智能时代全球法治大会将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隆重举行。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不断深化,全面依法治国取得历史性成就。作为新中国第一所高等法学教育机构,中国

厦门海渔执法:内陆执法“零距离” 守护水域“生态线”

厦门市海洋与渔业综合执法支队通过不断探索,采取强化宣传教育、完善执法机制、推动源头管控、加强部门“串联”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做法,进一步维护渔业生产秩序与生态平衡,为内陆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加强宣传教育 营造护渔氛围 支队采取多种方式,组织执法人员深入渔村、社区、学校等地广泛宣传。

福建省劳动争议调解工作能力竞赛在三明成功举办

 以赛促学强根基 调解赋能筑和谐2025年9月17日,由福建省总工会、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主办,三明市总工会、三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共同承办的福建省劳动争议调解工作能力竞赛在三明市委党校礼堂顺利闭幕。

《企业竞业限制合规指引》:划定边界,破解“滥用与侵权”困局

统筹保护企业商业秘密与劳动者就业择业权,促进人力资源有序流动与市场公平竞争。竞业限制滥用问题凸显,政策出台迫在眉睫近年来,竞业限制制度在保护企业商业秘密、维护市场秩序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实践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部分企业随意

保定市治理职业索赔案例入选全国优化营商环境十大创新实践

 9月8日下午,国家发展改革委在第三届营商环境论坛发布全国优化营商环境创新实践十大案例,河北省保定市“‘斩’职业索赔乱象 ‘创’清朗营商环境”成功入选。据了解,今年4月,保定市被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确定为“打击恶意索赔,部门协同治理机制”试点城市。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