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新闻联播5月18日大兴安岭电(记者朱淑英 通讯员许成光)在中国北极漠河市阿木尔镇额木尔河畔的苗圃基地,刘振发、张淑平夫妇带领5名雇工,正在忙着翻地、打床、换床苗、浇灌,赶时间移植80万株樟子松幼苗。

刘振发、张淑平夫妇是大兴安岭阿木尔林业局的职工,1999年两人同时下岗待业,上有老、下有小的一家人从此断了经济来源,生活更加艰难了。2002年,刘振发夫妇决定自谋出路,向亲朋好友借款20余万元作为启动资金,经营50多亩的苗圃培育树苗。为了掌握育苗本领,他们多次赴外地参加苗圃经营管理培训班,学习育苗专业知识。春夏轮回,老两口边学边干,摸索出一套科学的育苗经验,到如今摸爬滚打了18个年头。他们曾遇到了缺乏经营管理、资金短缺、苗木滞销、病虫害等困难和问题。特别是遭遇了3次洪灾,淹死100多万株幼苗,损失300多万元,几乎倾家荡产,但夫妻俩挥泪拔掉淹死的苗木,重新播种了新的幼苗……

在苗圃基地的苗床前,丈夫刘振发一边移植幼苗,一边向笔者介绍说:“育苗是一项劳动强度大、费时、技术性强的工作。为了方便育苗,我和老伴儿初春就搬到苗圃边的窝棚里吃住,每天起早贪黑劳作,要翻地、种籽、打床、施肥、浇水、拔草、铲地,几乎没有闲着的时候,直到晚秋育苗结束才撤回家里。我主要选育樟子松、云杉和落叶松幼苗,这三种树苗虽然成活率相对较低,但售价比较高。这50多亩云杉苗木是去年春天种下的,现在开始抽芽出绿了,这个时节一定要浇好水,培好土,防范虫害,以便每棵苗木都能茁壮成长。培育树苗绿化了山川,鼓了自己的腰包,这是互惠双赢。”

妻子张淑平说:“十多年来,我们老两口培育优质苗木1500多万株,最初栽培的树苗,现在胸径已有15至18公分粗,树高接近4米。现在,我的家不仅走上了发家致富的道路,也为家乡造林绿化付出了微薄之力,因而感到很自豪,圆了我们最初的绿色之梦。”

春风几度,硕果盈枝。刘振发夫妇播撒培育的树苗一茬茬移植在家乡的山山岭岭,为八万里兴安增添了一抹绿色。他们在美丽的额木尔河畔,用勤劳与智慧描绘着幸福美好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