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造就了人类,人类点亮了宇宙。发源于青藏高原巴彦喀拉山北麓的古宗列盆地的黄河,流经青海、宁夏、四川、甘肃等9个省级行政区,携沙裹泥,汹涌奔腾,以“穿山透地不辞劳,终向大海作波涛”的执着,在山东省东营市注入渤海,以每年增加3万亩土地的奇迹造就了共和国最年轻的新生地。东营区是东营市的市中区,是中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的主战场。如果把东营市比作黄河入海口处、渤海湾边一颗璀璨的明珠,那么东营区就是这颗明珠上最炫彩夺目的亮色。
黄河孕育的土地,因河水和海水的丰盈,万物都闪烁着美好的光芒。行走在东营区,令人思潮澎湃、心灵受到极大震撼的,不是黄河入海的壮观,也不是那飞鸟翔集、天蓝水碧、野趣天成的旖旎风光,而是那一草一木、一村一院、一人一物,蕴含的伟大抗战精神。脚下土地的基调是黄色的,处处弥漫、拂荡的气息却是红色的。把记忆放在更深沉的历史和时空坐标上,一座座墓碑,一幅幅历史图片,一件件抗战实物……不由自主让人们仿佛置身于波澜壮阔的抗战岁月,先烈们不畏牺牲,英勇顽强,用鲜血和生命在东营大地铸就的巍巍丰碑,跃然眼前!
神话、史诗、厚重似乎注定要和一些地方的名字连在一起。说起东营的由来,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世世代代讲述着一个同样的故事。据今1300多年前,唐太宗李世民亲率大军东征高丽,大队人马沿着当年秦始皇到渤海寻找长生不老药之路浩荡东行,行至今东营村处,只见海天一色,水面烟波浩淼,便命大部队驻扎,并派一队人马前去寻探东征之路。一连多日,海上风起云涌,涛声震天。无奈,李世民只好带领大部人马南下临溜另寻东征之路。这数百人的探路兵马便分东、西两个营驻守,屯田开荒,种粮植树,敖盐牧马,长期安顿下来。结果数年来也一直没有接到皇帝李世民的调令,军士们便相继成家立业,娶妻生子,繁衍至今。于是,也便有了今天的东营村、西营村。显然,这个高古而又神秘色彩的东营村,后来就成了胜利油田开发时的基地,成了闻名遐迩的“东营市”的名称。直到现在,东营区仍有一部分与唐王东征故事有关的地名存在,如沙营、哨头、王岗、唐家、跑马泉等。其中跑马泉为泉水遗址,其他为村庄名称。这些村子里的子民们,常常以自己是李世民东征军队军士的后裔感到自豪和骄傲,英勇无畏、尚武好德的民风代代相传。根据史料记载和传说,中国的始皇帝秦始皇,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都曾来过东营区这片地负海涵的风水宝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旌旗猎猎,率大军东巡,先是到泰山拜山封禅,后到蓬莱祭海求仙,以求江山永固,长生不老。大军路过东营地界,并在此驻扎小憩,驻台阅兵,以显军威。直到今天,东营区西北方向10公里处留有“秦台”遗迹。登此台观望,仍能再现当年的河海交汇,汹涌波涛,大漠荒滩,气势磅礴。领略出“千古一帝”气吞山河的雄威风采。五代末年 ,赵匡胤在后周为将,兵败后来到东营区,在得知恶霸“狼一刀”欺压百姓,鱼肉乡亲,为非作歹的恶行后,怒不可遏。凑一赶集闹日,赵匡胤把“狼一刀”捉来,在一土台前将“狼一刀”身首异处,为民除害。960年,宋朝建立,赵匡胤当上了太祖皇帝,百姓便将他居住过的地方更名为龙居,沿用至今,龙居镇内现建有太祖庙,香火鼎盛。
行文至此,东营区的悠久历史,雄浑大气,民族文化骤然显现。闲云谭影日悠悠,斗转星移几度秋?时光飞速旋转到值得中国人民永远铭记的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对我国的侵略战争,中国的战争也从局部地区最终发展到全国范围。东营区这片大地,当时即是清河区(渤海区)抗战物资所需的大后方,也是对敌斗争的主战场。1938年诞生在清河平原的八路军山东纵队三支队,在许世友、杨国夫、景晓村等人的领导下,长期转战在我们生活、生长的这片热土上。当年凶狠残暴的日伪军先后在这里进行过20多次大规模的“扫荡”和“蚕食”,先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龙居镇韩搂、史口镇大宋村、辛店街道孙路村等十数起惨案,残杀了数百名手无寸铁的无辜群众。1942年农历腊月初七,早晨7点多钟,7辆车汽车向孙路村开来,车上满载着日军、汉奸。其中3辆车在孙路村边停下来,车上下来的大约有100多名日军、汉奸。其它4辆汽车继续向北周家村方向开去。 这下车的100多名日军、汉奸以搜寻八路军伤员为名,包围了村子。然后三人一帮,五人一伙进村逐户搜查。顿时整个村子鸡飞狗叫,哭喊连天。敌人把村民们从家里赶出来,青壮年男人都用绳子捆绑着,一边向村子西边的一个大麦场子赶,一边不停地用棍棒、皮鞭、枪托子毒打。 。
全村的男女老少都被赶到西边的大麦场里,被迫跪在冰凉的地面上。在这里,灭绝人性的日军展开了一场杀人取乐的“游戏”。日军们用百姓的桌椅板凳点起了一大堆火,冬日寒风下的火烧得异常的旺。火堆里不时地发出“啪啪”的爆响。村民孙龙文被两个日军从人群里拖了出来,摁倒椅子上,用绳子死死的捆住,然后抬起几个柜子把他连同椅子一起扔到火堆里。孙龙文发出了撕心裂肺般的惨叫,不一会儿,被牢牢捆在椅子上的孙龙文,竟然从火堆里挣扎着滚了出来,两个留着小胡子的日本兵狞笑着又一次把他扔到了熊熊燃烧的火堆里,日军们发出一阵阵禽兽般的狂笑,孙文龙这个无辜的村民就这样被活活烧死了。
麦场西边的交通沟边,杀人不眨眼的日军正在用活人练刺杀,“活靶子”们都被捆着,光着上身,用自己脱下来的上衣蒙着头,跪在沟边等着日军闪亮的刺刀。惊恐的村民看到同胞、乡亲接连被杀,又想到下一步厄运也不知降落到谁头上,因此人群中出现了一阵骚动。下一个被拉出来的是村民孙天荣,日军同样把他捆起来,用棉袄蒙住头,然后拖到沟沿边,随着一声惨叫,孙天荣跌落到沟底的死尸上。日军可能认为孙天荣必死无疑,所以没有注意他,又去物色别的“活靶子”去了。其实这一刀并没有刺中孙天荣的要害部位,跌倒沟底的孙天荣意识到自己并没有死,于是便在沟底奋力挣脱开绳子,扯下蒙在头上的棉袄,赤着脚,光着上身,爬上交通沟向西发疯般狂奔。回过神来的敌人连忙追赶,向他开枪,由于孙天荣身后一个大坟的掩护,没有被打中,他终于从日军手里夺回了自己的生命。麦场上的群众大乱,村名们惊呼着一哄而散,向四面逃跑,这时已接近中午,或许敌人已觉得该吃中午饭了,对逃跑的村民没有死命追赶,只是开了几枪就撤走了。在这次惨案中,日本侵略者共杀死无辜群众6人,烧死1人,村里绝大多数村民都遭到了狠命毒打,有一些村民就是因为这次毒打、折磨,不长时间也相继去世了。
在龙居镇韩楼村一带,至今流传着一首民歌:“提起了九月九,两眼热泪流,日军扫荡来到韩家楼……”其实民歌中唱的是1943年农历十月初十,日本侵略者在韩楼一带屠杀村民的事。编歌的人为了顺口,把十月初十改成“九月九”了。
十月十日一大早,60多名日本兵从西南方向韩楼村扑来。早起来卖豆腐的韩如申,挑着豆腐担子刚出村就被日军截住了。一个日军冲上去二话没说,一脚踢烂了挑子里的豆腐,推搡着韩如申进了村。一路上日军见人就抓,从不放过。早起拾粪的韩孟连、刚开门的韩明让、韩培梅和出来看动静的韩丙辰都被抓住。一同被抓走的还有韩道理、韩佃邦、韩守福等十几名群众。
日军抓人的喊叫声,惊醒了住在村北头的韩秀亭一家。一家人慌忙逃走,没顾的把还在熟睡的六个月的孩子文杰抱上。日军搜到这里,见门开着就进了屋。屋里没人,便砸箱捣柜。日军踢烂了风箱、打烂了锅,惊得被窝里的文杰“呀呀”的哭了起来,一日军举起刺刀向被窝里刺去,刺刀穿透了被子,戳破了文杰穿的土布袋子。幸好没捅着文杰,他成了刀下的幸存者。
日军在韩楼村除了抓到十几个人以外别无所获,边驱赶着人们向北走去。路过司家村时,又先后抓来准备上坡干活的司茂令、司松令兄弟俩和王晓烟、王晓共、王显荣等人,还抓走了将于十月十八日结婚的青年王显尧(当天被杀害)。一同被抓走的还有邻村的湾东刘的刘佃杰、刘其信两人。
日军急于赶路,驱打着20多名群众出了司家村向北继续走去。走了约一里路,在尚家洼住下了。他们把抓来的群众按倒在地,一字排开跪下,挨个盘问八路军的去向,谁不说就用刺刀捅。韩如锡被打了几巴掌又踢了几脚,仍不见答,恼怒的日军冲着他一连两刀,韩如锡倒在了血泊中。一连几刀又有韩如申、韩明让、司茂令倒下了。看到日军如此凶残,韩培梅怒目而起要和日军拼命。日军当胸就是一刀,随着韩培梅的一声痛叫,血从拔出刺刀的窟窿里喷了出来,日军兽性大作,又向尸体连刺六刀,以示对反抗者的严惩。排在最后端的王显荣,不忍坐以待毙,便拉了下挨着他的司松令,同时递了个眼色,趁日军不妨,猛地爬起来向附近的交通沟跑去,王显荣滚进交通沟,动作迟了些的司松令,在沟崖上被枪打中,跌入沟内。穷凶极恶的日军,一连刺杀了十多名无辜群众后,又押着韩道理、王晓共等十几名群众向利津方向赶去。
日军走后,尚家洼一片凄惨的恸哭声。涌来的亲属辨认着血肉模糊的尸体悲痛欲绝。帮忙抬尸的人们也泪流如注。韩秉臣被人们抬回家后活了两天又死去了。司家村的司松令抬到家苏醒过来后,当听到同胞兄弟司茂令已被日军刺死时,立即又昏了过去,不几天也含恨死去。湾东刘村的刘其信挨了一刺刀,幸好没刺中要害,抬回家后被闻讯赶来的八路军医生治好了。刘其信伤好后,参加了八路军。在韩楼惨案中,韩楼6名,司家3名,刘家1名群众惨遭杀害。日本侵略者的残暴兽行令人发指,心同蛇蝎,性等豺狼,真是罄南山之竹也写不尽它在东营大地犯下的滔天罪行。
“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撒泪祭同胞,扬眉剑出鞘。”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和东营区人民没有被吓倒,反而以更加高昂的斗志,同敌寇展开了生死较量。为粉碎日伪军对抗日根据地实行的“囚笼”、“蚕食”、“三光”政策,坚持抗日斗争,各级党组织深入发动群众,先后建立地方武装和工、农、青、妇联等抗日群众组织,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开展各种形式的抗日斗争,巩固了抗日根据地,取得了抗战最后胜利。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也在战争中得到提高,涌现出了振臂一呼改变战局的“张大娘”丁润生,倾其所有为跳出日伪军包围圈的八路军指战员做饭的康元祯,冒死从日伪军眼皮底下救出八路军的杜来之……1945年春的大参军运动,更是显示了我们广大东营地区人民的觉悟,广北县当时共有人口9万多人,仅仅三天就有3145人报名参军。其中周家村、商家村各有一个连报名参军,分别被渤海军区授予“周家连”、“商家连”称号。同时还涌现出了许多参军模范户,其中一门双英雄121户,一门三英雄多户,大宋村宋兼善四兄弟一起报名参军。抗日战争中,面对敌人的频繁“扫荡”“蚕食”和“封锁”,许多英雄儿女迎着敌人的炮火前进,面对死亡的威胁义无反顾,他们用气吞山河般的气概保护了人民,保卫了家乡,创造出了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功绩。
1943年冬天,由日军花被派遣军总司令岗村宁茨坐镇济南亲自督战、驻山东的侵华日军第十二军团长喜多,纠集2.6万日伪军、900辆汽车、1个骑兵旅团,配备12架飞机、2艘军舰、12艘汽艇,于1943年11月17日夜间分乘汽车,对我八路军机关以及驻扎在牛庄、北隋、培李、木李、辛店一代的主力部队展开了大合围。当合围我军的敌人行至距我军驻地20多里时,日军即以骑兵为前驱,在飞机的掩护下,逐步向内压缩,使合围圈越来越小。杨国夫、景晓村、刘其人等根据日军战术呆板、合击目标一旦确定,大兵团作战一时不好改变合击目标的特点,充分利用我抗日根据地内抗日沟四通八达的有利条件,除直属团三营阻击敌人外,党政军机关和部队利用抗日沟作隐蔽,按指定地点分头向牛庄东北方向的辛镇、六户、沙营一带转移。对敌人的疯狂进攻,直属团三营顽强抵抗,激战1小时,迫使敌人停止前进,我军及时跳出了日军的第一个合围圈。当日下午,日伪军又对我刚撤到六户、辛镇、沙营的部队构成了第二道合围圈。我清河军区特务营和直属团三营以抗日沟作掩护,先后与向我发起冲锋的日军骑兵第四旅团第一梯队的500多人展开了激战。在军区首长的指挥下,我军采取炮火轰击敌人纵深处,排子枪、手榴弹打击敌人先头骑兵、步枪射马、机枪扫射敌机的办法,一阵恶战,打退了敌人的第一次冲锋。没过多时,日军第二梯队又发起了第二次冲击。我军为迎接更大的恶战,下令节约子弹,瞄准射击,打的敌人人仰马翻,第二次冲锋又被我军打了下去。临近黄昏,狂风骤起,沙尘飞扬,日寇组织的第三梯队没敢轻举妄动。我军趁天昏地暗,以夜幕作掩护,顺利从辛镇西北角转移出去。司令员杨国夫率军区直属团3个营到外线三岔村附近隐蔽,政委刘其人率特务营在八大组附近掩护军区机关转移到海边荆条棵、芦苇丛中,采取化整为零、分散转移、凭借有利地形与敌周旋的方式,拖得饥无食、渴无水的日军疲惫不堪,不得不仓皇撤回。这次反“扫荡”斗争从1943年11月18日开始,到12月8日结束,历时21天。抗日军民与敌作战230余次,毙伤日伪军600余人,击落敌机3架、炸毁敌汽车30多辆,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
东营区牛庄镇辛集村蝎子湾,是一块曾被日本侵略军践踏的土地,也是一块原渤海区广大人民群众引以为豪的土地。1944年农历四月初五,日本侵略军趁我广北革命根据地兵力空虚之机,把侵略的魔爪残酷地伸向了辛集村,战斗首先在蝎子湾打响。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60多年,历史也已经翻过许多书页,但是,耳闻目睹当年那场残酷、激烈战斗场面的村庄老党员、退休干部郭守荣,贾刘村老党员、退休干部刘增吉回想起来,仍然记忆犹新。
辛集蝎子湾战斗从1944年农历四月初五早晨打响,直到晚饭后结束。野心膨胀的日本军国主义者,在侵华末日即将到来的时候,亡我之心任然不死。他们早就侦察到辛集村是八路军的“堡垒村”,在这里隐藏着八路军山东纵队三支队和渤海军区的伤病员及其军、政人员家属三四十人。日军趁我八路军山东总队三支队和渤海军区直属团,奉命到寿光县王高、邢窑、田柳庄一带参加讨伐敌伪顽军张景月部,我渤海区广北抗日革命根据地兵力空虚之际,纠集部队200余人和伪军500余人,从利津一带偷偷出动,以夜色为掩护,悄悄地疯狂扑向辛集村一带进行“扫荡”。八路军山东总队三支队司令员兼渤海军区司令员杨国夫等接到情报后,便派出骑兵连连长王焜带领一个骑兵排,策马迅速迎击日本侵略军及其走狗。由于敌众我寡,便主动往南撤退到了靠近辛集村北的蝎子湾里,凭借着春天干旱,湾塘干枯无水的有利地形,展开对日、伪军以少胜多的阻击。日本侵略军依仗着人多的装备精良,迅速跟踪而来,很快推进到了我骑兵排戌守的蝎子湾阵地前面。大约早上8时左右,敌我双方在蝎子湾前沿阵地开始交火,由于战斗进行得非常激烈,打的十分残酷。日、伪军凭借着优势火力,向我蝎子湾阵地一次又一次的发起猛烈进攻。正在情况万分危急的时刻,辛集村共产党员、妇救会长丁润生大娘带领群众给战士们送饭,突然出现在阵地上,面对激烈的战斗情景,丁润生怒视着向我蝎子湾阵地猛扑上来的日、伪军,放下盛饭
的筛子和水筲,举起扁担,振臂大声高呼:“同志们顶住啊!我们的大部队来啦!打啊狠狠地打軻!”其实,增援辛集蝎子湾迎击日本侵略军的大部队到来的消息,丁润生并不知道,可她这一声呐喊助威,却给我正在参加辛集蝎子湾潋烈战斗的全体指战员军身增加了无穷的力量。战士们在丁润生同志的鼓动下,同仇敌忾,猛烈地甩出一阵手榴弹后,很快就把端着刺刀冲到蝎子湾阵地前的日本侵略军和伪军压了回去。
我军的冲锋号响了,在机关枪和炮火的掩护下,八路军直属团指战员们纷纷跃出战壕,像猛虎下山一样,向龟缩在村内的敌人扑去,一个急冲锋,就把日伪军全部赶出了辛集村。日伪军被打的屁滚尿流,溃不成军。散兵们垂头丧气地夹着尾巴,纷纷向靠近辛集村北的中武和王庄两村败退。辛集村北通中武、王庄两村的地方,是一片开阔地,有一个日本侵略军由于跑得慢,被我直属团战士郑凤友一刺刀就送上了西天,战士周维农端着轻机枪,他边追边扫射,一口气接连击毙了三名日本侵略军。日、伪军败退到中武、王庄后,见已被我军切断退路,他们便狗急跳墙,一次又一次地进行疯狂反扑,企图再次夺回阵地。
我参战八路军直属团凭借有利地形,集中优势兵力,以更加猛烈的火力,给与敌人以更加巨大的杀伤,一次又一次地打退了敌人的进攻。战斗持续到下午三点左右,日本侵略军的两架战斗机飞临辛集蝎子湾战场上空,对我军阵地开始狂轰滥炸,进行猛烈扫射。刚开始时敌机非常猖狂,几乎是贴着我军战壕进行轰炸、扫射。战士们用机枪、不断对空射击,打得敌人不敢低空飞行了。他们又盘旋在蝎子湾战场上空,扫射一个小时之久,但仍然没能解救出他们前来“扫荡”被围困在王庄、中武两村内的“难兄难弟们”,无奈,只好灰溜溜地走了。
辛集蝎子湾战斗,从四月初五上八点左右打响,一直持续到这天黄昏,共打退日、伪军冲锋7次,击毙日本侵略军76人,消灭伪军2人,击伤敌人50多人,俘虏伪军30余人,其余的伪军则全部被瓦解溃散。辛集蝎子湾战斗,打出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打出了八路军的威风,彻底粉碎了日本侵略军和伪军偷袭性“扫荡”我东营区抗日革命根据地的企图,保卫了抗日革命根据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的安全,进一步巩固了抗日革命根据地,壮大了东营区的抗日武装力量。
忠祠碧血千秋在,奋抗倭寇挽危亡。在长达8年之久的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东营区优秀儿女睿智亮剑,浴血奋战,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为取得全国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造就了许多叱咤风云的著名的人和事。像岳拙园、李文学、侯登山等英模人物,就是东营区人民不畏强敌、英勇抗争的杰出代表。1946年6月1日,渤海区在广岳北村(今属东营区牛庄镇)举行有7000多人参加的公葬大会,隆重追悼东营区人民的优秀儿子、渤海区四地委书记、五军分区政委岳拙园,以表彰这位为中国人民的抗日事业甘洒热血、鞠躬尽瘁的优秀共产党员。岳拙园,1911年9月30日出生在东营区岳家村。1931年10月,在山东省立一中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2月任山东省立一中支部负责人,逐步成为当时山东进步学生运动的骨干之一,不久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国民党反动当局对岳拙园等人的革命活动进行镇压,将岳拙园逮捕扣押70多天,学校开除其学籍。1933年2月,他转入北平市立中学高中部继续求学。他加入反帝大同盟组织,在中共北平市委宣传部做宣传工作。不久,奉命调回山东青州。7月,由于叛徒出卖,他在济南火车站被捕。在狱中,任凭敌人百般利诱,严刑逼供,都不能动摇他的革命意志和决心。在国民党监狱、反省院,他和任作民、张晔等人领导其他革命者继续坚持斗争。七七事变后,经党组织营救,岳拙园获释出狱。出狱后,他旋即投入了抗日战争的戎马疆场。
1938年,他到临淄县抗日三大队担任中队政治指导员。1940年9月,中共山东分局、八路军山东总队决定将当时的清河区主力部队改编为山东纵队第三旅,岳拙园被任命为九团政治委员。1941年6月,国民党鲁北行署暗中指使属下勾结日伪,组成7000余人的剿共联军,南北夹击八路军。岳拙园奉命率三旅九团在广饶的水磨村与敌展开激战,一举击溃进犯之敌,共击毙、俘虏敌人650余人。7月,日军第六旅团山田部队纠集广饶县、潍县等地日伪军5000多人,扫荡清水泊根据地。岳拙园和团长许云轩率主力部队九团沉着应战,利用青纱帐和交通沟巧妙跳出敌人的包围圈。8月11日,寿光县据点的日伪军100多人到南河一带“扫荡”,三旅九团三营在东北河与敌相遇。经过激烈战斗,击毙日伪军30余人,俘虏日军官3名,缴获3挺“九二式”重机枪。
1942年2月,岳拙园任清东军分区政委兼清东独立团政委。9月,日军纠集第六混成旅团及青岛、惠民、广饶之步兵500余人,骑兵300人,汽车数十辆,包围了清水泊根据地。岳拙园带领清东独立团突出重围,又一次粉碎了敌人的扫荡计划。10月15日,日军第六混成旅团长幡井集结日伪军7000余人,采用“铁壁合围”战术,分四路“扫荡”。清东独立团在团长董西炳、政委岳卓园的带领下,与敌短兵相接,展开肉搏战。打退敌人多次进攻,打死打伤日伪军200余人,并重伤敌莤名将幡井。1943年4月,清东独立团与昌潍独立团合并,岳拙园仍担任清东军区政委兼任独立团政委。他领导清东地区的广大军民,战胜了日军3次1000人以上的大扫荡,还领导全体军民开展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和大参军运动,拔掉了日伪军在这个地区的100多个据点。战斗在东营区平原上的抗日军队经历大小战斗上千次,打了三里庄、北隋、牛庄等10多个名震山东的大战役。
1944年,经中共中央地方局批准,清河区与冀鲁边区合并,岳拙园被任命为渤海区五地委书记兼五军分军政委。他领导清东地区的广大军民发扬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圆满完成了日寇“大反攻”的战略任务。1945年9月,日寇投降后,渤海区与各地委、军分区及专署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岳拙园被任命为四地委书记兼五军分区政委。由于长期战争年代的艰苦生活和身负重伤病情的摧残,党和人民优秀的儿子岳拙园不幸于1946年5月28日于世长辞,年仅35岁。
牛庄烈士祠,一座永垂历史的丰碑。这是1945年7月当地群众冒着日寇的枪弹和刺刀,在北隋战役的阵地上艰难建成的。为的是悼念在战斗中血洒东营区大地、为国捐躯的抗日英烈,意在记录那段光灿耀眼历史,启迪教育后人。烈士祠堂内排列着10尊青石碑,石碑上用工整秀丽的小楷镌刻着岳拙园、马耀南、周洪英等3914名抗战烈士的英名。70多年来,这座承载着东营区军民不畏强敌,不怕流血牺牲抗战精神的纪念祠,与长眠于此的先烈们的英灵一起在战火中矗立,在硝烟中长存,见证着中华民族的英勇不屈、百折不挠,见证者东营区大地上的繁荣富强,翻天巨变。现如今,烈士祠已经成为山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场所,更是人们维护民族尊严、自强不息、创新发展的精神命脉!
犹闻金戈铁马声,巍巍丰碑铸千秋。近观世界近代的100多年历史,没有哪一个民族如同中华民族一样,在动荡与战火中度过了漫长的岁月,在东营区所有不堪回首的历史往事中,没有哪一个事件比发生在这片热土上的抗日战争给人民群众造成的创伤更为惨重。回顾历史,并不是为了延续仇恨,战争是一面镜子,它清晰地映照着昨天,同样也能让人们更好地认识今天。阔步前进在新中国改革、发展、建设的伟大征程上,东营区的建设者们一茬接着一茬不断把那段峥嵘岁月形成的抗战精神与实践紧密相结合,赋予她与时偕行的内涵,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让历史变得更加厚重,让凝固已久的镌刻印记鲜活起来。2019年,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东营区领导班子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精准推动“六稳”经济发展举措,践行“二次创业、走在前列”的新使命,聚焦全国重要高端石油装备制造基地、全国石油文化名城、黄河三角洲区域创新中心新目标,抓住用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国家战略机遇,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在全国百强区排名上升到78位。
黄河入海,惊涛拍岸。时代变迁,精神永恒。东营区战火中形成的不畏强敌,不怕牺牲、勇往直前为主要内容的抗战精神是中国伟大抗战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寄托着党的初心,是我们党战胜一切困难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精神支柱,是东营区广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的力量源泉,“撸起袖子加油干”,让新生地上的抗战精神这条红飘带,在东营区打造创新之区、活力之区、首善之区的时代征程上绽放永恒的光芒!(刘童田)
通联: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党史研究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