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新闻联播5月20日贵州毕节电(记者 周宾祖 通讯员 马永刚 罗勇 彭忠勇 唐庆兰)近年来,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按照产业发展“八要素”,依托“五步工作法”,紧扣“一村一品、一乡一特、一县一业”总要求,围绕“3+2+N”产业战略布局,以“菜、畜、果、药、菌”五大产业为抓手,各乡(镇、街道)根据自身自然资源优势,立足自身特点,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目前,涌现出了绿塘乡魔芋、猫场镇樱桃、八堡乡小蒜、兴隆乡韭菜、瓢井镇羊肚菌、果瓦乡茶叶、凤山乡猕猴桃、理化乡辣椒、羊场镇中药材、牛场乡肉牛、达溪镇食用菌等上规模、出示范、展成效的特色优势产业,打造出了“一乡一特”的典型案例。
绿塘乡选准魔芋为主导产业,乡党委政府成立魔芋产业发展办公室,各村成立相应的魔芋产业村集体专业合作社,引进贵州大方芦笙妹食品有限公司,采用“龙头企业+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投入财政产业发展资金,按照“127”的分红利益联结方式,发展魔芋1万亩。同时,贵州大方芦笙妹食品有限公司具有“产加销”一体的能力,魔芋产品远销广州、上海、北京等地。
猫场镇选准樱桃为特色优势产业,经多年的发展,通过合作社带动群众自行种植的模式,目前猫场镇漫山遍野都是玛瑙红樱桃,以前被硫磺煤矿侵蚀过不长草的山地,现在都长满了绿油油的樱桃树,据悉,猫场镇玛瑙红樱桃面积达3.2万亩。结合九洞天旅游景区的先天优势,每年的樱桃节,猫场镇大街小巷都是人山人海,采摘樱桃为当地百姓增加了收入,每年户均增收5000元。
八堡乡选准小蒜为特色优势产业,通过合作社流转部分土地进行示范种植,示范成功后,再带领群众发展小蒜产业,让群众尝到小蒜的红利甜头后,现在形成大规模的小蒜种植,全乡推进,当走到八堡乡田间地角都能看到小蒜的身影。目前,八堡乡小蒜种植达0.5万亩。主要销售到四川、重庆等地。
兴隆乡选准韭菜为特色优势产业,引进县农旅投集团、贵州快八公司,毕节大园子公司等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发展韭菜产业0.3万亩。建设有韭菜分拣中心、冷库等基础设施,带动当地群众务工,实现户均增收3600元。
瓢井镇选准羊肚菌为特色优势产业,引进毕节市山源农业生态有限公司,成立大方县瓢井镇山源食用菌专业合作社,以“龙头企业+村集体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发展模式,投入财政产业发展资金300万元,以不低于本金5%的利益进行分红,带动两个村集体发展积累村集体经济,分红覆盖贫困户317户。目前,瓢井镇发展羊肚菌289大棚,产品远销广东、广州、四川等地。
果瓦乡选准茶叶为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引进贵州奢香茶业有限公司、贵州正辉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根据政府出台奖补文件,每亩补助2300元,企业通过流转农户荒山或土地进行规模化茶叶种植,带动当地群众在茶叶基地上务工。目前,果瓦乡茶叶种植规模达0.72万亩。
凤山乡选准猕猴桃为特色优势产业,引进贵州水西阳光有限公司、县农旅投集团,按照“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模式,每亩投入1700元产业发展资金,建立“龙头企业+村集体+基地+贫困农户利益链接机制,收益按照村集体占40%,公司占60%进行分配。目前,凤山乡发展猕猴桃0.68万亩,利益联结贫困户146户469人。
理化乡选准辣椒为特色优势产业,据当地自然资源,依托“中国皱椒之乡”品牌优势,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发展辣椒2.5万亩。县级出台奖补政策,根据不同的规模及种植密度,奖补资金350元/亩按“1115”分四次兑现或按250元/亩“115”分三次兑现给经营主体。辣椒产品通过贵州举利专业合作社、大方百里花食品有限公司等销往广州、上海等地。
羊场镇选准中药材为特色优势产业,通过多年的努力发展,采取“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当地群众早就有中药材种植的习惯,发展天麻、前胡、重楼、皂角等共计0.65万亩。羊场镇在大方县素有“中药小镇”的称号。
牛场乡以肉牛为特色优势产业,依托恒大援建大型养牛场2个,带动本地专业合作社发展肉牛养殖产业,据统计牛场乡发展肉牛5500头。今年,牛场乡发展青贮种植1.35万亩,恒大养牛场负责回收,带动群众增加收入,户均增收4500元。
达溪镇以食用菌为特色优势产业,依托雪榕集团在冷底村建立工厂化大棚食用菌生产基地860亩,年产1.3亿棒,带动合作社和农户发展食用菌产业,主要品种有海鲜菇、香菇等。吸纳当地群众在企业务工,固定用工1100个,平均月工资3200元/人。食用菌产业鼓起了当地群众的钱袋子。
大方县地处低纬度高海拔地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多数乡镇海拔在1400-1900米之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雨热同期,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夏短冬长,春秋相近,雨雾日多及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特点。全县共有29个乡(镇、街道),总耕地面积138.68万亩,除退耕还林地外,常年发展蔬菜37万亩(其中辣椒20万亩)、优质肉牛10万头、经果林18万亩,中药材13万亩,食用菌3.5万亩(其中冬荪1.5万亩)。各乡(镇、街道)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契机,因地制宜,选准特色优势主导产业,以“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为产业发展总标尺,各乡(镇、街道)都选准一个产业做大又做强,全县“一乡一特”成效显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