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新闻联播5月20日贵州毕节电(记者 周宾祖 通讯员 马永刚 罗勇)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协同推进、坚持公众参与、坚持改革创新,紧密结合乡情、村情,勇于改革、大胆探索,深化基层党组织带强、合作社带富与德治、法制、自治相结合的“两带三治”乡村治理体系改革。
一、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对乡村振兴的全面领导。一是按照“五级书记”统领负责乡村振兴建设要求,县级成立中共大方县委农村工作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县委书记任组长,县直相关部门为成员,下设办公室在县农业农村局。乡、村成立农村工作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二是以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主线,加强全县289个党支部健设,以党组织为核心的组织体系,尤其是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的队伍建设,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略堡垒作用。54个村(居)支书兼任村主任,占比达18.69%。根据村(居)实际需要,建立健全村级人民调解委员会、治安保卫委员会、公共卫生委员会等群众自治组织,由每个村(居)民小组民主推选其成员,村级自治委员会依照工作章程开展群众矛盾纠纷调解等工作,充当村(居)民委员会“帮手”,有效减轻村(居)民委员会工作负担。截止目前,大方县29个乡(镇、街道)289个村(社区)共建立各类村级群众组织342个,推选产生委员会成员1390人,2020年来累计开展化解各类矛盾804起。三是党支部领办村集体合作社286个。实现100%贫困村有合作社,100%户加入合作社,100%合作社有企业带动。
二、“三治”融合实践的时代要义。如何进一步把整体打造为对外展示大方县改革开放历史性成就和蓬勃发展活力的窗口,进一步提城乡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实现经济繁荣兴旺、社会长治久安。迎来了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的机遇,让群众参与公共决策,深受群众的欢迎。创新做法取得成效后,大方县委敏锐地把握这一新生事物,自觉探索自治、法治、德治的融合,概括出了“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判、事事有人管”的“两带三治”融合好经验。在与干部群众座谈交流中,大方县坚持“两带三治”为统领融合基层治理模式之所以行之有效。一是植根大方县发展需求,紧跟新时代前进步伐。近年来,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不断提升基层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这些年不断深化“两带三治”融合的探索,将经过实践验证、行之有效的“两带三治”载体加以整合,形成了“村规民约(社区公约),“道德超市”、乡贤参事会等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治理机制。在处理具体工作过程中,基层十分注意“自转+公转”的有机结合,既注重以自治“内消矛盾”、以法治“定分止争”、以德治“春风化雨”,更注重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治理。二是突出群众主体地位,实现多方协商共治。开展“三治”融合以来,桐因地制宜创新方法和途径,更多地发动和依靠群众,让群众参与决策和治理的全过程,实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把一些法律法规管不到、村规民约管不好的不良现象,交由道德评判去做工作,如对邻里纠纷,通过道德评判反复劝导说理,最终让农户自觉加以纠正,实现了由老百姓自己来教育自己、规范自己、管理自己。运用互联网建成信息指挥平台,进行日常安防巡逻与信息收集、处置。为健全乡村社会治理模式、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落实乡村自治提供了实践路径。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调研中了解到,星宿乡在“两带三治”融合实践中,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属性、政治功能,突出以人为本、以民为先,突出群众需求导向、满意导向,坚持群众想什么就干什么,既下功夫化解邻里纠纷、家庭矛盾、社会治安等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又着眼于改革发展,下大力气解决基层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实现基层充满活力、和谐有序。比如,雨冲乡河道整治、环境整治中发现脏乱差的,只要拍一张照片提交,信息平台工作人员接到反映信息后,就会转不同部门处理,且会在最短时间内将回复内容反馈至反映人,一般小事当天就会处理好。从这个意义上讲,“两带三治”融合实践把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群众答应不答应、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标准,是新形势下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三、促进自治、法治和德治的有机结合。乡村的基层结构是以自治作为基础的。同时,我们的老百姓、一般的基层干部对法治观念比较薄弱。所以,规划提出要增强基层干部的法治观念,法治为民意识,要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与此同时,还要加强乡村的德治水平。因为农村是一个熟人社会,加强道德的教化作用,引导农民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这也是健全乡村现代治理体系的重要方面。一是自治生动力。探索乡村治理督导员机制,在农村致富能手、管事族长、乡贤寨老、两代表一委员、离任村居干部、复员军人中选拔优秀人才担任乡村治理督导员,激发农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内生动力。《大方县创新“乡村治理督导员”机制推进乡风文明上台阶》被《贵州改革情况交流》采用,在全省推广并上报中央改革办。二是法治增和谐。创新“警民议事会、警务联席会”“法治农家”法治建设机制。建设法治讲堂、法治书屋、法律援助室、法治宣讲团、调解委员会“五位一体”普法阵地,依托新时代农民讲习所,以“赶百场、走百村、进百校、入百企”法制宣传活动为载体,加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和省、市相关会议精神宣传贯彻,抓好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相关法律法规宣传,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特殊群体建立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机制,提供法律咨询、回访等帮扶措施。开展法律法规宣传宣讲200场,参加人数达2万人次。一年来,29个乡(镇、街道)工作组成功化解矛盾纠纷527件,劝解干扰脱贫攻坚和依法开展训诫206人次,警告35人次,采取措施行政拘留81人次;打造民主示范村3个。三是德治树新风。乡风文明程度得到明显提升,涌现出了一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典型。在2019年的道德模范、“身边好人”评选报送工作中,我县有5人入选“中国好人榜”,1人入选“贵州好人榜”。截止目前,全市65例道德模范中,我县共有15例,占比达到了23.08%,位居全市第一。第一,以物质鼓励为依托,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每月由村党支部组织评议小组对农户家庭在遵纪守法、勤劳致富、家庭卫生、移风易俗、孝老爱亲五个方面进行评比打分,大力推行社会治理“3个1元”评比机制。群众每户每月自筹1元,社区匹配1元,乡镇匹配1元,所筹资金列为专项激励基金,用于星级评比积分兑换,其中1积分为1元钱。其中一等奖1户获25分,二等奖2户获18分,三等奖3户获12分,优秀奖17户获7分,不合格户1户获0分,在100分的基础分上进行加扣分,对评比后的分数进行村组公示。公示无异议后对总分超过100分的农户发放“道德超市积分兑换卡”,按1分等值于1元的标准,农户根据自己的需求自行到村委“道德超市”等值兑换生活用品。第二,以喇叭宣讲为载体,提升群众知晓率率。目前,全县上下共安装大喇叭900余个,实现了“一村一广播”的既定目标,部分村还实现了“一组一广播”。大喇叭每天定时播放各项政策法规和爱国主义歌曲、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移风易俗、政策法规等内容,大方县创建的“云龙山广播电视台”,通过彝族、苗族、汉族三种语言,推行“三语话整治”“三语话脱贫”等方式,让群众不出家门而知国家方针和党的关怀。第三,以榜样树立为标杆,引领群众比学赶超。每月村评议小组评比结束后,组织群众参加“道德超市积分兑换会”,将各村分数最高的农户家庭代表邀请到场作获奖感言,并由该农户家中的学生或学校的学生代表为其佩戴大红花,发荣誉证书、拍照留念,组织参会的群众到分数最高的农户家庭进行实地参观学习。通过这样的方式,让评比中获得高分的农户获得荣誉感,让其他农户看到自身的差距,引领他们树立“争创一流、比学赶超”的竞争意识。2018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共表彰道德模范23人、“最美大方人”24人、“十星级文明户”38户,涌现出了刘安国、陈敏、洪邵星、洪邵宇、李孝雪等先进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陈敏还入选了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第四,以统筹资金为保障,引导群众全面参与。实施三方出资,落实奖励资金。农户出1元。以农村常住人口数为单元,按照每户每月1元的标准,由村委统一收取农村家庭环境卫生治理费用。村集体补贴1元。通过村委会提议,群众代表大会同意,从村集体经济中按照实际常住农户每户每月补贴1元的方式进行补助。乡镇奖励1元。乡级政府通过以奖代治、以奖代补方式,按照村民小组每月评比情况,对清洁户、合格户匹配奖励资金1元注入奖励基金,并将匹配资金纳入年度财政预算。“三个1元”治理模式已经覆盖273个村(社区),累计开展文明(道德)积分评选表彰等活动4617人次,通过“三个1元”模式推广,有效调动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四、要夯实基层的政权建设。加强基层的政权建设,面向服务人民群众,强化服务阵地建设,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合理设置基层的政权机构,同时,要创新基层的管理体制机制。标准化建设城乡社区服务站,按照农村社区不低于400平米、城市社区6000人以下不低于600平米、6000人以上不低于800平米的标准启动城乡社区服务阵地建设。截至目前,全县通过新建、改扩建、租赁等方式建成投入使用并通过市级验收城市社区28个、农村社区132个,大幅改善了城乡社区办公服务阵地狭窄、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标准化建设城乡社区“一站式服务大厅”,规范设立“六个窗口”,确保群众办事“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规范村级宣传舆论和廉政透明度阵地建设。利用文化墙、公开宣传栏、电子显示屏、大喇叭等宣传公示平台广泛宣传党的政策方针、法律法规、惠农惠民政策、村规民约等内容,主动公示村级党务、政务、财务、惠农资金发放等信息,开发微信小程序实现线上公开,满足不同类人群的需要。通过微信群、qq群等交流软件实现干群信息互动,提升政策宣传力度和村级事务透明,促进干群彼此信任,关系融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