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昔日王勃在《滕王阁序》里歌咏过的和谐景象,为今天的秀美江西留下了绝佳的注脚。受早汛影响,鄱阳湖水位迅速上涨,水体面积一周时间增加一半多。江西省水文局监测数据显示,截至3月29日14时,鄱阳湖标志性水文站星子站水位达到13.51米,比多年同期水位高出近1.6米;其中鄱阳湖通江水体面积达到1990平方公里,较3月21日的1310平方公里扩大了一半多。
作为江西“母亲湖”的鄱阳湖,是我国最大淡水湖和四大淡水湖中唯一没有富营养化的湖泊,也是具有世界影响的重要湿地;鄱阳湖流域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又对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有着重要影响,被称为长江“最后一盆清水”。
但是进入21世纪以来,鄱阳湖枯水期提前、持续时间延长已成为常态,历史最低水位不断被刷新。于是,鄱阳湖大旱的报道近年来屡见报端,年复一年发出危机信号。2006年8月,鄱阳湖遭受了五十年来最严重的干旱。接下来的5个月,鄱阳湖的水位仍在持续下降,水位从最丰盈时期的22.59米到2007年1月只有7.4米,面临历史罕见的失水之痛。
“通过对2003-2012年系列与1956-2002系列比较,长江中上游及鄱阳湖流域天然降雨径流均未发生明显的趋势性变化。”江西省山江湖开发治理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樊哲文告诉记者,近些年鄱阳湖枯水期延长,极端枯水位更低主要是受到长江中上游及鄱阳湖流域人类活动的影响,而三峡水库及长江中上游库群的建设与运行,导致江湖关系发生变化,是主要影响因素。
江西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分析发现,三峡工程全线建成前后,鄱阳湖水域面积发生明显变化,工程建成后比建成前鄱阳湖水面明显减小,各月平均约减少100~1100平方公里。
“受人类活动、天然降雨径流变化、江湖冲淤等因素影响,鄱阳湖枯水时间延长、枯水季节提前,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呈退化趋势。”樊哲文认为,必须对鄱阳湖进行适当的人工调控,保持生产生活及湿地生态系统的必要水位,维护鄱阳湖生态系统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