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新闻联播黑龙江伊春6月17日电(记者仉庆华 通讯员田庚欣 王玉梅 王晓微)过去,保安村在黑龙江嘉荫县很有名,因为它穷,是省里挂号的贫困村;现在,保安村也很有名,因为它已于2018年全面脱贫,整村出列。
这翻天覆地的喜人变化,还要从伊春市驻村扶贫第十六工作队的到来说起。

保兴镇保安村距离县城45公里,全村常住人口146户385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9户47人。说起刚来村里的印象,伊春市驻村扶贫第十六工作队的队员们至今记忆犹新:“坑凹不平的砂石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赶上下雨车想进来都难。有的人家还住在风雨飘摇的泥草房里,村民人心涣散,等靠要思想严重。”
“要想富,先修路。只有道路平整了,四通八达了,经济就活了,村容村貌也会得到基本改善。”驻村工作队在多次入户调研、多方虚心请教后,做出这样的决定。他们一边帮助村里筹划着产业项目,一边联系相关部门,协调县财政投资12.3万元,把村内334延长米的巷道进行了硬化,迈出了带领贫困户脱贫的关键一步。
扶贫先扶志。只有拔掉贫困户思想上的“穷”根,才能更好地激发他们脱贫的内生动力。为此,驻村工作队深入贫困户家,坐在炕头与他们聊家常、讲政策,了解他们的家庭现状、思想动态,以及存在的困难。然后,再根据每家每户的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帮助他们“私人制定”增收计划。同时,向镇村干部、村民虚心请教工作经验做法,联系部门做规划、对上争取政策支持......力求从根本上解决村民的实际困难,把每项扶贫举措都落到村民的心坎上。
建档立卡贫困户魏国志家没有耕地,有脑梗后遗症,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妻子患高血压等慢性病,需要长年服药,家里生活很拮据。魏国志夫妇俩有养猪技术,却苦于没有启动资金。驻村工作队和帮扶责任人马上协调相关部门为他提供指导,并帮助其联系搭建猪圈、购买种猪、开展养殖技术培训。经过辛勤的努力,2018年末魏国志家仅生猪养殖一项就实现纯收入5000多元,这让他们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干劲更足了。短短两年半时间,魏国志家生猪存栏量由4头发展到43头,今年已出栏27头,预计纯收入可实现6万元。看到家里发生的变化,魏国志激动地说:“我们家能有今天,多亏了工作队和帮扶责任人了。之前养猪我申请了5万元贷款,去年还了1万,今年打算再还2万。现在猪价很好,我和老伴的收入也上来了,不用再伸手向儿女要钱了,我对未来充满信心!”

提起驻村工作队,村民林德柏也有一肚子的感激想说。林德柏也是一名脑梗患者,不能干重活,在工作队和帮扶责任人的帮助下,他在自家院子里发展庭院经济,养殖鸡、鸭、鹅共计100多只,家禽出栏时,驻村工作队和帮扶责任人帮助他多方寻找销售渠道,为其解决了后顾之忧,仅此一项就实现年纯收入3000多元。如今,小额贷款入社、扶贫产业分红、一分田项目等收入加在一起,林德柏的年收入达到了19000多元。他说,自打工作队来到村里,我们的变化太大了。别的不说,你看我家,安装了塑钢窗,养起了鸡鸭鹅,就连屋里的火墙、地砖,都是他们帮忙弄的。现在,门口的路也修好了,我家的收入也上来了,这心里敞亮着呢!

脱贫攻坚,离不开产业带动。伊春市驻村扶贫第十六工作队在坚持因地制宜的基础上,将户有项目、人能增收作为工作总思路,大力发展嘉泽园养猪项目、光伏发电项目和爱心超市,认真落实每一项扶贫措施。在他们的积极推动下,村里的大豆油生产车间已顺利建成,设备正在采购中,预计投产后每年能产豆油30吨左右,可为进一步壮大村集体收入提供有力支撑。
如今的嘉荫县保安村,道路平坦宽阔,处处鸟语花香,村民们脸上洋溢着幸福和自信,笑声也更加爽朗,有底气。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保安村的变化只是嘉荫县脱贫攻坚的一个剪影,自精准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
进驻全县的7个市级驻村扶贫工作队不辞辛苦,扎根一线,带领贫困户走上了一条奔小康的阳光大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