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新闻联播7月14日黑龙江齐齐哈尔电(记者 魏伯勤 通讯员 刘佳)走进村里是坚固的水泥路,水管里流淌着甘甜的自来水,庭院经济蓬勃发展,产业发展主体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一幅幅场景见证了新民村党支部一班人带领全村群众,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筑牢脱贫攻坚的战斗堡垒,带领全村摆脱贫困奔小康的红火场面。新民村有7个自然屯,12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1011户3010人,其中贫困户110户235人,现在已经实现稳定脱贫,新民村先后荣获市级文明村、美丽乡村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做基层党组织的领路人。曾经的新民村是个贫困村,党组织涣散、与群众离心,出了名的老大难。2014年基层党支部换届选举,新当选的新民村党支部从整顿村“两委”班子入手,树立全局观念,先大家后小家,把群众事时刻放在心中,一心扑在带领全村脱贫发展上。新的支部班子深知要想把工作做好,首先自己要团结,拧成一股绳,合成一份力,村党支部多次组织党员和村“两委”坐到一起谈邻里、说想法、谋发展。村党支部组织制定了村年度工作计划,完善党建管理,建立党员、流动党员微信群,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丰富党支部活动形式,通过党课教育党员要沉下身子、撸起袖子、迈开步子、甩开膀子加油干,充分调动起党员的积极性,切实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村民谋福利,壮大村集体经济。

做贫困群众的贴心人。新民村党支部深入到每一个贫困户家中进行走访,调研摸排,了解真实情况,因地因人制定帮扶措施。红房子屯是村里最贫困的屯,年轻人都到外面务工,家里剩的都是一些老人,如何改变红房子屯的贫困状况,成为村“两委”最关切的问题,村支部书记带领班子成员多次到屯内走访,到农户家里和他们聊家常、找出路。看到屯内空闲小园较多,可种植应季蔬菜,并利用新民距离县内较近的优势进行销售,村书记就挨家劝说,和他们算经济账,打消群众顾虑,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如今新民村许多家庭都建起了家庭小菜园,为了打响新民村品牌,村里以“绿色蔬菜自然领先”为理念,为农户统一定制了服装、购物袋,成为了克山县早市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仅庭院经济一项就为新民村每户贫困户增收5000余元。

做新农村发展的建设人。新民村“两委”深知脱贫攻坚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实施道路硬化修缮工程,带领村民修水泥路25公里,实现了全村村民小组道路全部硬化,100%的农户公路到家,100%的群众受益,提升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及生活水平。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改善人居环境,整治村容村貌,宣传引导村民生活垃圾、脏水定点倾倒、定时清理,加强公路沿线的树木管护及补植,做到专人管护、专人负责,责任落实到人。屯间路进行了绿化,同时完善了休闲广场运动设施、村民活动室、图书室,做到专人管理、专人负责,不仅改善了村民娱乐环境,也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幸福感。

做脱贫致富的带头人。面对着群众对过上好日子的热切期盼,新民村党支部把大力发展村级扶贫产业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村支部的倡导下,新民村“北大荒酒厂”“恒大粮贸有限公司”“永春马铃薯加工厂”“金山建筑队”“建龙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多家企业用工全部来自新民村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不仅为企业发展助力,也为贫困户提供了一项稳定收入。村支部主动和齐市房产局驻村工作队联系,取得市房产局的支持,在新民村投资一百多万元建设一座“幸福大院”,安置无房贫困户入住。还设立了孝心养老基金会,教育和督促子女履行好赡养、照顾老人的义务,确保农村老人老有所养,脱贫脱困。
村里水不好,村党支部多次协调水利部门帮助解决吃水问题;路不好,村党支部组织修路修桥;贫困户生病住院,村党支部送上救助款;建立蔬菜大棚引导贫困户从事种植业摆脱贫困。点点滴滴,乡亲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中,贫困户自发的送来了锦旗,“为百姓铺就幸福路,与群众搭建连心桥。”新民村党支部用行动在村民心中树起一面鲜明的旗帜,真真正正的走到百姓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