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新闻联播7月26日黑龙江七台河电(记者聂盛良 通讯员丁明录)现今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习惯上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在闲暇时谈论最多的就是一日三餐,这也是每个家庭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话题。俗话说,油盐酱醋茶构成了朴实的家庭生活,但每天吃什么似乎已经成为人们最头疼的一件事,每天头脑中都会想下一顿吃什么,所以在食材的选择上就显得尤为重要,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饮食特色,但是普通的大酱确是城乡百姓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佳肴!尤其是农村的纯手工大酱,味香纯正。大葱蘸大酱那可是咱东北人的主打菜,大酱在东北人家的日常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餐桌上的很多菜,东北人都能用它来蘸大酱,可以说,东北菜的灵魂,就是这浓浓的大酱味儿!
黑龙江省勃利县杏树朝鲜族乡增产(刘家)村,就有一位靠下大酱、卖大酱带领村里姐妹致富的带头人,她就是村主任王文娟。增产村是全县出了名的贫困村,种养殖单一,贫困户多,怎样走出困境,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发展又能带动村里姐妹一同脱贫致富的路子,这是48岁的王文娟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
王文娟的母亲董秀兰今年已经72岁,她下大酱已经有40多年的历史了,一提到大酱,老人家精神矍铄,侃侃而谈。老人家介绍到:做大酱的原料,都是自己种的东北非转基因的优质大豆,虽然是优质的东北大豆,也还是要精挑细选的,头一年的腊月开始烀豆,就要把黄豆中不纯的豆粒全都挑选出来,留下籽粒饱满的豆粒,然后把黄豆用水泡开后煮熟,粉碎成豆泥,烀好的豆泥制成长方体的酱坯,跟一块大的砖头一样,将做好的酱块子晾凉,再晾一天或者一夜,表面干爽,然后用纸包上,装进柳条筐里,放在不通风又温暖的地方(18-20度最好)进行发酵,这个期间不用管它,过段时间后,酱块子上会长白毛,这是因为发酵的原因,如果没长那就是酱块子没发酵,是做不成大酱的。到了来年的农历四月初八、十八、二十八这三天,这可能是老祖宗留下的规矩吧。做酱的前两天,将酱块子拿出来去掉包着的纸,然后用刷子在流水下将酱块子刷干净。将刷干净的酱块子弄成小碎块,然后晾到盖帘上,晾去表面的水汽,最后把酱块子放进室外的大缸里,加水捣碎,再放进一定数量的大粒盐即可。
然后用小木耙在酱缸里上下搅动,叫做打耙,目的是调节酱的稀稠程度,散去发酵产生的异味,利用太阳热能发酵晒熟,使整缸酱都晒成均匀的酱黄色,各种成分混合均匀。制酱可是个辛苦活儿,每一步都不能掉以轻心。下酱看似简单,但对下酱人的要求特别高。盐和水的比例要调整好,每日的打耙、晒酱也不能偷懒。否则,一不小心,一缸酱就废掉了。随着天气越来越热,经过每天的打耙和日晒后,大酱就做好了,做好的大酱,酱香味实足,足够一家人每年食用的,这一缸大酱也就会一直吃到明年新的大酱做好的时候!到了秋天的时候,还可以用酱来腌咸菜,把黄瓜,萝卜、卜留克、面瓜等洗净往酱缸里一扔,半个月后,这个酱缸咸菜也就腌好了,这个咸菜也与这一缸大酱一样,也会吃一年的,农村的饭桌上,大酱与咸菜那是必不可少的,大酱缸里腌的咸菜更好吃。就是现在,虽然农村一年四季都有新鲜的各种蔬菜,但是,那碗大酱,还依然会出现在饭桌上的!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我们农村人都很愿意吃蘸酱菜,大白菜,大萝卜,小白菜,生菜,香菜,大葱,大蒜,还有很多野菜,山菜,什么都能蘸酱吃,烀土豆,烀茄子,也都是要大酱就着吃拌着吃更香呢!我女儿文娟从小就看我怎样下大酱,问这问那的,下大酱的手工流程,她都会。前几年,我每年都下几缸,去邻村或县里集市上卖,挣点钱补贴家用,回头客特别多。
七台河市检察院是增产村主体帮扶单位,几年来为村里修水泥路、安装路灯,修建文化活动广场等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当检察长王秀华得知老人家有这么好的制酱手艺后,就鼓励王文娟,做手工大酱,带领大家开辟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
有了七台河市检察院的大力支持,王文娟暗暗下了决心,我要把老母亲的手艺传承下去,现在农村下大酱的也不多了,我要带领身边的姐妹共同致富。说干就干,今年春天就在自家的屋前新建阳光发酵棚70多平方米,下大酱60多缸,严把质量卫生关,绝无任何添加剂、防腐剂,达到国标标准GP/T24399-2009《黄豆酱》。带动本村劳动力8人,每人都能挣到5000元以上,大酱销往勃利、七台河及全国各地,网上销售也很多,供不应求,今年纯收入就达到4万多元。为了回馈家乡,王文娟把自己的大酱厂注册为:浏(刘)家农家酱。
黑龙江乐宝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省人大代表高凤山也前去给以考察指导,高总有着丰富的食品经营、管理、销售经验,对王文娟的农家酱在销售上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帮助规划设计新建厂房图纸,并且无偿赠送大酱灌装机设备。七台河市检察院决定帮助王文娟扩大生产规模,现已投资45万元,为浏家农家酱购置生产场地,计划新建标准生厂车间200多平方米,再新建阳光发酵棚,增添设备,年制作大酱达到200多缸,产业扶贫带动劳动力20人,让浏家农家酱走的更远,为增产村整体脱贫注入新的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