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

穿秋裤、贴“秋膘”?何为秋季养生的正确打开方式

古语有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秋季是一年中调养身体的好时节。于是,很多人想趁此时,滋补下身体,但秋季养生究竟该怎么养?“春捂秋冻”“秋瓜坏肚”“贴秋膘”……这些流传多年的秋季养生方法科学吗?秋季养生的正确打开方式又是什么?

针对上述问题,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为读者送上一份秋季养生“避坑”指南。

“春捂秋冻”强体质? 真相:并非所有人都适合冻

白露时节已过,夏天的闷热逐渐消退,天气开始由热转凉。不过,此时很多人因为一句“春捂秋冻,不生杂病”,不急着添衣,认为冻一冻才更健康。那么,这种做法有科学依据吗?

青海省人民医院临床营养科副主任熊睿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民间素有‘春捂秋冻’的说法,‘秋冻’的意思是秋季气温渐渐转凉,不要过早过多地增加衣服。初秋时节,暑热尚未褪去,过早过多地增加衣服,一旦气温回升,出汗着风,很容易感冒。而随着气温下降,冷空气对人体进行适当的刺激,可提高机体对低温的适应能力。”熊睿说。

虽说“冻冻”有一些好处,但熊睿提示,“秋冻”也要因人而异。

“‘秋冻’这种养生方法,更适合青壮年或体质较好的人,而那些身体素质较差、患有基础类疾病的人,以及老人和儿童,还是应根据气温变化,及时增减衣服,千万不要一味地追求‘秋冻’。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秋季不宜赤膊露体,以防止着凉感冒。”熊睿说。

“秋瓜坏肚”伤肠胃? 真相:适量食用无大碍

民间素有“秋瓜坏肚”的说法,认为秋季天气转凉后,由于一些瓜类食物比较寒凉,食用它们会影响人体肠胃功能。那么,事实真是如此吗?

“‘秋瓜坏肚’有一定的道理。”熊睿表示,夏季高温导致食欲变差,人们可能会多进食一些瓜果、冷饮等寒性食物,以达到防暑降温的目的。从中医角度来讲,如果过多摄入寒凉的食物,经过一个夏天,脾胃可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进入秋季,天气比较干燥,很多人通过食用瓜果来补充水分,而常吃的瓜果均属寒凉性质,若过多食用,易引发胃肠道类疾病。

“但其实,大家不要过于恐惧‘秋瓜’,不是说秋天就完全不能吃瓜果,只不过要适量,不要食用过多。”熊睿说。

此外,熊睿提示道,秋季要格外注意,食用瓜果的品质,小心吃了变质的瓜果。

秋季是适合细菌生长、繁殖的季节。人体经历了炎热的夏季之后,抵抗力有所下降,各种病菌容易乘虚而入,食用不洁或变质的瓜果,易引发肠道疾病。

病菌是如何趁虚而入的呢?熊睿表示,表面有破损的瓜果,最容易被污染,这种瓜果应该扔掉。因为水果表面有破损时,就说明微生物已通过果汁渗透到果肉,其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及其他有害物质,只是肉眼无法辨识,一旦吃下肚,很容易引发胃肠疾病。

“建议大家在秋季生吃瓜果,一定要选品质好的,同时要讲究卫生,把瓜果清洗干净再吃,小心病从口入。”熊睿提示道。

夏去秋来需“贴膘”? 真相:没必要刻意进补

“贴秋膘”是我国的一种传统习俗。一般是在立秋这天,人们习惯用吃炖肉的方法,把夏天身上掉的“膘”给补回来,称之为“贴秋膘”。

“夏季天气比较炎热,人们的食欲普遍受到一定影响。立秋后,天气转凉,人们的食欲也开始变好,希望多吃一些,以补充夏季的消耗,并为过冬做准备。但其实,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生活日益丰富,我们没有必要刻意地去‘贴秋膘’。”熊睿解释道。

“并非所有人都适合‘贴秋膘’,若真要‘贴秋膘’,也要‘贴对膘’,特别是老年人,否则适得其反。”银川市中医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宋丽认为,立秋后适当“贴秋膘”进补,可以提高人体的脏器功能,但要因人而异。对于老年人、儿童、胃火旺或肥胖者,以及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高蛋白、高脂肪的摄入一定要适量,否则容易“上火”或造成消化不良。

宋丽说,如今普通人基本上不存在营养不足的问题,若再多食用肉食,不但不易消化,过多的脂肪、糖类物质反而会使身体不堪重负,引发心脑血管、代谢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秋季进补要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因此,立秋进补应以‘平补’为主,尤其胃肠功能虚弱的老人和小孩,喝点清淡易消化的养生粥更有益于身体健康。”宋丽建议。

宋丽说,脾胃虚弱者,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高尿酸血症患者以及原本就体型偏胖的人群不适合“贴秋膘”。老人、儿童等特殊人群由于消化功能较弱,在进补前应注重消食,不妨适量吃点山楂。

延伸阅读

秋季养生讲究“御凉防燥”

中医历来有秋季养生的传统,根据中医理论,秋季主燥,同时深秋时节天气转凉,因此熊睿认为,秋季养生主要是针对凉和燥,要做到“御凉防燥”。

具体来看,秋季养生,需要从“食”“情”“动”三方面着手。

熊睿介绍道,秋季是丰收的季节,多种蔬菜、水果上市,可适当吃一些新鲜的水果,如苹果、梨、橘子等。另外,莲藕、冬瓜、萝卜、西葫芦、茄子等蔬菜以及各种菇类,也很适合进食。它们既可润肺,又能调理脾胃。

“身体虚弱、消瘦、食欲不好的人,在这个季节,建议常吃银耳。”宋丽说,银耳含有多种氨基酸和维生素,具有补胃、润肺生津、提神、养胃等功效,是传统补品。若有干咳少痰、咳血等症状的人,此时建议吃点燕窝,可养阴润燥、益气补中。

另外,秋季是抑郁症的高发期,要格外留意情绪变化。“中医认为,七情不畅,百病丛生。秋季是抑郁症、焦虑症多发的季节,调解情绪也是秋季保健的重要方面。开朗乐观的处事态度,对于预防抑郁症、焦虑症的发生与复发,有很重要的意义。”熊睿补充道。

而在运动方面,熊睿认为,秋季运动量不宜过大,尤其是老年人、儿童和体弱者,不宜出汗过多,损耗阳气。对年轻人而言,爬山是不错的选择,中老年人则可以选择慢跑或者散步。


【责任编辑:欧阳雪】

中国首部《生态环境监测条例》正式公布,数据造假将追究终身责任

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的“基本法”来了,这部条例标志着我国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全面步入法治化轨道。10月31日,国务院总理李强签署第820号国务院令,公布《生态环境监测条例》。该条例已于2025年10月17日经国务院第70次常务会议通过,将自2026年1月1日起施行。作为我国生态环境监测领域首部综合性行政法规,该条例系统构建了生态环境监测的基本制度框架,对公共监测、自行监

镜鉴正义:全国公安机关配发130万部执法记录仪,构筑阳光执法新防线

全国公安机关已为一线民警配备执法记录仪130万余部,全程现场记录,让民警习惯在镜头下执法,自觉依法履职。这一数据标志着我国警务装备智能化建设迈入新阶段,执法透明化进程实现里程碑式突破。技术革新驱动执法范式变革2025年警用执法记录仪市场规模预计达12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2.3%。公安部最新修订的《警用装备智能化发展纲要》明确要求,2025年底前实现执法记录仪全

漳浦法院开展集中强制执行行动 执结案件24件到位金额927万元

为深入践行司法为民宗旨,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福建漳州漳浦法院积极响应市中级法院部署,全面投入“八闽‘执’击,惠民安商”全市集中强制执行行动。本次行动由院长一线指挥,调集警车5部、干警24名,聚焦涉企、涉民生等重点案件,精准发力,成效显著。

财政部出新规压实会计责任,首推“责任清单”治理财务乱象

会计信息质量不仅关系微观投资决策,也关乎宏观调控效能。一份清晰的会计责任清单,将成为构建高效会计法治实施体系的重要基石。财政部11月10日正式发布《关于进一步压实会计工作责任 加强会计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贯彻实施的意见》,首次将分散在各种法规中的会计工作责任系统梳理为清晰的会计责任清单。这份七大部分构成的《意见》旨在解决当前部分行业、领域会计工作存在的责

(首期)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公益)大讲堂在京隆重举行

密切呼应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一系列重要部署,汇聚国内权威专家学者、司法实务工作者、优秀企业家和政策制定者,通过系统化、多元化的讲座和研讨活动,深入解析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政策法规、实践经验和创新路径,全力推进我国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

网络直播打赏乱象招重拳整治,中央网信办启动两个月专项行动

低俗引诱、虚假人设、诱导未成年人、刺激非理性打赏——这些网络直播中的突出问题将成为未来两个月专项整治的重点目标。10月28日中央网信办宣布,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为期2个月的“清朗·整治网络直播打赏乱象”专项行动。此举旨在加强网络直播打赏管理,聚焦娱乐性团播、私域直播等易滋生直播打赏乱象的重点领域,从严打击四方面突出问题。专项行动的工作目标是督促平台完善直播打赏运行规则,健全直

厦门湖里区市场监管局深化服务型执法 为营商环境注入法治温度

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厦门市湖里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制度创新为抓手,推动执法理念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打造有力度、有精度、更有温度的现代市场监管体系。

跨境数据流动获法治保障,个人信息出境认证新规落地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近日联合公布《个人信息出境认证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将于2026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一重要法规的出台标志着我国个人信息出境认证制度全面落地,为个人信息跨境流动提供了明确的法律指引。《办法》对个人信息出境认证的适用情形、申请方式、认证要求及证书有效期等作出了细化规定,旨在保护个人信息权益,规范个人信息出境认证活动,同时

里程碑!最高法公布行政诉讼法修正十周年七大标杆案例,直指征地拆迁、环保执法痛点

最高人民法院在行政诉讼法修正施行十周年之际发布七大典型案例,涵盖行政复议监督、环境公益诉讼、知识产权保护、民行交叉争议解决等核心领域,以“审理一案、规范一片”的司法智慧,推动法治政府建设与营商环境优化。十年间全国法院审结一审行政案件283.1万件,办结非诉执行案件208.5万件,行政争议实质化解能力显著提升。案例一:部委行政复议被撤,司法监督显威在“

司法部发布涉企执法典型案例,专项行动为企业挽回损失150亿元

司法部发布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为民办实事典型案例,涵盖生态环境、交通运输、市场监管、城市管理、行政审批等多个领域。这些案例集中体现了“监管与服务并重、执法与纾困结合”的核心要义,为各地各部门提供了实践经验。规范涉企行政执

以法治力量畅通民意 用智慧服务赋能营商 - 唐山率先以立法推动12345热线由利民向助企延伸

热线兴,则政务通、民心顺。“有事找政府,就打热线12345!”如今,在唐山,12345不仅是一串数字、一条热线,更是政府倾听群众和企业诉求、推动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渠道,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的重要抓手。日前,唐山市交上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为12345热线高质量发展按下了“加速键”。《唐山市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于2025年8月29日唐山

个人信息跨境流动迎来首项国家标准,明年3月1日正式实施

一项旨在打通个人信息安全跨境流动通道的国家标准正式亮相,为全球数字经济治理提供中国方案。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数据安全技术个人信息跨境处理活动安全认证要求》(GB/T 46068—2025)推荐性国家标准,该标准将于2026年3月1日正式实施。作为我国个人信息跨境安全管理领域的首项国家标准,这一文件规定了跨境处理个人信息时相关方应遵守的基本原则

全球法治盛会 | 第四届21世纪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暨人工智能时代全球法治大会即将召开

10月3日,适逢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建院75周年,第四届21世纪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暨人工智能时代全球法治大会将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隆重举行。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不断深化,全面依法治国取得历史性成就。作为新中国第一所高等法学教育机构,中国

厦门海渔执法:内陆执法“零距离” 守护水域“生态线”

厦门市海洋与渔业综合执法支队通过不断探索,采取强化宣传教育、完善执法机制、推动源头管控、加强部门“串联”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做法,进一步维护渔业生产秩序与生态平衡,为内陆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加强宣传教育 营造护渔氛围 支队采取多种方式,组织执法人员深入渔村、社区、学校等地广泛宣传。

福建省劳动争议调解工作能力竞赛在三明成功举办

 以赛促学强根基 调解赋能筑和谐2025年9月17日,由福建省总工会、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主办,三明市总工会、三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共同承办的福建省劳动争议调解工作能力竞赛在三明市委党校礼堂顺利闭幕。

《企业竞业限制合规指引》:划定边界,破解“滥用与侵权”困局

统筹保护企业商业秘密与劳动者就业择业权,促进人力资源有序流动与市场公平竞争。竞业限制滥用问题凸显,政策出台迫在眉睫近年来,竞业限制制度在保护企业商业秘密、维护市场秩序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实践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部分企业随意

保定市治理职业索赔案例入选全国优化营商环境十大创新实践

 9月8日下午,国家发展改革委在第三届营商环境论坛发布全国优化营商环境创新实践十大案例,河北省保定市“‘斩’职业索赔乱象 ‘创’清朗营商环境”成功入选。据了解,今年4月,保定市被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确定为“打击恶意索赔,部门协同治理机制”试点城市。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