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秦次森
五重安乡地处迁安、迁西、青龙三县(市)交界,全乡辖29个行政村,7800户,总人口2.8万人。五重安乡地处三县交界的区位,决定了矛盾纠纷多发高发的必然性。2015年底,五重安乡探索推出了村级事务“小微权力清单制度”,管住了村干部用权行为,促进了干群和谐,反映村干部用权方面的信访案件基本清零。然而邻里纠纷、地边纠纷、家庭纠纷等方面,依然存在问题隐患,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化解,矛盾就会越结越深,既直接影响乡亲间的和睦相处,又易引发不稳定因素,形成信访隐患。
在这样的背景下,五重安乡在持续深化村级事务“小微权力清单制度”基础上,积极到浙江诸暨学习借鉴“枫桥经验”,结合自身实际,从构建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的社会治理体系出发,积极探索建立起可诉说、可倾听、可咨询、可解题的工作机制,于2019年创新推出了“X+5”小微调解模式,有力推动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在2019年承办的唐山市信访联席会议市县乡三级现场观摩会中,五重安乡“X+5”小微调解模式被重点推广;农民日报等主流媒体纷纷关注报道,“X+5”小微调解成为又一张闪亮的农村社会治理名片。在唐山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暨信访工作会议上,得到了省委常委、唐山市委书记张古江的充分肯定。
一、推进“X+5”小微调解模式的主要做法
为确保“X+5”小微调解能够有效化解农村矛盾,我们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着力推动“X+5”小微调解模式顺利运行。
(一)深刻把握“X+5”小微调解模式的内涵路径。“X+5”小微调解模式,本质是人民调解,通过引入多元力量,推动“小事化了”,消除矛盾隐患。“X”,即充分发挥和依靠群众力量,将一批有威望,热心调解的群众、社会团体等力量纳入调解组织体系。“5”,即5种小微调解途径,坚持村级微调解、乡级微调解、品牌微调解、治安微调解、诉前微调解“五管齐下”,强化联合调解,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努力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五重安乡首先从完善配套入手,整合综治、司法、信访、公安、法庭及社会力量,成立了乡级综治中心。综治中心场地面积390平米,设有接待大厅、心理咨询室、晓晶调解室、诉前调解室四个功能分区,其中接待大厅集聚综治办、信访办、司法所、国土所、社保站等部门联合办公,办公设施打破原来的柜台桌椅式办公旧例,改用新式六角桌,打破了接待人和来访人之间的“固定”界限,更有利于调解作用的发挥。
(二)积极发挥群众作用,不断充实“X+5”力量。一是设立包括乡贤、“两代表一委员”、“三老人员”、党员(含预备党员)、返乡成功人士、学者、专业技术人员等在内的人才库,充分利用他们同群众联系紧密、有专业知识储备等优势参与调解,不伤和气地化解矛盾。二是充分依托社会化组织的广泛性和影响力,包括圆梦爱心协会、黄金寨巧妇组织、红峪口村合作社组织、万宝沟红白理事会等社会团体,形成化解矛盾纠纷的合力。不久前,迁安市圆梦爱心协会与五重安乡团委书记、司法所所长共同调解了乡里一起哥俩因赡养老人而产生的纠纷,成功签署了赡养协议。三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根据矛盾纠纷的专业性特点,选聘具有相关专业背景和具有法学、心理学、社会工作等专业知识的人员担任专兼职调解员,从专业角度解决群众的“疑难杂症”。四是注重发挥和运用法律手段调处民事纠纷,坚持能通过民事调解解决的,绝不通过信访解决,能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的,一律引导到法律途径解决。在乡机关,成立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聘请专职律师坐班,专门负责信访接待、政策咨询、法律咨询、司法调解,引导信访人依法维权,引导群众由“信访”向“信法”转变。在村级,建立村级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设立了“一村一法律顾问”,公布律师执业证号、电话及微信二维码,群众足不出户就可获取法律服务。
(三)以党建为统领,建设全科网格体系。充分发挥网格员作用。强化党建统揽基层治理,运用“基层治理四平台”,开展全科网格建设,实施“最多跑一次”改革村级代办制,更好的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化解矛盾,形成完整的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新体系,平安网格员帮助了解社情民意,排查发现矛盾纠纷线索隐患。对排查发现的矛盾纠纷线索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认真开展矛盾纠纷调解,在充分听取当事人陈述和调查了解有关情况的基础上,通过说服、教育、规劝、疏导等方式方法,促进当事人平等协商、自愿达成调解协议,督促当事人及时履行协议约定的义务。做好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做好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注重通过调解工作宣传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教育公民遵纪守法,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发现违法犯罪以及影响社会稳定和治安秩序的苗头隐患要及时报告。
(四)落实部门职责,实现“面对面”调解。一是坚持对口调解原则,调处专业性纠纷。根据对口调解的原则分设土地承包微调解(农经站牵头负责)、自然资源微调解(国土所牵头负责)、婚姻家庭微调解(民政所牵头负责)、劳动争议微调解(社保站牵头负责),各对口部门明确自身职责,加强协调配合,共同做好人民调解工作,及时处理中心下达的矛盾纠纷调处任务,并向中心通报处理结果。重点负责调处涉及专业性的矛盾纠纷。二是派出所设立调解室,负责110出警涉及的民事纠纷、轻微治安调解。三是法庭设立诉前调解室,指定专人负责与中心的对接联动,参与中心矛盾纠纷联合调处,及时处理中心下达的矛盾纠纷调处任务,并向中心通报处理结果,在中心设立诉讼服务终端,提供网上诉讼服务,负责调解协议司法确认,重点负责调处涉法涉诉及民事诉讼方面的矛盾纠纷。四是设立志愿者调解,管理调解志愿者,积极发动群众就地解决矛盾纠纷,及时处理中心下达的矛盾纠纷调处任务,并向中心通报处理结果。
(五)建立健全排查调处制度,动态督导小微调解。坚持每月20日组织召开矛盾纠纷、不稳定因素排查调处通报例会,各村民调主任、乡贤小微调解员都需按时参加,在必要时例会可扩大至各成员单位。例会由中心主任召集,会上各村及时汇报各村矛盾纠纷情况,征集各村关于小微调解的意见建议,动态完善小微调解模式,确保小微调解取得实在成效。各次会议都要形成会议记录和必要影像资料留存,形成专题档案归档留存,做到底数清、情况明。
(六)落实培训责任,不断提升调解能力。组织开展调解培训。组织司法所、法庭工作人员、律师根据我乡矛盾纠纷特点通过以案讲法的形式,讲解法律政策、专业知识和调解技能,以及人民调解与矛盾纠纷其他解决方式的衔接途径与方法,心理学常识等方面的培训。创新培训方式和载体。采取集中授课、研讨交流、案例分析、现场观摩、旁听庭审、实训演练、个案指导等形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切实增强他们的调解能力,提高化解矛盾的成功率。
二、“X+5”调解模式的推行,为五重安乡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X+5”小微调解方式运行以来,全乡已累计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27件,律师、司法所、法庭提供各类法律咨询216人次,引导法律途径17件,代写民事诉状16份,民事纠纷调解数量和质量发生了根本变化。2019年,五重安乡万宝沟村还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一)街坊邻里其乐融融。各村调解员都是村民的身边人,大家知根知底,了解矛盾纠纷双方特点,在评判家长里短、维护公序良俗、涵育文明乡风方面,发挥了“四两拨千斤”作用。比如,曾经发生的一起祖坟梨树纠纷案,由于涉及民间风俗,加之双方发生争吵和肢体冲突,放在过往通常都是两家结下死疙瘩,很容易形成不稳定因素。但在村调委会及时介入下,五重安乡启动品牌微调解,由唐山市政法系统金牌调解员高晓晶发挥多年矛盾纠纷调解的经验优势和品牌影响力,成功定纷止争,乡里乡亲和睦如初。
(二)村民权益共同守护。五重安乡是典型的农业乡,在外务工人员占比达到51%。过去因为不懂法,有的对自身劳动权益受侵害都不自知,有的虽然想要维权但苦于缺乏响应渠道,最终往往不了了之。现在,由调委会免费为群众提供维权援助,村民有大事小情都可以咨询求助,村里调解员、法律人士共同参谋支招,群众依法维权的意识更强了、底气也更足了。比如,李某在廊坊市某金属制品有限公司工作中不慎被电击伤,经抢救无效死亡。五重安乡调委会及时给出合理化建议,由村调解员与事故家属一起奔赴廊坊处理相关事宜,前后历时6天6晚,成功帮助李某家属处理好劳动纠纷,给受到重创的家庭送去了温暖慰藉。
(三)党群干群心心相连。通过用心用情为群众服务维权,该乡村级组织在群众心中的分量越来越重,特别是村干部的威望越来越高,村民发自内心地支持,各项工作推动起来都更加顺畅。现在村里有点大事小情,村干部一号召,广大村民都积极响应,献计出力。在2019年开展的“五清三建一改”行动中,各村群众自发行动,主动将房前屋后打扫干净,将院外的柴棚、车库、跑道、厕所、栅栏、牲畜圈等临建拆除,没有发生一起闹事上访、借机谋利等现象,率先在全市清出了底子。
(作者秦次森先生系老红军、原川北行署第一副主任、国家城市建设总局副局长秦仲方之子,原中纪委干部)

图文整理:那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