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

大学生借4500元交出身份信息却背上5万债务



实习期间每个月赚3000多元,这对一个大二学生来说,应该是不错的收入了。但小赵却只能留给自己300元的生活费,其他的钱全部用来还贷款……

 

轻信同学介绍替人办理多笔分期付款

 

小赵今年21岁,是吉林市某高校的大二学生。2015年11月初,他打算利用假期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但因为囊中羞涩,他就向同寝室的小唐提起了借钱的事儿。小赵打算借4000块钱,到云南走一圈。

 

小唐表示自己没有钱,但是可以给小赵介绍一个肯借钱的人,“小唐说是他的一个朋友,挺靠谱的,但不知道到底干啥的。”小赵说,2015年11月12日,他在小唐的陪同下来到了长春市重庆路附近,并在一个宾馆见到了小唐的朋友李某某。

 

“李某某三十岁左右,他说借钱可以,但需要我帮个忙,用我的身份信息购买几部分期付款的手机,对方承诺会按时还款。”小赵说,“当时我也怕对方中途不还钱了,但我室友一直说没事,我就相信他了。”

 

小赵说,在随后的两天里,李某某带着小赵办理了7部苹果手机的分期付款业务,还办理了8000元的贷款。“我把身份证、学生证都给他了,所有的东西都是他办的,都是用李某某手机上的APP……”小赵说。

 

“借钱者”失联大学生背上5万多贷款

 

“现 在已经想不起来都在哪里办的业务了,反正都在长春,他开车拉着我,一家家走。”小赵说,他印象最深的是在一个居民楼里,“就像是一个个人家,但屋子 里摆了好多台电脑,都是办理分期付款业务的。李某某跟对方好像挺熟,说‘我领个学生办分期,你给贷几部手机吧’,后来就给我一顿拍照啥的,手机也没经过我 的手,直接让李某某拿走了。”事后,李某某借给了小赵4500元现金。

 

办理分期后的第一个月,李某某按时给小赵打钱还款,但到了第二个月,李某打过来的钱就不是足额的了。“每到还款日期,手机上的软件和短信就开始提醒,最 后一次还款日是今年1月25号,他说不着急,让我再等等。”小赵说,等到1月末,他再联系李某某的时候,就联系不上了。

 

李某某的三个电话号都打不通,李某某还删除了小赵的微信和支付宝好友。这下子小赵慌了,因为一旦联系不上李某某,他将背上巨额债务。小赵说,3月31号要是一起都还了,大约得还52000块钱。“这五万多,我一个大学生根本承受不起啊!现在逾期每天利息都在涨……”

 

小赵找到室友小唐,但小唐却表示,自己也找不到李某某了,“现在室友也不出头,就跟没事人一样,我都急死了。”

 

实习工资几乎都用来还贷从2月份开始已无力还款了

 

小赵说,如今他手机上下载了4款APP软件,注册的都是他的身份信息,分期付款购买的苹果手机每部都是几千元,加上8000元的贷款,他每月需要还款近 四千元。小赵说,联系不上李某后,自己只勉强还上了今年1月份的分期付款,从2月份开始就无力还款了,目前这几个软件都在提示逾期未还。

 

“我没敢跟家里说,在工厂实习的钱每月有3000左右,我只留下300作为生活费,剩下的都还欠款,但还是填不上这个窟窿。”小赵说,如果警方在近期还是抓不到李某某的话,他只好跟家里人坦白这件事了,“利息一直滚,我不还也不行啊。”

 

在打听李某某的同时,小赵得知在学校里,还有好几个同学都被李某某以同样的方式骗了,“有一个同学也是小唐介绍过去的,还有几个是通过其他渠道认识李某某的,但现在都找不到李某某了,我们统计了一下,仅我们几个就欠了20多万元。”

 

目前小赵已经到长春市重庆路派出所报了案,他说:“现在李某某的信息警察都已经掌握了,他有过前科,但不知道啥时候能抓到。”

 

4月4日下午,新文化记者从重庆路派出所了解到,目前案件正在调查中。

 

警方提醒

遇事先分析,不要盲目相信朋友

 

针对此事,吉林吉翔律师事务所的刘海波律师表示,年满18周岁的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应当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若小赵与贷款公司签署了借款协议,就应当依约承担还款义务;否则,则不需要承担还款义务。

 

长春市公安局有关人士提醒,要小心熟人、朋友下套,面对朋友的介绍要保持理智客观,遇事要先分析,不能盲目因为是朋友关系而不加思考,受到不必要的伤害。

 

相关链接

7名大学生替人贷款买手机身背十余万债务

 

去 年年末,本报曾报道过,长春某大学的7名大学生被人以上千元的好处费为诱饵贷款买手机,结果手机没拿到手,还背上了十余万元的债务。记者在网上浏览发 现,类似案件在全国各地均有发生,而且大多数是“熟人”作案。“熟人”打着求帮忙的旗号,让大学生贷款买苹果手机,手机买到后,对方不久即失去联系,不少 大学生甚至背上了几万元的贷款。记者了解到,不止是“情感牌”,还有“利诱牌”,专门有人招聘大学生做兼职来“套现”。

 

 

 


【责任编辑:张祥光】

中国首部《生态环境监测条例》正式公布,数据造假将追究终身责任

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的“基本法”来了,这部条例标志着我国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全面步入法治化轨道。10月31日,国务院总理李强签署第820号国务院令,公布《生态环境监测条例》。该条例已于2025年10月17日经国务院第70次常务会议通过,将自2026年1月1日起施行。作为我国生态环境监测领域首部综合性行政法规,该条例系统构建了生态环境监测的基本制度框架,对公共监测、自行监

镜鉴正义:全国公安机关配发130万部执法记录仪,构筑阳光执法新防线

全国公安机关已为一线民警配备执法记录仪130万余部,全程现场记录,让民警习惯在镜头下执法,自觉依法履职。这一数据标志着我国警务装备智能化建设迈入新阶段,执法透明化进程实现里程碑式突破。技术革新驱动执法范式变革2025年警用执法记录仪市场规模预计达12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2.3%。公安部最新修订的《警用装备智能化发展纲要》明确要求,2025年底前实现执法记录仪全

漳浦法院开展集中强制执行行动 执结案件24件到位金额927万元

为深入践行司法为民宗旨,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福建漳州漳浦法院积极响应市中级法院部署,全面投入“八闽‘执’击,惠民安商”全市集中强制执行行动。本次行动由院长一线指挥,调集警车5部、干警24名,聚焦涉企、涉民生等重点案件,精准发力,成效显著。

财政部出新规压实会计责任,首推“责任清单”治理财务乱象

会计信息质量不仅关系微观投资决策,也关乎宏观调控效能。一份清晰的会计责任清单,将成为构建高效会计法治实施体系的重要基石。财政部11月10日正式发布《关于进一步压实会计工作责任 加强会计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贯彻实施的意见》,首次将分散在各种法规中的会计工作责任系统梳理为清晰的会计责任清单。这份七大部分构成的《意见》旨在解决当前部分行业、领域会计工作存在的责

(首期)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公益)大讲堂在京隆重举行

密切呼应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一系列重要部署,汇聚国内权威专家学者、司法实务工作者、优秀企业家和政策制定者,通过系统化、多元化的讲座和研讨活动,深入解析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政策法规、实践经验和创新路径,全力推进我国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

网络直播打赏乱象招重拳整治,中央网信办启动两个月专项行动

低俗引诱、虚假人设、诱导未成年人、刺激非理性打赏——这些网络直播中的突出问题将成为未来两个月专项整治的重点目标。10月28日中央网信办宣布,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为期2个月的“清朗·整治网络直播打赏乱象”专项行动。此举旨在加强网络直播打赏管理,聚焦娱乐性团播、私域直播等易滋生直播打赏乱象的重点领域,从严打击四方面突出问题。专项行动的工作目标是督促平台完善直播打赏运行规则,健全直

厦门湖里区市场监管局深化服务型执法 为营商环境注入法治温度

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厦门市湖里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制度创新为抓手,推动执法理念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打造有力度、有精度、更有温度的现代市场监管体系。

跨境数据流动获法治保障,个人信息出境认证新规落地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近日联合公布《个人信息出境认证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将于2026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一重要法规的出台标志着我国个人信息出境认证制度全面落地,为个人信息跨境流动提供了明确的法律指引。《办法》对个人信息出境认证的适用情形、申请方式、认证要求及证书有效期等作出了细化规定,旨在保护个人信息权益,规范个人信息出境认证活动,同时

里程碑!最高法公布行政诉讼法修正十周年七大标杆案例,直指征地拆迁、环保执法痛点

最高人民法院在行政诉讼法修正施行十周年之际发布七大典型案例,涵盖行政复议监督、环境公益诉讼、知识产权保护、民行交叉争议解决等核心领域,以“审理一案、规范一片”的司法智慧,推动法治政府建设与营商环境优化。十年间全国法院审结一审行政案件283.1万件,办结非诉执行案件208.5万件,行政争议实质化解能力显著提升。案例一:部委行政复议被撤,司法监督显威在“

司法部发布涉企执法典型案例,专项行动为企业挽回损失150亿元

司法部发布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为民办实事典型案例,涵盖生态环境、交通运输、市场监管、城市管理、行政审批等多个领域。这些案例集中体现了“监管与服务并重、执法与纾困结合”的核心要义,为各地各部门提供了实践经验。规范涉企行政执

以法治力量畅通民意 用智慧服务赋能营商 - 唐山率先以立法推动12345热线由利民向助企延伸

热线兴,则政务通、民心顺。“有事找政府,就打热线12345!”如今,在唐山,12345不仅是一串数字、一条热线,更是政府倾听群众和企业诉求、推动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渠道,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的重要抓手。日前,唐山市交上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为12345热线高质量发展按下了“加速键”。《唐山市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于2025年8月29日唐山

个人信息跨境流动迎来首项国家标准,明年3月1日正式实施

一项旨在打通个人信息安全跨境流动通道的国家标准正式亮相,为全球数字经济治理提供中国方案。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数据安全技术个人信息跨境处理活动安全认证要求》(GB/T 46068—2025)推荐性国家标准,该标准将于2026年3月1日正式实施。作为我国个人信息跨境安全管理领域的首项国家标准,这一文件规定了跨境处理个人信息时相关方应遵守的基本原则

全球法治盛会 | 第四届21世纪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暨人工智能时代全球法治大会即将召开

10月3日,适逢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建院75周年,第四届21世纪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暨人工智能时代全球法治大会将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隆重举行。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不断深化,全面依法治国取得历史性成就。作为新中国第一所高等法学教育机构,中国

厦门海渔执法:内陆执法“零距离” 守护水域“生态线”

厦门市海洋与渔业综合执法支队通过不断探索,采取强化宣传教育、完善执法机制、推动源头管控、加强部门“串联”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做法,进一步维护渔业生产秩序与生态平衡,为内陆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加强宣传教育 营造护渔氛围 支队采取多种方式,组织执法人员深入渔村、社区、学校等地广泛宣传。

福建省劳动争议调解工作能力竞赛在三明成功举办

 以赛促学强根基 调解赋能筑和谐2025年9月17日,由福建省总工会、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主办,三明市总工会、三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共同承办的福建省劳动争议调解工作能力竞赛在三明市委党校礼堂顺利闭幕。

《企业竞业限制合规指引》:划定边界,破解“滥用与侵权”困局

统筹保护企业商业秘密与劳动者就业择业权,促进人力资源有序流动与市场公平竞争。竞业限制滥用问题凸显,政策出台迫在眉睫近年来,竞业限制制度在保护企业商业秘密、维护市场秩序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实践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部分企业随意

保定市治理职业索赔案例入选全国优化营商环境十大创新实践

 9月8日下午,国家发展改革委在第三届营商环境论坛发布全国优化营商环境创新实践十大案例,河北省保定市“‘斩’职业索赔乱象 ‘创’清朗营商环境”成功入选。据了解,今年4月,保定市被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确定为“打击恶意索赔,部门协同治理机制”试点城市。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