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世界知名的高原湖泊,亦称昆明湖、昆明池、滇南泽、滇海。自上世纪60年代后水质下降,从高原明珠一度成为云南昆明的一块伤疤。
为了减少企业污水的排放,云南省积极支持企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逐步形成了科学合理利用和再利用水资源的生产方式与工业布局。在推动工业污水治理同时,积极推广工业废水利用 。此外,对污染物的新增排放量进行了有效控制上,做到了严格把关。
2015年7月,来自北京的昆明市委书记程连元刚履新职,就把滇池治理纳入“一把手”工程。程连元认为:“昆明今后要严格控制滇池周边人口和不同产业的发展,下决心把过去一部分城市功能进行有计划的疏解。通过科学治理,严格城市管理以及全民治理,降低社会发展对滇池的污染,提升滇池的承载能力。滇池既是城市最大的资源,也是一种约束,如今必须考虑离水而居。”
滇池清,昆明兴。对于拥有草海全域以及11条入滇河道的昆明西山区来说,保护滇池责任首当其冲。为了让滇池成为名副其实的昆明“会客厅”,西山区多管齐下,全力推进滇池水污染防治及草海治理各项工作。
精准治理入湖河道
老运粮河流经五华区、高新区及西山区,起于城市郊区,穿过闹市区,止于草海,是入滇河道治理的重点和难点之一。由于河流所经地域环境复杂,截污工作繁重。在入口处,一道由沙袋筑起来的临时截污堰,已将河水截断。据西山区水务局工作人员介绍,在西山区辖区内,老运粮河在西苑浦路被分为两支,东支截污水至第三水质净化厂,在进水口闸门外共设有临时截污堰三座。西支由第三水质净化厂回水形成,两支交汇于净化厂回水补水处,再继续沿老运粮河河道,流入草海。
工作人员指着横架于河上的一根一人抱粗的水管介绍,这是经第三水质净化厂处理后的中水,水质可达Ⅴ类。每日有2万立方中水经由管道回送,以西山区甲壳城市附近西苑浦路为起点,穿过碧鸡路,又回到水质净化厂,经这一次循环,回补中水为城市景观增添了一抹灵性。
船房河是老昆明八大河之一,作为昆明市的主要入湖河道,流经严家地、船房、大坝、福海等区域,自新河村汇入滇池草海。西山区福海街道负责人介绍,船房河的综合治理,目前采取的是“末段截污”方法,从船房污水泵站将污水拦截,送往位于福海乡阳光小区旁的第一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后,由设在船房河畔的清水回补站排入船房河中,每天大约有2万多方,这股水流成了现在船房河的实际源头。此外,还结合河道原有绿化情况,在沿线绿化毁损缺失较为严重的地段补种乔木、灌木,增加现有植物景观层次,有效提升了船房河的绿化层次和景观效果。
支流整治与辖区改造同步进行
在西山区的主要入滇河道中,新运粮河是支流最多的一条,需整治长度达11.9千米。渔村沟,便是其9条支流之一。由轨道公司负责,正在进行综合治理的渔村沟,目前看起来还是一个工地,但已经可以看出河道的基本雏形了。“原来的渔村沟就在现在的支渠旁边,水体发臭、河道不规则。当时周边都是城中村,由于历史原因,没有排污管网,污水乱排的情况很常见,治理难度大。”西山区水务局工作人员介绍,此次对渔村沟以及几条支流进行综合整治,包括了河堤清淤、环境整治、绿化和截污等内容。
“新运粮河主河道整合治理已于2009年完成,在人民西路桥头和梁源三期背后分别设有2个中水回补点,回补的是第三水质净化厂中水,主河道景观受到市民的肯定。支流治理是新运粮河目前治理的重难点。”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西山区共计完成新运粮河治理河道整治工程2.28千米,占总任务量11.14千米的21%,未完成的8.86千米正与片区开发同步推进治理。
项目、资金形成长效机制
以项目抓治理,是西山区未来滇池治理工作的一大重点。目前,市级滇池治理“十三五”规划初稿已经编制完成,随后西山区将进行认真研究,落实到位。同时,按照市级下达的《2016年滇池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目标任务的通知》要求,今年西山区牵头实施的工程类项目有21个,配合市级实施的有10个。涉及的相关单位将严格按照任务目标要求,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能快则快,确保项目建设按期完成或达到年度投资目标。
强化资金筹措,是治理工作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在积极争取上级补助资金的同时,西山区加大国家专项建设基金、资金申报力度,积极推广PPP模式,多渠道筹措资金,形成政府主导、市场推进、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为滇池治理提供资金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