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12月25日沈阳讯】2020年12月17日,在毛泽东主席诞辰127周年、抗美援朝胜利七十周年,同时也是毛岸英烈士牺牲七十周年之际,中国红色文化活动组委会焦成毅会长、公益志愿者王琦先生、时代中国网总编周秋连先生、中经联播残疾人事业发展中心沈阳事业部主任、周恩来特型演员王德贵一行来到辽宁开启了红色文化传播之旅。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老同志们的指导下,志愿者们在新民兴隆学校、沈阳沈河一经二校,进行了一系列红色文化宣传教育活动。

笔者在活动中进行红色历史演讲

纪念毛岸英烈士牺牲70周年走进校园活动(新民兴隆学校)

纪念毛岸英烈士牺牲70周年走进校园活动(沈河一经二校)
活动期间,获悉曾为共和国老兵、老一代文艺工作者王卓先生因脑梗正在住院治疗,于是,一行人怀着无限的敬意和深切的关怀来到省金秋医院看望93岁的王卓老先生。

中国红色文化活动组委会焦成毅会长(中)看望王卓先生
焦成毅会长曾和王卓先生是多年的老朋友,他们多年来奔走于全国各地和红色革命圣地,传播延安精神、井岗山传统,关心着下一代的成长,默默地为共和国的发展输送着革命传统的血液。今天为焦成毅会长带来了毛主席标准像和中央党校笔记本送给王卓老先生留做纪念。平时卧床不起有着语言障碍的王卓先生很激动,立刻坐起来手扶床边,与大家一起简单的交流。

时代中国网总编周秋连看望王卓先生

笔者看望王卓先生
笔者拿出以前他参加活动的照片给他看,他兴奋地说;“是我!”

笔者2016年作公益活动时曾与王卓先生的合影
笔者曾有幸与王卓先生同台参与过文艺公益活动,与老先生有着忘年之交。

青年时期王卓先生
王卓简介:作曲家。1939年参加八路军,成为宣传队员,在西北战地服务团工作。1942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王卓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毕业后,到华东音乐学院选修班深造(上海音乐学院前身)。解放战争时期,王卓先后任松江军区文工团指导员、团长、作曲兼指挥;东北民主联军前方第三文工团总团长兼松江战地服务团团长等职。建国后王卓于1956年被中央文化部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后任辽宁省歌舞团团长兼党委书记。
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常务理事、辽宁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辽宁儿童音乐学会会长、辽宁省老年文艺协会主席兼省直老年艺术团团长、辽宁延安文艺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下一代》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等职。曾多次荣获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省委老干部局及省关工委先进个人奖,并荣获全国关心下一代金质奖章、抗日战争二战反法西斯胜利奖章证书、全国从事革命文艺工作50年奖牌、民族音乐终身成就奖等。
主要作品有:《出征歌》、《练兵歌》、《迎接反攻》、《做双军鞋送前方》;大合唱《东北好地方》、《友谊之歌》;歌剧《雷锋的童年》;歌舞剧《人参娃娃》;歌曲《放风筝》、《一朵光荣花》、《梦故乡》、《我要做合格的小公民》、《“八荣八耻”小唱》、《永远的丰碑》、《我是小牛》;民族管弦乐交响诗《望儿山》以及故事片、电视剧、广播剧、学校剧、话剧和新闻片专题音乐多部。其中不少作品50年代已出版或制成唱片,并在评比中荣获过“五个一工程”奖、金钟奖、中国“小公民”道德建设征歌专题曲等多项奖励。

王卓老先生生病前在公益活动中演讲
现将王卓老先生患病前的讲述录音做了部分整理,让我们一起跟着王卓老先生的讲述回顾一下那红色的记忆:
我是1939年参加八路军宣传、,西北战地服务团的。1940年百团大战陉行战斗负伤,1942年入党。1944年4月初,西战团奉命调回延安。5月初我们向延安各机关汇报演出了《把眼光放远点》、《慰劳》、《哈那寇》等独幕剧。周扬、肖山等同志发表了文章给予了很高的评价。1945年6月,中宣部决定撤销西战团建制,随后组织分配我到“鲁艺”音乐系(6期)学习。
我和党永远有割舍不断的生死感情,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和平建设年代,我是党和人民关爱下成长起来的。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我们当年有幸存活下来的红小鬼都哭啦,眼泪止不住地流。当时人们唱的一首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唱出五十六个民族经历了艰苦卓绝岁月的中华儿女对共产党的赞颂和感恩之情。
在纪念抗美援朝胜利60周年期间,中央电视台播放了新录制的电视剧《毛岸英》观看过程中我不禁想起了60多年前我和毛岸英同志3次见面的情景。
1944年,我从抗日前方回到延安鲁艺,得到王昆和他的叔叔王鹤寿的悉心关照。日本投降后,我被派到中央党校学习,同时给党校被服厂的70名青年工人教唱歌,辅导春节晚会文艺节目。
一天校教务处转来王鹤寿同志(1945年4-6月作为中直、军直代表团成员参加过中国共产党七大)的电话,让我下班前到杨家岭,他在办公室等我。我很快到了杨家岭王鹤寿那里唯一的一幢二层小楼,因为没有下班,王鹤寿便送我一张《解放日报》看,正看着,门外有人喊:“报告”!王鹤寿同志说:“请进。”见有人进来,我礼貌地站起来,见是比我年长几岁的青年人,是给王鹤寿同志送材料的,我和这个青年只是目光对视了一下,他就离开了。我很奇怪,和过去不一样,王鹤寿同志没有把来人和我互相介绍。青年走后,王鹤寿同志才小声地对我说:“刚才来的小伙子,是毛主席的大儿子毛岸英,从苏联回国的,在中宣部工作,主席告诫不要宣扬是我的儿子。”我这才明白其中的原因,这是我第一次与毛岸英同志无声的相会。
1946年春,金紫光(1916-2000)同志到党校找我说:为欢迎军事三人小组及军调部30多人抵达延安视察,准备搞场演出,决定让我拉小提琴和乐队召集人,并说这次演出是政治任务。金紫光同志是鲁艺1938年毕业学生,名气很大,外号叫延安四大忙人,谁家婚丧嫁娶少不了他去帮忙。我们经过两天的排练,在金紫光同志的指挥下,节目审核通过。1946年3月4日下午,全体演出人员到杨家岭中央大舞台走台。走台时先演出的节目是《兄妹开荒》等表演唱,最后的是《黄河大合唱》。
有中央机关的八位同志帮助搭合唱台、拿凳子点汽灯等杂活。这时我看到一个年轻人在扫地,觉得好面熟,像在哪见过,怎么也想不起来。他扫完地后去查看演唱台的后排稳不稳,当发现有个角不稳时,他找了东西垫在下面,还在台上踩了踩,这才放心地走下来。金紫光同志上前对那位同志说:“谢谢你!”然后他摆手让我过去,压低了声音说:“这是毛主席的长子毛岸英。”那位同志伸出手边和我握手边自我介绍说:“我叫毛岸英。”并详细说是哪几个字,毛岸英请我把名字写在他的小本子上,边看边说:“卓娅和舒拉的卓。”金紫光同志说:“晚上演出,还在小会议室毛主席和首长给客人们举办舞会。”毛岸英同志对我说:“今晚我有任务,以后到鲁艺看你。”我说:“欢迎你到桥儿沟鲁艺留守处来。”
1950年10月8日,下午一点左右,东北鲁艺院部办公室通知音工团,说乐队有重要任务。晚上6.30在励志社高岗同志举办舞会,要求不准和舞会人员接触和打听任何事情,把大件乐器,鼓、大贝斯、小军鼓提前送到励志社一楼大厅。我立即通知乐队同志,马上把乐器送到励志社(位于沈阳市和平区中山公园南侧,曾是蒋介石来沈阳活动的地方)。
傍晚我和张保民、刘少立三人先到了励志社。不想一进大门就听到有小军鼓声,张保民边跑边喊:“谁在打鼓?不准动乐器。”这时大厅只开几个照明灯,场灯未开,我们几个连忙走到小军鼓前,我一看原来是毛岸英同志在打小军鼓,我俩一见非常高兴,我问毛岸英同志:“你怎么到沈阳了,从延安杨家岭大礼堂走后分别好几年没见面啦。”毛岸英同志把我拉到旁边小声说:“我是跟彭德怀叔叔去朝鲜作战去。”他紧紧地握着我的手说:“我在延安时特意去桥儿沟鲁艺找你,只见到陕西地干班几个学员,鲁艺让和平医院占了,地干班一个女学员叫田家风的告诉我,鲁艺留守处都开往华北张家口战场和东北战场了。”晚上毛岸英和彭总都没有来跳舞,这是我和毛岸英同志第三次见面,也是最后一次见面。
1952年,中国音乐家协会组织各大区词曲作家10人小组,赴朝鲜战场体验生活创作。进入朝鲜后,志愿军政治部李志民主任接待了创作组的同志。大家在会仓郡山洞政治部见到了甘泗琪政委。我找时间对李志民主任说:“我想见毛岸英同志,在延安和沈阳我们都见过面。”李志民主任立刻皱起眉头双眉显得心情沉重,他右手指向会仓,低声对我说;“毛岸英已经安息在那两年多了,岸英入朝一个月就牺牲了。”李主任、甘政委又指着洞口前的地方告诉我,毛岸英被两架B-29轰炸机投下的高热800度汽油弹活活烧死,烧的无法认出,在牺牲的战士中,一个烧焦的尸首有一支斯大林送给毛岸英的手枪和一块有俄文字的手表,因此确定时毛岸英的遗体。
因为不能让敌人知道牺牲的志愿军是领袖的儿子,所以一直保密。听了李志民主任讲述毛岸英牺牲的惨景,我的心情十分沉重,决心到前沿阵地去,多写歌,写好歌,歌颂和平,反对侵略战争。我和鸣戈同志,被派到前沿志愿军某部队,在枪炮声和飞机轰炸声中度过了这段难忘的写作生活。
人老了总爱怀旧,特别是童年和青年时代,从当年的小八路已经是高龄老人了,往事记忆犹新。在纪念抗美援朝胜利六十周年的时候,我谱写一首《岸英之歌》纪念我年轻的战友——毛岸英以及在这场战争中牺牲的烈士。

如今已经93岁高龄的小八路,因患有脑梗住院了,语言交流已经有些障碍了,在医院里,他偶尔也要来纸和笔,家属拿出他写的字,虽然有的字我们已无法辨别了,但是可以清楚地看出马、恩、列、斯、毛,实现共产等字迹。
字里行间仍能看出王卓老人家,热爱祖国、热爱党、忠于党,一生为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在这里让我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祝愿共和国的老兵们身体健康,晚年幸福!(采写 王德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