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12月31日安徽舒城讯】在安徽舒城县中部山区深处有这样一个三面环山、风景秀美的小村庄——转水湾村,这里原来地处偏僻、交通不便,是群众叹息的“穷窝窝”。自2014年以来,安徽省委编办先后派驻两任扶贫工作队进驻这个小山村,他们克服困难,沉下身子,引资源抓产业、懂扶贫会帮扶,在他们的帮扶下,“穷窝窝”贫困村整村出列,条条“泥水路”变水泥路,家家种香椿兴产业,研发的“香椿酱”更是成为脱贫致富的明星品牌……如今的转水湾从“穷窝窝”摇身变成“金窝窝”,人人都说“转山转水,转来了省里的帮扶队长,转出了脱贫致富新希望!”

初见香椿,点亮群众脱贫路
2014年10月,省委编办下派的第一任扶贫驻村书记王许书记来到了转水湾村。当时的转水湾交通不便、资源单一,是全县80个重点贫困村之一,全村586户2066人中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18户375人,半数以上村民外出打工,留村的人主要依靠零散种水稻、养家禽谋生,村集体没有什么收入来源,属于典型的空壳村。
面对这样的“三无”贫困村,王许书记刚来就深深感受到了扶贫任务的艰巨。在多次入户走访中,他发现有些村民家门前屋后零零散散的种了些香椿,虽然不多但长势喜人,椿芽嫩绿飘香。这样的香椿芽在合肥市区至少是要卖到四五十元一斤的,但因量少,又没销路,香椿在转水湾基本只是一种“绿色植物”。经过一番调研,他发现香椿易栽好管理、劳动力要求低、收益高,只要规模做起来,是个非常好的增收渠道。为了实现价格自主,2015年春,他主动联系合肥、六安的批发市场和超市,以20元、22元一斤的价格维持了一个星期,那些零散种香椿的农户轻轻松松就挣到了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种香椿能赚钱”的消息在村里就这么炸开了,村里村外掀起了种香椿的热潮。

随着村里种香椿农户的增多,王许书记建议把他们召集起来,组建香椿专业合作社,这样既能解决香椿销路问题,又能发展村集体经济。他同村两委商量,探索出“村两委+专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模式,引导鼓励农民利用房前屋后、抛荒田地种植香椿,使村两委、合作社、贫困户形成利益共同体,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2016年,全村已建成年供30万斤的香椿基地1600亩,辐射带动周边五个村发展种植香椿5000多亩。并于同年,注册“阙红”商标,成功申报香椿有机农产品认证。当年就为村集体提供7万多元的可用收入,并流转了50亩土地,每年支付相关农户租金3.6万元,走出了就业脱贫与企业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就这样,王许书记书记带领全村把香椿给“种活”了,种到了老百姓的心里。2017年转水湾村共脱贫110户349人,“户脱贫、村出列”目标顺利实现,香椿助力脱贫致富的“一村一品”效应开始显现,老百姓的腰包鼓了起来,也在由衷地感谢这位“香椿书记”。

还见香椿,托起乡村致富梦
2017年4月,省委编办第二批驻转水湾扶贫工作队再次出发,杨兴红作为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率副队长江万永、队员张驰来到转水湾村继续开启脱贫攻坚征程路。在“前任”队长的努力下,杨队长带领的工作队想的更多的是如何继续将“香椿”经济做大做强,在“守得住”成果的基础上未来可期。
实现香椿产品深加工“本土化”。2017年5月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利用村里闲置多年的一块建设用地,通过“引凤还巢”引入本地外出创业成功人士回村建设阙红香椿酱厂,9月香椿酱厂正式建成投产,香椿产业附加值进一步提高,延长了香椿产业链条。通过“村企户”模式,重点招收贫困人口进厂务工,为贫困人口提供就业岗位,月人均收入达到2000元以上。
“酒香也怕巷子深”杨书记首先想到的就是要让“香椿”走出去。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市场推广才能将转水湾红油香椿带到大众面前,为此,杨书记带着香椿系列产品,在阙店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联合多家单位成功举办多届产品推介会、香椿采摘节,并通过省编办引荐参加杭州商会、合肥农产品展示展销会等宣传推介香椿产品,吸引了新华网、新浪网、网易、安徽经视等国内20多家媒体相继宣传报道,迎来了合肥、安庆、六安、霍山、霍邱等多地市民前往订购采摘。

为全面打开香椿销售市场,杨书记带领工作队通过与合肥周谷堆市场、“合家福”等商超以及部分单位、机关食堂等对接合作,常年稳定供应鲜香椿和香椿酱系列产品,协调安徽广播电视台黄金栏目《第一时间》、《帮女郎》、《交通90.8》密集宣传,连续3年入展省农特产品展销会,不断扩大了“阙红”香椿酱的知名度。同时积极协助拓展线下线上市场,成功入驻省行政中心食堂、省高速公路驿达服务区超市和合家福连锁超市,陆续开通各大电商平台线上销售渠道。2018年至2019年,“阙红”香椿酱两次受邀参加全国政协机关农产品展销会,受到全国政协委员、机关干部职工的一致好评。通过建立“产业+龙头企业+农户+市场”的发展模式,实现香椿产业年收入320万元,11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已脱贫114户,贫困发生率从18.75%降到了0.3%,村集体年收入突破50万元。
2020年,原定在开春大力销售的香椿芽,因疫情影响,销量大打折扣,产品滞销,使得转水湾种香椿的农户们急的团团转。春节期间,杨队长所在的工作队都住在合肥,属于疫情“中风险”区域,此时的“不来”村里反而是对村民们最好的保护,但一想到转水湾那一方老小守着的香椿没有物流、没有销量、还不能外出务工谋出路就寝食难安。“我们不能在家干着急,要想想办法,转水湾的村民们等着我们给办法呢!”杨队长在驻转水湾工作队群里焦急的发着消息,
并将转水湾的困境报告给上级。在得知具体滞销概况后,省编办立即启动全体职工团购内销,杨队主动联系村里运送生活物资的车辆,将单位团购的物资运送到职工所在的各大社区物业,“零”接触卖香椿,用“消费”助扶贫、战疫情,成功缓解了农户们“头椿”滞销困境。

当接到舒城县被宣布为“低风险”区域将全面启动复工复产的消息后,杨队迅速带领工作队开展“消费扶贫 战疫助农”农产品销售帮扶行动,利用微信、QQ、微博等多个平台一键“椿芽云分享”,动员省直、县直等机关单位职工、商会企业、单位食堂批量采购。3月16日,在阙店乡党委政府的指导下,驻村工作队带着来自转水湾村15家贫困户150 多斤香椿芽、香椿酱等农产品风风火火的来到合肥各大社区供广大市民采购,短短的几十分钟,志愿者们带来的农产品一销而空。为了广开销路,杨队还多方联系尝试开设电商平台,利用邮乐购、抖音、快手等平台尝试直播带货,用数字媒体进行推广,集思广益,不断探索拓展销售渠道,让贫困户稳定增收,极大增强了他们种植香椿的信心。目前,转水湾村已成为合肥周边最大的天然香椿种植基地,有的种植大户收入可达4万余元。在工作队的大力帮扶下,转水湾于2020年10月已实现全部脱贫,各家各户都开启了告别贫困奔小康的新生活。

“现在的转水湾真的不一样了,在家的兴产业,在外的富口袋,年迈的老人感言党的好政策,年幼的孩童勤奋好学懂礼貌,吃穿住行都不在是以前那个穷窝窝了”,工作队欣慰的说着,“省委编办6年薪火相传帮扶转水湾,省编办办领导运筹帷幄、靠前指挥,工作队攻坚克难、不断突破,每个扶贫人都把奋斗当成青春的底色,乡亲们大力支持,不断鼓励,转水湾也慢慢有了自己的动人模样。”

六年来,转水湾村在省委编办的驻村帮扶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是党中央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在基层的生动实践,也是全省定点扶贫工作的“一滴水”,折射出各方合力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作为新时期驻村的党代表、精准扶贫的绣花针,驻村“第一书记”以实际行动走进了老百姓的心,用汗水、用执着点燃了贫困村脱贫的希望,他们继承好经验,坚持好做法,提升新水平,成为脱贫攻坚工作的“排头兵”。下一步,省委编办驻村扶贫工作队将继续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做好脱贫攻坚收官工作,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王向荣 李宗柱 通讯员吴晓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