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1月23日海口讯】近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届海南省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开幕。来自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的省政协委员齐聚一堂,围绕海南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共同为推进海南改革发展和建设自由贸易港建言献策。

海南政协委员李传朝
教育对外开放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一项基本制度安排,也是参与国际教育治理的具体实践。海南建设国际教育创新岛,不仅肩负着中国教育对外开放试验田的重任,也是打造新时代中国教育开放和参与全球治理集中展示的窗口。海南国际教育创新岛建设仅仅是开了一个好局,而更大、跟严峻的挑战还在后面,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国际文化环境方面的挑战。教育对外开放的主要功能之一就在于文化交流。随着一些西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中种族优秀论,尤其是在一些敌对势力的蛊惑下,西方社会对我国教育的偏见,导致一些国家对本国教育的开放和交流会呈现收紧和放松的摇摆状态。这些政策的摇摆会直接影响甚至干扰海南国际教育创新岛建设的顺利进行。
二是各方利益间协调的挑战。海南国际教育创新岛的建设是国家战略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以国家为代表的各方利益的体现。处在命运共同体中的各方,一方面利益高度融合、彼此相互依存,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结构的变化主导着国家政治利益、核心利益和整个利益结构的变化,从而使国家之间的 政治、经贸、安全、文化等领域常处在一个复杂、变动且不断分化的利益结构中
三是质量与风险控制的挑战。海南国际教育创新岛建设的实质是创建一个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区域,是战略性地从事跨境教育、培训、知识生产和创新活动,一般都会存在来自各国教育层面竞争和社会文化层面压力的风险。随着教育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结构性、随机性风险越发突显,各种显性风险、隐性风险和内部风险、外部风险相互交织,风险防控的形势日趋严峻。
四是平衡与充分发展的挑战。海南国际教育创新岛建设关键在于体制机制的创新,尤其要处理好平衡、充分发展的关系。一是“内”与“外”的关系处理。二是“进”与“出”的关系处理。海南目前还缺少出国留学与来华留学、出国访学与来华访学、教育资源引进来与走出去等方面的系统性专门规划,也缺少动态调整“进”与“出”的规模和结构的体制机制;三是“质”与“量”关系的处理。目前国家与海南出台了相关教育对外开放的政策,但只做到了到宏观把控,还未涉及到微观领域的实践操作,特别是缺乏教育对外开放的质量标准体系;四是“供”与“需”关系的处理。海南在积极服务国内教育改革发展的同时,如何有效回应海外教育需求,坚持硬件建设与师资、教材、质量标准等软件建设同步等。
为加快推进海南国际教育创新岛建设,海南政协委员李传朝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大文化融通力度,强化海外对华信心
一是海南要建立健全海外教育舆情监控机制,利用各种媒体加强宣传,积极应对海外媒体对中国教育文化的负面报道,有效减轻负面舆论对国家形象的影响和造成的跨文化沟通障碍。二是积极培育民间教育外交力量,如各种文化学会、协会等,加大民间交流的力度、深度和广度,夯实教育对外开放和中外人文交流的民心基础,发挥民间教育外交“为政府所不能为、不便为”的功能,确保文化交流不“断流”。
二、找准利益共同点和交汇点,形成利益共同体
海南要尽快出台政策,明确来琼办学机构的教育目标、主体责任、教育手段、教育内容、资产性质、发展利益等。同时,找到各方利益的共同点和交汇点,协调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核心利益与非核心利益等,形成相对稳定、可持续的共同利益体。
三、细化风险类型,强化风险防控机制
海南要针对国际教育创新岛建设,尽快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权力清单、责任清单:一是技术性风险清单;二是制度性风险清单;三是系统性风险清单;对此,要从法规上明确基于风险清单的风险管理流程和操作标准,全面提升国际教育创新岛防范应对各类风险挑战的水平。
四、加快和完善教育对外开放的全球布局和区域布局
一是完善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内的教育布局。二是完善教育和科研组织机构全球布局,鼓励跨学科、跨文化、跨国界的知识生产。三是完善教育援助布局,加大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援助力度,加快推进“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建设。
五、酝酿和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境外办学质量保障和评估机制
一是要借助国际教育创新岛建设的契机,鼓励第三方评估机构和中介力量参与,维护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海外形象。二是要建立全球性大学的评估机制,建立和完善质量监控机制和退出机制。三是要组织专家,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求,兼顾学科建设,开展需求与多样化评估。
六、加快推进教育对外开放型智库建设
海南要尽快完成教育对外开放型智库建设。一是要以提高对外开放大数据开发和应用,加大对教育对外开放专门研究力量的整合,创新组织形式和工作方式。二是针对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面临的主要问题、挑战和相应策略,开展系统、深入、精准的专题研究,当好“千里眼”、“顺风耳”、“金嗓子”,助力提高我国教育国际话语权。三是要以智库建设为重点,构建智库与政府、产业和国际组织的新型联动关系,努力打造更有战略纵深的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戴冠和、闫晓亮)
(更多详情,请搜索并关注微信公众号:“中经联播”“中经评论”“走进自贸港”“天下江苏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