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天某城市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出现老百姓断粮断菜的民生问题引发广泛关注,也暴露出在社会管理中一些短板和弱项。前几天新华社刊发了一篇评论《滥用“战时状态”不利于抗疫大局》,我们估且不论“战时状态”的真正含义,或者低调一点称为“应急状态”,即便是定义为应急状态,也需要启动相关的应急预案。在疫情防控战役中,应急状态意在突出疫情防控的重要性,强化责任心,提升紧迫感,主要涉及疫情防治、人员管控、物资配送、工作协调等措施,目的是动员公众服从政府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做到令行禁止。
小到一个单位、一个系统,大到一个地区、一座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都可能遇到一些应急突发事件,有些是涉及局部的,有些是涉及全局的。同时,也都会有针对应急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尤其是针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安全事件,落实应急预案显得更加重要和必要。应急预案是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预见性和实践性的方案,是整个应急机制中对诸多元素、各个环节、各个部门、各个板块及社会力量等方面的工作预案,是一个详细的任务“分解表”和“动员令”,这种预案应经过演习和演练并不断改进和完善,真正实现快捷高效、无缝对接、实用高效、解决问题,而不是单纯停留在纸面上、蕴含于口头上、闲置在电脑里、展示在墙面上、收藏在抽屉中。
应急预案贵在周全。想的细才能干得准,思考全面才会减少漏洞,设计科学才会免得被动。从此次个别城市疫情防控的实践层面看,对于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风险明显估计不准,准备不足,保障不力。尤其对于百姓衣食住行、看病就医等民生问题,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在舆情产生之后才进行改进和应对,似乎是“慢半拍”。这也启示我们,解决社会应急问题,不是一喊了之、一“封”了之。在实践中,凡事不能尽靠志愿者,要充分调动各职能部门的力量,这才是应急状态中的主体力量,志愿者只是起到临时的补充作用,而并不是“主力军”。对于志愿者的管理服务和保障也在检验应急能力和水平,“志愿”是他们的境界,而不让志愿者白白付出、无私奉献是政府的责任,要给予志愿者物质经费等方面的必有保障,事后也应给予志愿者相应的褒奖。
应急预案难在实践。无论是公共卫生安全事件还是社会上突发的诸如火灾、矿难、爆炸等重大安全事件,在应急状态中对应急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应着眼于针对性、实用性和实践性,而不是大而全、长而空的文字方案,更不是虚张声势,制造紧张空气。政府相关部门作为平时演习演练的导演部,应急作战中的司令部指挥部,要确实把推进应急预案实施过程当中的整个脉络梳理清楚,必要时事先进行推演,多把问题和困难想在前面,对每个步骤、每个环节可能遇到的问题如何解决、用什么力量解决设计清晰。做到实用管用,科学用兵,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积极争取战场上的主动权,提升应急体系中的话语权,满足社会公众的知情权,这样才能做到运筹帷幄,取得胜利。
应急预案重在落实。方案与落实之间有着很长的一段距离,因此充分调动起应急机制中的诸多元素,做到杂而不乱,忙而不乱,有序进行,才是检验政府应急水平的重要标志,才是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的重要表现,才是促进民生大业的时代需要。在应急预案实施过程当中,尤其要注重打通“最后一公里”,做到有效施策,精准对接,找准痛点。在落实过程当中要有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态度,而不是针对反映出的舆情和问题,遮遮掩掩、避重就轻、大事化小。民生是最大的政治,在全媒体时代,民众表达诉求的渠道众多,作为政府职能部门要切实把老百姓的苦辣酸甜、心声呼声、社情民意都解决好,让老百姓没有现实之难,更没有后顾之忧。
文/ 张红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