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

东北探索全面放开生育 然后呢?

全面放开生育限制,或从东北破冰。

昨晚(2月18日),国家卫健委在官网正式答复:就“全面放开人口生育限制”问题,“东北地区可以立足本地实际进行探索”。

一石激起千层浪。今日早盘,A股二胎概念走强,贝因美爱婴室等应声大涨或涨停。

更大的期待,则来自于长期。

近年,我国不断调整生育政策。2016年落实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后,“不仅没有出现生育高峰,反而出现生育断崖”。越来越多的声音开始呼吁,“全国范围内生育政策的限制应尽早放开”,让生育权回归家庭自主。

为什么是东北?

率先在东北“试水”,并不令人意外。

“曾经越发达的地区,老龄化程度越深,比如东北地区。”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张车伟,在2018年就指出,“东北在计划经济时代较为发达,生育观念转变得也较早。现在,东北的老龄化在全国是最严重的。”

实际上,老龄化程度同样不低的上海和北京,在本世纪初也曾短暂出现过自然生长率负增长。但因流入人口数量大等因素,2004年后,两地数据同时回正。

对比之下,东北三省的曲线,近20年来却在一路走低。

长久以来,辽宁是东北三省经济的“领头羊”。2000年,其GDP是吉林和黑龙江的2.7倍和1.6倍,2020年仍有两者的2倍和1.8倍之多。

但辽宁也是东北地区最早面临人口问题的省份。近20年,辽宁的自然增长率都是三省中靠后的;2011年,辽宁率先进入人口负增长。

2013年,全国“单独二孩”政策实施。次年,辽宁的自然增长率短暂回正。然而仅一年之后,辽宁的数据再次跌回零线以下。

为了扭转这一趋势,辽宁接连出手。

2015年,辽宁旋即出台政策,为鼓励生育而简化手续审批。当地《关于简化下放生育手续的通知》要求从当年7月1日起,放开生育登记、审批时间,下放生育登记审核权限,简化生育手续。

2016年,全国为“全面二孩”松绑。同年,辽宁也迅速修订了《辽宁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规定生育两孩无需层层审批,也无需单位开具婚育情况证明,甚至连流动人口也可在现居住地办理两孩生育登记。

2018年,当地《辽宁省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进一步“全方位”亮剑。从鼓励生育的“大礼包”,到再次强调引进和留住人才的重要性,再到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当时,辽宁给出的政策中,生育、壮年、老年三个阶段都被覆盖。

可惜,直到2019年底,辽宁的数据都再未回正。而类似情况,在吉林和黑龙江也不同程度出现。

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正式实施后不久,吉林省政协提案委就收到了《关于吉林省制定进一步鼓励生育二孩政策的建议》:通过多种措施,让想生二孩的夫妻打消顾虑,敢生、愿生。

同一年,黑龙江也重新修改了当地《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其中首次提到,18个边境县(市、区)、夫妻均为边境县市区居民等六种情形可以生育三胎。

但于吉林,2017年后自然增长率回正,2019年出现大幅下降,甚至已低于辽宁;于黑龙江,其自然增长率自2015年后,一直徘徊在零线以下,国家卫健委关于探索“全面放开人口生育限制”的答复中,还专门点名黑龙江:

“东北边境地区的生育政策相对宽松(如黑龙江省规定夫妻双方均为边境地区居民的可生育三个孩子),但生育意愿不高。”

如张车伟此前所说,“中国已经进入了刺激生育很难产生明显效果的一个阶段。”时至今日,东北三省已长期位于全国人口增长的“谷底”。

正因如此,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常务副省长陈向群提出建议,恳请率先在东北地区全面放开人口生育政策。

大背景的变化,为这一建议落地提供了助推力。“十三五”规划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十四五”规划建议中则出现了“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

如今,国家卫健委明确东北地区可以探索“全面放开人口生育限制”,有望为当地人口现状带来一个新变量。

“生”“育”是两个问题

但对于现代人而言,“生”和“育”实际上是两个问题,有些人不愿“生”,其实是担心“育”。

国家卫健委在回复中也提到,“经济负担、婴幼儿照护和女性职业发展”是影响生育的重要因素,生育政策的刺激难起波澜。

所以,东北三省在各自的“十四五”规划中都提到“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服务,从而解决养育的后顾之忧。

这种针对0-3岁的“养育”,不是传统的家里长辈牺牲老年生活来当“研究孙”,也不是目前市面上风行的早教和智力开发,而是特定机构在工作日能提供保育、照护、保健等综合化的全托服务。

这种托育服务的提升,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生育?

此前,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课题组在天津、黑龙江、山东、四川四个省市对4661名0-3岁儿童父母和准父母以“0-3岁托育公共服务与政策支持需求”为题组织实施了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有一个孩子或正在怀第一胎的家庭,明确还想再要孩子的仅有21.5%,近一半表示不打算再要二孩,约30%表示不确定。不愿意要二孩原因,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

经济负担太重(56.4%),照料负担太重(39.0%),没有人照顾孩子(35.5%)。足见儿童抚育的经济付出和照料压力对家庭生育意愿的影响。

而数据分析显示,对于“如果有更完善的儿童公共服务和福利政策,是否愿意再生孩子”的问题,略超一半的家庭选择了“愿意”(50.9%)。其中,有42.1%原先选择不想或不确定是否再生二孩家庭,在托育政策发展的前提下,表示自己愿意再生孩子。

近两年,东北三省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方面做文章,相继出来了鼓励政策。

黑龙江2021年1月提出的总体目标是,2020—2021年,省内各市(地)要建设2—3个具有一定指导功能的示范性婴幼儿照护机构。

吉林2019年底提出的总体目标是,2020年底前,在长春市和吉林市试点建立3至5家、其他市(州)试点建立1至2家符合我省实际的、具有示范效应的托育机构。

辽宁2020年5月提出的总体目标是,到2025年,婴幼儿健康管理率达到90%以上,0-3岁婴幼儿家长和看护人员接受科学育儿指导率达到95%以上,社区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覆盖率达到50%以上,婴幼儿照护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三个省份的照护服务基本相同,鼓励幼儿园增设托幼班,支持企业为职工提供福利性照护服务,鼓励在工业园区等就业人群密集的区域开设。

而“鼓励”的力度,体现在“建立托育服务登记准入制度”,落实税费优惠、用地保障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

总体而言,东北三省的托育服务还处于“打基础”阶段。同样出现低生育率的上海,已经在着手实现服务的“普惠性”了。

上海提出,到2022年,普惠性托育点覆盖率达到85%,一半以上的幼儿园要开设托班,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工作,实现线上科学育儿指导服务全覆盖。

当然,财力更强的上海在“鼓励”力度上也更有底气,能够“把开展托育服务所需经费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可以“给予一定的培训费补贴”,给予“税收优惠政策”。

或将延缓老龄化?

前面提到,东北的老龄化在全国是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通过养老金的情况可见一斑,根据财政部网站发布2020年中央调剂基金收入情况,缴拨差额超过100亿元共四个省份,东北三个省份悉数在列。

其中,辽宁省2020年预计上缴189.53亿元,预计获得拨付745.11亿元,缴拨差额达到-555.58亿元。黑龙江、吉林的缴拨差额,也分别高达为-485.56亿元、-145.19亿元。

上缴少,意味着社会平均工资较低且参保人数低;拨付多,说明退休人员多,老龄人口多且养老压力大。年轻劳动力,与育龄期群体高度重合。这部分群体的流失,通常意味着“生娃”的主力军减少,同时整个社会的养老负担也在加重。

民政部一组“抚养比”的数据更能反映东北三省养老育幼的压力。

2019年黑龙江的总抚养比是31%,广东的总抚养比为32%,都是10个劳动力对应3个被扶养人。不同的是,黑龙江养的是1个孩子、2个老人,广东养的是2个孩子、1个老人。

同样水平的抚养比,但内部结构不同,这两种情况的社会经济含义将呈现很大差别,一个是对未来生产力的投资,一个是纯粹的消费。而对于财政的公共支出而言,这两种负担的意义也完全不同。

关于全面放开生育限制的预期效果,比如能否逆转生育率下降的趋势,有专家坦言效果不一定如预期。“如果达不到预期效果,可能就需要采取其他的政策。根据我们的研究,鼓励生育比控制生育更难。可能就要涉及到发放生育津贴、减少税收、家庭养老,还有推迟退休年龄等一系列相关政策。”

但也有专家指出,全面放开并鼓励生育虽不能阻止老龄化,但可延缓老龄化。

泽平宏观发文称,2019年中国出生人口降至1465万,总和生育率为1.5。从长期趋势看,由于生育堆积效应逐渐消失、育龄妇女规模持续下滑,当前出生人口仍处于快速下滑期。

根据他们的情景分析,全面放开并鼓励生育,虽不能影响未来几十年内老年人口规模的变动,但可相对扩大总人口使得老年人口占比相对下降,并在长期逐渐深刻改善人口年龄结构。

眼下,“全面二孩”实施已满五年,下一次政策调整最可能的选项有两个,一个是“放开三孩”,另一个就是“全面放开”。

2020年出生人口同比下降14.9%,育龄妇女的规模和比重都在下降,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即将公布。

在这一时刻国家卫健委答复,东北地区可以立足本地实际进行探索“全面放开人口生育限制”,至少是一个很重要的信号。


【责任编辑:李文文】

中国首部《生态环境监测条例》正式公布,数据造假将追究终身责任

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的“基本法”来了,这部条例标志着我国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全面步入法治化轨道。10月31日,国务院总理李强签署第820号国务院令,公布《生态环境监测条例》。该条例已于2025年10月17日经国务院第70次常务会议通过,将自2026年1月1日起施行。作为我国生态环境监测领域首部综合性行政法规,该条例系统构建了生态环境监测的基本制度框架,对公共监测、自行监

镜鉴正义:全国公安机关配发130万部执法记录仪,构筑阳光执法新防线

全国公安机关已为一线民警配备执法记录仪130万余部,全程现场记录,让民警习惯在镜头下执法,自觉依法履职。这一数据标志着我国警务装备智能化建设迈入新阶段,执法透明化进程实现里程碑式突破。技术革新驱动执法范式变革2025年警用执法记录仪市场规模预计达12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2.3%。公安部最新修订的《警用装备智能化发展纲要》明确要求,2025年底前实现执法记录仪全

漳浦法院开展集中强制执行行动 执结案件24件到位金额927万元

为深入践行司法为民宗旨,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福建漳州漳浦法院积极响应市中级法院部署,全面投入“八闽‘执’击,惠民安商”全市集中强制执行行动。本次行动由院长一线指挥,调集警车5部、干警24名,聚焦涉企、涉民生等重点案件,精准发力,成效显著。

财政部出新规压实会计责任,首推“责任清单”治理财务乱象

会计信息质量不仅关系微观投资决策,也关乎宏观调控效能。一份清晰的会计责任清单,将成为构建高效会计法治实施体系的重要基石。财政部11月10日正式发布《关于进一步压实会计工作责任 加强会计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贯彻实施的意见》,首次将分散在各种法规中的会计工作责任系统梳理为清晰的会计责任清单。这份七大部分构成的《意见》旨在解决当前部分行业、领域会计工作存在的责

(首期)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公益)大讲堂在京隆重举行

密切呼应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一系列重要部署,汇聚国内权威专家学者、司法实务工作者、优秀企业家和政策制定者,通过系统化、多元化的讲座和研讨活动,深入解析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政策法规、实践经验和创新路径,全力推进我国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

网络直播打赏乱象招重拳整治,中央网信办启动两个月专项行动

低俗引诱、虚假人设、诱导未成年人、刺激非理性打赏——这些网络直播中的突出问题将成为未来两个月专项整治的重点目标。10月28日中央网信办宣布,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为期2个月的“清朗·整治网络直播打赏乱象”专项行动。此举旨在加强网络直播打赏管理,聚焦娱乐性团播、私域直播等易滋生直播打赏乱象的重点领域,从严打击四方面突出问题。专项行动的工作目标是督促平台完善直播打赏运行规则,健全直

厦门湖里区市场监管局深化服务型执法 为营商环境注入法治温度

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厦门市湖里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制度创新为抓手,推动执法理念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打造有力度、有精度、更有温度的现代市场监管体系。

跨境数据流动获法治保障,个人信息出境认证新规落地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近日联合公布《个人信息出境认证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将于2026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一重要法规的出台标志着我国个人信息出境认证制度全面落地,为个人信息跨境流动提供了明确的法律指引。《办法》对个人信息出境认证的适用情形、申请方式、认证要求及证书有效期等作出了细化规定,旨在保护个人信息权益,规范个人信息出境认证活动,同时

里程碑!最高法公布行政诉讼法修正十周年七大标杆案例,直指征地拆迁、环保执法痛点

最高人民法院在行政诉讼法修正施行十周年之际发布七大典型案例,涵盖行政复议监督、环境公益诉讼、知识产权保护、民行交叉争议解决等核心领域,以“审理一案、规范一片”的司法智慧,推动法治政府建设与营商环境优化。十年间全国法院审结一审行政案件283.1万件,办结非诉执行案件208.5万件,行政争议实质化解能力显著提升。案例一:部委行政复议被撤,司法监督显威在“

司法部发布涉企执法典型案例,专项行动为企业挽回损失150亿元

司法部发布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为民办实事典型案例,涵盖生态环境、交通运输、市场监管、城市管理、行政审批等多个领域。这些案例集中体现了“监管与服务并重、执法与纾困结合”的核心要义,为各地各部门提供了实践经验。规范涉企行政执

以法治力量畅通民意 用智慧服务赋能营商 - 唐山率先以立法推动12345热线由利民向助企延伸

热线兴,则政务通、民心顺。“有事找政府,就打热线12345!”如今,在唐山,12345不仅是一串数字、一条热线,更是政府倾听群众和企业诉求、推动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渠道,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的重要抓手。日前,唐山市交上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为12345热线高质量发展按下了“加速键”。《唐山市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于2025年8月29日唐山

个人信息跨境流动迎来首项国家标准,明年3月1日正式实施

一项旨在打通个人信息安全跨境流动通道的国家标准正式亮相,为全球数字经济治理提供中国方案。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数据安全技术个人信息跨境处理活动安全认证要求》(GB/T 46068—2025)推荐性国家标准,该标准将于2026年3月1日正式实施。作为我国个人信息跨境安全管理领域的首项国家标准,这一文件规定了跨境处理个人信息时相关方应遵守的基本原则

全球法治盛会 | 第四届21世纪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暨人工智能时代全球法治大会即将召开

10月3日,适逢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建院75周年,第四届21世纪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暨人工智能时代全球法治大会将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隆重举行。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不断深化,全面依法治国取得历史性成就。作为新中国第一所高等法学教育机构,中国

厦门海渔执法:内陆执法“零距离” 守护水域“生态线”

厦门市海洋与渔业综合执法支队通过不断探索,采取强化宣传教育、完善执法机制、推动源头管控、加强部门“串联”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做法,进一步维护渔业生产秩序与生态平衡,为内陆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加强宣传教育 营造护渔氛围 支队采取多种方式,组织执法人员深入渔村、社区、学校等地广泛宣传。

福建省劳动争议调解工作能力竞赛在三明成功举办

 以赛促学强根基 调解赋能筑和谐2025年9月17日,由福建省总工会、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主办,三明市总工会、三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共同承办的福建省劳动争议调解工作能力竞赛在三明市委党校礼堂顺利闭幕。

《企业竞业限制合规指引》:划定边界,破解“滥用与侵权”困局

统筹保护企业商业秘密与劳动者就业择业权,促进人力资源有序流动与市场公平竞争。竞业限制滥用问题凸显,政策出台迫在眉睫近年来,竞业限制制度在保护企业商业秘密、维护市场秩序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实践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部分企业随意

保定市治理职业索赔案例入选全国优化营商环境十大创新实践

 9月8日下午,国家发展改革委在第三届营商环境论坛发布全国优化营商环境创新实践十大案例,河北省保定市“‘斩’职业索赔乱象 ‘创’清朗营商环境”成功入选。据了解,今年4月,保定市被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确定为“打击恶意索赔,部门协同治理机制”试点城市。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