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

斗争十余年 国内游戏防沉迷走到了哪一步?

每逢假期过后,关于游戏的话题总会成为媒体焦点之一。

特别是刚刚过去的春节长假。一方面,亲人团聚,年轻人拿手机组队打游戏已成为类似上一代人打麻将一样的娱乐新形式;另一方面,因响应防疫政策而选择原地过年的大批年轻人中,不少人也通过网络游戏的方式一解乡愁,甚至在游戏互动中与家乡的亲人实现“云团聚”。

但同时,沉迷游戏也成为不可忽视和不可逃避的社会问题。在国家主管部门规范越来越清晰,游戏企业防沉迷技术手段不断升级的背景下,防沉迷效果究竟如何?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国内的游戏防沉迷举措处于何种水平?解决这一问题的“金钥匙”又在哪里?

版署防沉迷新规发挥威力

沉迷网络游戏的问题实际上从至少20年前pc端游戏兴起之时便被不断讨论。2007年,政府首次出台《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开发标准》,明确未满18周岁的玩家将被纳入防沉迷监管范围,同时规定3小时以内的游戏时间为“健康”游戏时间。当玩家的游戏时间超过3小时后,游戏内收益将折损,直至降为零。此后,行业主管部门又陆续出台政策,围绕防沉迷实名验证问题进行探索和不断深化。

2019年11月,国家新闻出版署针对手游等网络游戏行业新趋势新问题,发布了最新一轮政策规范。相比于十几年前仅通过游戏收益降低方式进行防沉迷提示,这份《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首次提出所有网络游戏用户均需使用有效身份信息方可进行游戏账号注册,同时对未成年人游戏时段时长以及消费金额等内容提出具体要求,为游戏企业提供了更明确的指引,也划定了强制性的“红线”。

一年多来,游戏行业在头部企业的带动下正加紧落实版署新规,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的效果也初步凸显。据腾讯游戏公开的数据,近一个月来,每天有1049万未成年账号因登录时长超1.5小时被系统“踢”下线。

根据版署有关负责人对《通知》的解读,版署正与公安部对接,牵头建设统一的身份识别系统,为游戏企业提供游戏用户身份识别服务。而在这一系统面世之前,眼下国内利用公安数据平台对所有用户身份进行校验的企业仅有腾讯和网易。

不过,从政策执行过程来看,无论是媒体报道还是企业反馈,也指向了同一个难点——当未成年人为了玩更久游戏使用家长等成年人身份信息登录时,谁能确定手机前的用户是不是未成年?

走在世界前列的防沉迷探索

对比海外游戏行业比较发达的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不难发现,国内主管部门对未成年人游戏时长、消费等限制已经走在世界前列。

目前,美国和日本均未要求网络游戏实行实名制,也未对青少年游戏时长和消费进行限制,更多的是根据游戏内容进行分级,继而提示用户。对于仅限成人的游戏产品,在日本需要依靠信用卡购买,通过信用卡申请的门槛将未成年人拦在门外。

韩国方面的举措与国内更具相似性,包括实行网游实名制,以及每日0时至6时禁止向未满16岁青少年提供网络游戏服务的“宵禁”制度。不过,“宵禁”的范围仅包括主机游戏和pc端类游戏,不包含手机游戏。

相比之下,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的防沉迷新规中,对未成年人游戏时长时段的限制包括,每日22时到次日8时“宵禁”,法定节假日每日不得超过3小时,其他时间每日不得超过1.5小时。

除去国家法规层面更严格的限制,国内游戏企业为解决未成年人使用虚假身份信息绕过实名验证问题,也开始探索引入人脸识别技术。腾讯游戏数据显示,目前平均每天有393万个帐号在登录环节,1.2万个帐号在支付环节触发人脸识别。

最大难点:各主体相互配合

尽管引入人脸识别技术效果明显,但对于数量更庞大的成年用户群体,个人隐私成为了更多人担心的问题。

企业在应用人脸识别上的两难选择,实际上反映出防沉迷体系的核心问题:单纯依靠技术封堵能否让青少年们不再沉迷?

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未成年人保护研究中心研究员苑宁宁指出,正在修改中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新增了“网络保护”一章,专门规定了如何保护未成年人在网络上的各类行为。

苑宁宁表示,无论线上线下,未成年保护工作的最大难点在于需要各个主体相互配合。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司法的合力才能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一个国家和社会未成年人保护的水平,不是取决于哪一个主体做得最好,而是取决于哪个水平相对较低,就是木桶效应。”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同样强调,未成年人沉迷网络与否,与家庭环境有很大关系。如果父母与孩子的亲子活动少、交流少,或是在以批评为主的家庭中,孩子会更容易沉迷。因此,在尊重未成年人、注重亲子关系的同时,家长也需要重视自我成长,以及和孩子一同成长。


【责任编辑:欧阳雪】

中国首部《生态环境监测条例》正式公布,数据造假将追究终身责任

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的“基本法”来了,这部条例标志着我国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全面步入法治化轨道。10月31日,国务院总理李强签署第820号国务院令,公布《生态环境监测条例》。该条例已于2025年10月17日经国务院第70次常务会议通过,将自2026年1月1日起施行。作为我国生态环境监测领域首部综合性行政法规,该条例系统构建了生态环境监测的基本制度框架,对公共监测、自行监

镜鉴正义:全国公安机关配发130万部执法记录仪,构筑阳光执法新防线

全国公安机关已为一线民警配备执法记录仪130万余部,全程现场记录,让民警习惯在镜头下执法,自觉依法履职。这一数据标志着我国警务装备智能化建设迈入新阶段,执法透明化进程实现里程碑式突破。技术革新驱动执法范式变革2025年警用执法记录仪市场规模预计达12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2.3%。公安部最新修订的《警用装备智能化发展纲要》明确要求,2025年底前实现执法记录仪全

漳浦法院开展集中强制执行行动 执结案件24件到位金额927万元

为深入践行司法为民宗旨,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福建漳州漳浦法院积极响应市中级法院部署,全面投入“八闽‘执’击,惠民安商”全市集中强制执行行动。本次行动由院长一线指挥,调集警车5部、干警24名,聚焦涉企、涉民生等重点案件,精准发力,成效显著。

财政部出新规压实会计责任,首推“责任清单”治理财务乱象

会计信息质量不仅关系微观投资决策,也关乎宏观调控效能。一份清晰的会计责任清单,将成为构建高效会计法治实施体系的重要基石。财政部11月10日正式发布《关于进一步压实会计工作责任 加强会计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贯彻实施的意见》,首次将分散在各种法规中的会计工作责任系统梳理为清晰的会计责任清单。这份七大部分构成的《意见》旨在解决当前部分行业、领域会计工作存在的责

(首期)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公益)大讲堂在京隆重举行

密切呼应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一系列重要部署,汇聚国内权威专家学者、司法实务工作者、优秀企业家和政策制定者,通过系统化、多元化的讲座和研讨活动,深入解析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政策法规、实践经验和创新路径,全力推进我国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

网络直播打赏乱象招重拳整治,中央网信办启动两个月专项行动

低俗引诱、虚假人设、诱导未成年人、刺激非理性打赏——这些网络直播中的突出问题将成为未来两个月专项整治的重点目标。10月28日中央网信办宣布,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为期2个月的“清朗·整治网络直播打赏乱象”专项行动。此举旨在加强网络直播打赏管理,聚焦娱乐性团播、私域直播等易滋生直播打赏乱象的重点领域,从严打击四方面突出问题。专项行动的工作目标是督促平台完善直播打赏运行规则,健全直

厦门湖里区市场监管局深化服务型执法 为营商环境注入法治温度

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厦门市湖里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制度创新为抓手,推动执法理念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打造有力度、有精度、更有温度的现代市场监管体系。

跨境数据流动获法治保障,个人信息出境认证新规落地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近日联合公布《个人信息出境认证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将于2026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一重要法规的出台标志着我国个人信息出境认证制度全面落地,为个人信息跨境流动提供了明确的法律指引。《办法》对个人信息出境认证的适用情形、申请方式、认证要求及证书有效期等作出了细化规定,旨在保护个人信息权益,规范个人信息出境认证活动,同时

里程碑!最高法公布行政诉讼法修正十周年七大标杆案例,直指征地拆迁、环保执法痛点

最高人民法院在行政诉讼法修正施行十周年之际发布七大典型案例,涵盖行政复议监督、环境公益诉讼、知识产权保护、民行交叉争议解决等核心领域,以“审理一案、规范一片”的司法智慧,推动法治政府建设与营商环境优化。十年间全国法院审结一审行政案件283.1万件,办结非诉执行案件208.5万件,行政争议实质化解能力显著提升。案例一:部委行政复议被撤,司法监督显威在“

司法部发布涉企执法典型案例,专项行动为企业挽回损失150亿元

司法部发布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为民办实事典型案例,涵盖生态环境、交通运输、市场监管、城市管理、行政审批等多个领域。这些案例集中体现了“监管与服务并重、执法与纾困结合”的核心要义,为各地各部门提供了实践经验。规范涉企行政执

以法治力量畅通民意 用智慧服务赋能营商 - 唐山率先以立法推动12345热线由利民向助企延伸

热线兴,则政务通、民心顺。“有事找政府,就打热线12345!”如今,在唐山,12345不仅是一串数字、一条热线,更是政府倾听群众和企业诉求、推动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渠道,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的重要抓手。日前,唐山市交上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为12345热线高质量发展按下了“加速键”。《唐山市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于2025年8月29日唐山

个人信息跨境流动迎来首项国家标准,明年3月1日正式实施

一项旨在打通个人信息安全跨境流动通道的国家标准正式亮相,为全球数字经济治理提供中国方案。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数据安全技术个人信息跨境处理活动安全认证要求》(GB/T 46068—2025)推荐性国家标准,该标准将于2026年3月1日正式实施。作为我国个人信息跨境安全管理领域的首项国家标准,这一文件规定了跨境处理个人信息时相关方应遵守的基本原则

全球法治盛会 | 第四届21世纪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暨人工智能时代全球法治大会即将召开

10月3日,适逢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建院75周年,第四届21世纪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暨人工智能时代全球法治大会将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隆重举行。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不断深化,全面依法治国取得历史性成就。作为新中国第一所高等法学教育机构,中国

厦门海渔执法:内陆执法“零距离” 守护水域“生态线”

厦门市海洋与渔业综合执法支队通过不断探索,采取强化宣传教育、完善执法机制、推动源头管控、加强部门“串联”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做法,进一步维护渔业生产秩序与生态平衡,为内陆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加强宣传教育 营造护渔氛围 支队采取多种方式,组织执法人员深入渔村、社区、学校等地广泛宣传。

福建省劳动争议调解工作能力竞赛在三明成功举办

 以赛促学强根基 调解赋能筑和谐2025年9月17日,由福建省总工会、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主办,三明市总工会、三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共同承办的福建省劳动争议调解工作能力竞赛在三明市委党校礼堂顺利闭幕。

《企业竞业限制合规指引》:划定边界,破解“滥用与侵权”困局

统筹保护企业商业秘密与劳动者就业择业权,促进人力资源有序流动与市场公平竞争。竞业限制滥用问题凸显,政策出台迫在眉睫近年来,竞业限制制度在保护企业商业秘密、维护市场秩序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实践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部分企业随意

保定市治理职业索赔案例入选全国优化营商环境十大创新实践

 9月8日下午,国家发展改革委在第三届营商环境论坛发布全国优化营商环境创新实践十大案例,河北省保定市“‘斩’职业索赔乱象 ‘创’清朗营商环境”成功入选。据了解,今年4月,保定市被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确定为“打击恶意索赔,部门协同治理机制”试点城市。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