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4月8日大庆讯(刘志华)黑龙江省大庆市林甸县鹤鸣湖镇建设村通过选优配强班子、扎紧制度笼子、解开群众结子、谋划脱贫路子,摸索出了一套由乱到治的强班子、兴产业、促和谐“治村”之策,带领广大村民阔步走上兴村富民之路,实现了从“软弱涣散”到“坚强有力”再到“示范引领”跨越式转变。先后荣获全省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示范点、县级先进基层党组织、县级文明村等称号。
实组织基础”安民”
坚持从自身建设抓起,通过“四步走”不断建强战斗堡垒,理清发展思路,汇聚发展合力。
强班子、拓“视野”。针对以往党组织软弱涣散,带富能力不强这一问题,建设村实施了“强兵”战略,借助换届对村“两委”班子进行“大换血”,从群众口碑好、致富能力强的种粮大户、致富带头人,以及在外创业的大学生中择优选入村“两委”,全面班子成员整体素质。同时,积极组织开展“知感恩、爱家乡、做贡献”、“义务劳动、美化环境”、外埠考察学习等活动,村开拓干部眼界,并协调市委统战部、八一农大、市卫生监督局、绥化商会等5家单位到村开展党建共建、共话脱贫,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

制度、树“威信”。严格执行 “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成立村民理财、党风廉政建设监督小组,有效提升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水平;建立完善了村干部坐班值班制度、“两委”班子工作报告制度、便民服务代办制度和村干部评议考核办法等,进一步增强村干部履职意识和责任意识,提升村民满意度。
搭平台、聚“民心”。为方便群众办事、了解民情民意,争取15万元资金建设了党群服务中心,村里将每月1号15号30号确定为村义务劳动日,党员村干部分组包片走屯入户,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创新便民服务机制,组建服务村民微信群,及时宣传政策、解决难题,交流致富经验。几年来,解决看病就医、环境卫生及产业谋划等问题143个,赢得了群众赞誉。
破空壳、集“财力”。为解决村有心发展、没钱干事的困扰,村“两委”班子成员共同研究决定,清理违规发包的机动地,以此增加村集体收入。全村累计清理出机动地以及开荒地2000多亩,每年为村集体增加收入50万多元。还重新启动了停收17年的机动地款收缴工作,2016年以来累计收缴承包款180余万元。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同时,村干部在群众中的地位和形象也树起来了。

致力增加收入“富民”
为如期实现脱贫出列,村“两委”深入分析贫困户致贫原因,积极围绕产业、庭院、种养殖等方面下功夫,做文章。2020年,全村累计脱贫62户131人,实现贫困户全部脱贫,整村出列。
打造“一块稳产增收田”。村“两委”成员率先成立种植合作社,发展杂粮、杂豆9000亩;强化农业基础设施,组织实施高标准农田整理项目,建设机电井、修田间路、排水沟,大大改变了农业“靠天吃饭”问题;依托镇龙头企业,引导28户贫困户发展订单种植,与辽百集团、渔香种植合作杜共签订鲜食玉米、渔香玉米订单种植50户次600多亩,保障群众种植效益;发展庭院经济。突出培育发展“小种植、小养殖、小加工”等“小”字号经济,引进大庆绥化商会投资农户庭院发展绿色种植项目,疏通农户、企业、市场通道,带动农户30余户,户均增收近千元。
打造“一个畜牧产业项目”。大力发展养殖业,与八一农垦大学开展院村共建,发展庭院经济,带领贫困户开展特色养殖,不断引领贫困户参与,并以此为带动推进 “家庭养殖”模式,打造以笨猪、本地鸡鸭鹅为主打的畜牧产业。促进户年增收3000元。同时,积极落实全县扶贫产业政策,实现贫困户“生猪资产收益”、托牛入场全覆盖。

确保“有一个稳定就业人口”。坚持“一个劳务输出”,组织贫困户到领红牧场、鹤鸣湖、碧野沃土等企业务工,每年劳务输出118户,带动增收1万元;加大农闲时节劳动力转移力度,每年帮助村里输出劳动力30多人,年创收40多万元;拓展合作渠道,沟通八一农大农学院与村对接,在种植养殖、设施农业等方面达成多项合作,助力精准扶贫;联系吉林北京商会、大庆老街基农副产品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到村对接洽谈,初步达成农副产品收购、发展设施农业等合作意向。
保证“有一个多种经营项目”。大力推进光伏扶贫,将部分收益用于扶持老弱残贫困人口,并通过设立保洁员、护林员等公益岗,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通过劳动获得工资性收入,激发自主脱贫热情;发挥本村资源和区位优势,利用屯中取土场大坑,通过招商引资开发“农家乐”等乡村旅游,带动村民致富;借助扶贫50万元专项资金,投资“西瓜、甜瓜制种”项目,促进村集体增收3万元;引进昌林木耳项目,实现增收12万元。

建设宜居环境“乐民”
始终秉乘为民服务的理念,在群众“最盼”上赢民心,在“最急”上见真情,在“最需”上办实事,着力打好“四大攻坚战”。
打好“泥草房改造”攻坚战。进一步加快危房改造步伐,针对个别农户想改造但缺少资金的问题,村里协调派出单位市委统战部动员民主党派成员捐款33万元,采取“国家补一块、村里拿一块、社会捐一块”的办法,为95户一般户每户多发4000元补助,实现了贫困户多年改造意愿。截止目前,全村已改造泥草房232户,灭迹泥草房109户,实现了安全房“全覆盖”。

打好“道路改造”攻坚战。为彻底解决全村出行“最后一公里”,全面实施道路改造工程。五年来全村协调争取资金366万元改造泥草房108户,修建水泥路、红砖路共计12公里,实现“屯屯通”。同时,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借助高标准农田整理项目,新打机电井29眼,全村机电井总数达到58眼,修田间红砖路7.35公里,水泥路1410米,修排水沟12822米,下涵管50处,覆盖范围达到18000亩,为全村稳产增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打好“环境整治”攻坚战。坚持把改善人居环境作为提升群众幸福指数的有力抓手,实施硬美亮净绿“五化”工程,建成室外活动广场和文化大院各一处,安装路灯100盏、艺术围栏6710延长米。设置垃圾固定投放点28个,修建绿化带1万余延长米、栽种绿化树木8000余棵、花卉5万余株,极大地改变了村屯环境;建立环境卫生整治“责任到户”奖励机制,实行农户房前屋后路面、排水沟、绿化带等由农户自行管理,并免费发放种子、苗木在绿化带上种植花草或矮棵庄稼,实现了环境美化绿化双赢。

打好“乡风文明”攻坚战。重新制定《村规民约》六章二十条,引导规范村民日常行为;筹资建设爱心超市,通过评分、积分对村民进行资助、奖励,激发起群众建设文明家乡、勤劳致富的内生动力;强化基层设置建设,建成3200平方米村活动广场1处,文化大院1处,活动室1处,内藏图书5000册,新安健身路径一套,为村民开展扭秧歌、广场舞等活动提供场所空间;开展“五好家庭文明户”、“卫生文明户”、“孝敬老人好儿媳”、“脱贫典型”以及精神文明贡献户等评比活动,并对先进典型给予奖励,全村“讲文明、树新风”的新风尚蔚然成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