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

精心设局引人入套,涉老骗局层出不穷花样翻新。专家呼吁:完善立法防范打击

3 - 副本.jpg

各种养老机构、企业坑骗老年人,涉嫌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案件时有发生,规模之大、涉案金额之高,不断冲击着人们的神经。本该安享晚年的老年人,却成了各类骗子眼中的“肥肉”。


2019年12月3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以养老服务名义非法集资、欺诈销售“保健品”的风险提示》称,近期,一些养老服务机构、企业打着养老服务、健康养老名义,承诺高额回报,以向老年人收取会员费、床位费,欺诈销售“保健品”等手段,实施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非法集资、传销等犯罪,给老年人造成严重财产损失。


采访中,有专家告诉《法制日报》记者,老年人被骗这个问题已经连续多年发生,其背后折射出法律法规滞后、基层工作力量不足、外部生态亟待改善等诸多问题。目前,国家正加快推动出台处置非法集资条例,研究非法集资入刑标准、罪名适用、追赃挽损、涉案财物处置等难点问题,进一步完善刑事法律规定。


同时,还将大力推进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全国非法金融活动风险防控平台建设,完成全国非法集资监测预警体系三年规划编制工作。


非法集资屡禁不止 老人被骗案件频发


在湖南长沙,近日发生多起养老机构“爆雷”事件,上万人受害,涉案金额超过35亿元,其中比较典型的有爱之心案。


此前,长沙爱之心养老公寓大力兜售可以打折购买床位的会员卡,分50万、30万、11万等6个等级向老人募集钱款。爱之心承诺,预存的金额越大,享受的床位折扣越大,还可按年息12%付息。一年合同到期后,老人可以把本息取回,或将利息兑换成住宿费,到爱之心来住。案发时,涉案金额已达5.05亿元,受害人数达3972人。


老年人的钱为什么这么好骗?北京律师肖东平分析认为,爱之心非法集资案具有以下特征:一是精心设计骗局,层层深入地实施欺骗;二是开具空头支票,进行高利诱惑,使老人们难以抗拒;三是高调进行虚假宣传,发挥广告效应。


据江苏省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公众号消息,2019年11月26日,法院就曹斌铭集资诈骗案作出一审宣判,以集资诈骗罪判处曹斌铭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查封、扣押、冻结的财物依法处置后,按比例返还集资参与人,不足部分责令曹斌铭继续退赔。


经审理查明,2012年12月至2018年4月,曹斌铭先后成立并实际控制江苏爱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等“爱晚系”公司,以年化收益率8%至36%的高额回报为诱饵,签订居家养老服务合同、艺术品交易合同等,以提供居家养老服务、进行艺术品投资等为由,在江苏、浙江、山东、安徽、天津等18个省(直辖市)成立众多关联公司,通过散发传单、口耳相传等方式,向社会不特定公众非法集资。


经审计,曹斌铭累计吸收公众资金132.07亿余元,累计支付集资参与人本金及收益89.22亿余元。至案发时,造成55169名集资参与人共计46.98亿余元本金未归还。


有办案人员告诉《法制日报》记者,银行普通存款利息偏低,即便是银行理财产品年收益率最高在7%左右,而非法集资案件多数月息在2%左右,最高甚至达到9%,折合成年利率超过100%。“高额的利息回报,让投资者趋之若鹜。”


去年8月,上海某法治节目报道了另一个类似的养老骗局——上海大爱城案。


上海大爱城宣称,花10万就能投资一个养老床位,不仅能够入住,还有10%的高额利息。截至案发,上当人数已接近2000人,平均每个人被骗了20多万元。2018年,上海大爱城爆雷,2000位老人血本无归。上海松江和青浦警方同时侦办案件,将涉案人员全部捉拿归案。


公开资料显示,在公安机关办理的非法集资案件中,涉及的投资人少则几十,多则上万,投资额少则几万元,多则上千万元。


不法分子骗术高明 行政监管亟须加强


把手里的房子抵押借款3个月,就能获得每月10%到15%的高利息,到期还能全额返还本金……这样的以房养老项目让不少老人心动,然而数月后,不仅承诺的高息不见踪影,老人的房子也以低价被悄然过户给别人。


2015年至今,北京已有数十位老人陆续遭遇这样的骗局,他们有的失去了自己的房产,有的还背上了巨额债务。


近年来,涉老诈骗层出不穷、花样翻新。除了上面提到的养老机构、企业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诈骗外,保健品诈骗、收藏品诈骗、冒充补贴诈骗、虚假专家和广告诈骗等等都是老年人受骗的重灾区。


据广东省公安厅经侦局民警李华介绍,涉及老年人上当受骗的案件,往往很难侦破,这主要是老年人的证据意识差,在办案过程中很难取得可用的证据。


李华说,老年人的主要心理还是贪小便宜,其实如果能够意识到一些骗子刚开始给的返利、红利之类的,都是用自己的钱“拆东墙补西墙”,也不会有那么多人陷进去,天下真的没有免费的午餐。


安徽财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张运书认为,这类骗局之所以能够得逞,除了不法分子的欺骗手段高明外,还有三方面原因。其一是老龄化时代到来,我国养老制度不健全,诸多老人面临养老危机。其二是监管机构对涉及广大群众利益的重要企业监管不到位,使其可以长期披着合法外衣实施欺诈。其三是部分政府官员社会角色错位,涉嫌为涉事企业“站台”。


“要想真正解决老年人上当受骗这一长期性社会问题,防范养老骗局,政府应建立健全养老制度,提高涉众型企业的成立条件,加强对涉众型企业的事中监管,建立健全基层社会的法律服务机制。”张运书说。


“这需要各部门协调、社会联合治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教授郭泽强告诉《法制日报》记者,在设立养老机构、企业的过程中,需要由相关部门进行审批;在养老机构、企业运行的过程中,应当有工商部门来监管其中的行为是否合法;有关运行过程中的资金运作,还可能牵涉到人民银行的反洗钱部门。


“事实上,大部分骗局都是以合法的公司出现,甚至还有政府站台,时间跨度相对较长。如果监管部门认真负责,老人的悲剧并非完全不能避免。而在查处的非法集资案件中,很少看到有依据《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对地方官员问责的案例。”


据介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规定,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要认真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对党和国家高度负责、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兢兢业业完成好各项工作任务。出现政府职能部门管理、监督不力,在其职责范围内发生特别重大事故、事件、案件,或者在较短时间内连续发生重大事故、事件、案件,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影响的情形,对党政领导干部实行问责。


加快推动立法进程 遏制犯罪高发势头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金融新业态不断呈现,立法和相关行业规范显得有些滞后。非法集资案件总量仍居高位,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人口大省等地区案件集中,类金融和互联网金融、批发零售、房地产、涉农合作组织等重点领域风险突出。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60周岁及以上的老人近3亿,占总人口的17.9%。


部分无良企业以各种新兴的金融概念为幌子,采用虚构境外知名企业网站或投资项目、办金融学习班、养生讲座、免费体检、免费旅游、发放小礼品等方式,许以高额回报,将老人们的养老钱席卷一空,随后注销公司,携款消失。


去年10月份以来,在广西南宁,有130余位老人共同寻找一个名叫陈秋华的企业老板,他们都是因为投资光伏被骗,年龄从50岁至98岁不等。其中,70岁以上的老人占三分之一。20多人投资金额超过90万元,投资最高金额达180万元,涉案总金额可能已超过3000万元。


为惩治打击非法集资行为,我国先后制订发布了众多法律法规,如国务院于1998年7月13日发布施行《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国家工商总局、银监会、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于2007年7月发布《关于处置非法集资活动中加强广告审查和监管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此外,最高法、最高检在司法解释中对非法集资相关行为作出了明确规定,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还对刑法相应条文进行修订。


2007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处置非法集资部际联席会议,并制定了《处置非法集资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和《处置非法集资部际联席会议工作机制》。


2016年8月,银监会等四部委联合发布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对预防和禁止非法集资行为也进行了规范。


2017年8月24日,《处置非法集资条例(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布并征求意见,该条例被国务院列入2018年立法工作计划中的58个项目之一。该立法工作计划明确,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拟制定私募投资基金管理暂行条例、非存款类放贷组织条例、处置非法集资条例等行政法规。


据武汉律师张庆华介绍,《处置非法集资条例(征求意见稿)》分为六章,共计37条内容,涉及预防监测、行政调查、行政处理、法律责任等,几乎涵盖了处置非法集资的所有领域和环节。


该条例出台后,将弥补打击和处置非法集资领域的法治空白,结束长期以来处置非法集资仅依靠刑法中规定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集资诈骗罪来惩治的不利局面,使处置非法集资具有了详细而明确的法律依据,对遏制我国非法集资犯罪高发势头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9年4月,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为积极应对严峻的非法集资形势,摸清风险底数,前移处置关口,遏制案件高发势头,目前正推动处置非法集资条例尽快出台,力争今年上半年颁布实施。


然而,2019年已经过去了,处置非法集资条例并没有如期出台。有专家认为,呼之欲出的处置非法集资条例将明晰非法集资的概念界定,使非法集资法律界定清晰化、职责分工法定化、查处主体特定化,实现对非法集资全链条、穿透式综合治理。同时,明确各成员单位及地方政府的责任及失察追究机制,对案件的起诉、审理等也都将起到重要作用,应当积极推进相关立法进程。


来源:法制日报 记者王阳

原标题:专家呼吁完善立法防范打击养老骗局

3.jpg



【责任编辑:李文文】

中国首部《生态环境监测条例》正式公布,数据造假将追究终身责任

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的“基本法”来了,这部条例标志着我国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全面步入法治化轨道。10月31日,国务院总理李强签署第820号国务院令,公布《生态环境监测条例》。该条例已于2025年10月17日经国务院第70次常务会议通过,将自2026年1月1日起施行。作为我国生态环境监测领域首部综合性行政法规,该条例系统构建了生态环境监测的基本制度框架,对公共监测、自行监

镜鉴正义:全国公安机关配发130万部执法记录仪,构筑阳光执法新防线

全国公安机关已为一线民警配备执法记录仪130万余部,全程现场记录,让民警习惯在镜头下执法,自觉依法履职。这一数据标志着我国警务装备智能化建设迈入新阶段,执法透明化进程实现里程碑式突破。技术革新驱动执法范式变革2025年警用执法记录仪市场规模预计达12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2.3%。公安部最新修订的《警用装备智能化发展纲要》明确要求,2025年底前实现执法记录仪全

漳浦法院开展集中强制执行行动 执结案件24件到位金额927万元

为深入践行司法为民宗旨,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福建漳州漳浦法院积极响应市中级法院部署,全面投入“八闽‘执’击,惠民安商”全市集中强制执行行动。本次行动由院长一线指挥,调集警车5部、干警24名,聚焦涉企、涉民生等重点案件,精准发力,成效显著。

财政部出新规压实会计责任,首推“责任清单”治理财务乱象

会计信息质量不仅关系微观投资决策,也关乎宏观调控效能。一份清晰的会计责任清单,将成为构建高效会计法治实施体系的重要基石。财政部11月10日正式发布《关于进一步压实会计工作责任 加强会计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贯彻实施的意见》,首次将分散在各种法规中的会计工作责任系统梳理为清晰的会计责任清单。这份七大部分构成的《意见》旨在解决当前部分行业、领域会计工作存在的责

(首期)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公益)大讲堂在京隆重举行

密切呼应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一系列重要部署,汇聚国内权威专家学者、司法实务工作者、优秀企业家和政策制定者,通过系统化、多元化的讲座和研讨活动,深入解析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政策法规、实践经验和创新路径,全力推进我国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

网络直播打赏乱象招重拳整治,中央网信办启动两个月专项行动

低俗引诱、虚假人设、诱导未成年人、刺激非理性打赏——这些网络直播中的突出问题将成为未来两个月专项整治的重点目标。10月28日中央网信办宣布,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为期2个月的“清朗·整治网络直播打赏乱象”专项行动。此举旨在加强网络直播打赏管理,聚焦娱乐性团播、私域直播等易滋生直播打赏乱象的重点领域,从严打击四方面突出问题。专项行动的工作目标是督促平台完善直播打赏运行规则,健全直

厦门湖里区市场监管局深化服务型执法 为营商环境注入法治温度

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厦门市湖里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制度创新为抓手,推动执法理念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打造有力度、有精度、更有温度的现代市场监管体系。

跨境数据流动获法治保障,个人信息出境认证新规落地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近日联合公布《个人信息出境认证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将于2026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一重要法规的出台标志着我国个人信息出境认证制度全面落地,为个人信息跨境流动提供了明确的法律指引。《办法》对个人信息出境认证的适用情形、申请方式、认证要求及证书有效期等作出了细化规定,旨在保护个人信息权益,规范个人信息出境认证活动,同时

里程碑!最高法公布行政诉讼法修正十周年七大标杆案例,直指征地拆迁、环保执法痛点

最高人民法院在行政诉讼法修正施行十周年之际发布七大典型案例,涵盖行政复议监督、环境公益诉讼、知识产权保护、民行交叉争议解决等核心领域,以“审理一案、规范一片”的司法智慧,推动法治政府建设与营商环境优化。十年间全国法院审结一审行政案件283.1万件,办结非诉执行案件208.5万件,行政争议实质化解能力显著提升。案例一:部委行政复议被撤,司法监督显威在“

司法部发布涉企执法典型案例,专项行动为企业挽回损失150亿元

司法部发布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为民办实事典型案例,涵盖生态环境、交通运输、市场监管、城市管理、行政审批等多个领域。这些案例集中体现了“监管与服务并重、执法与纾困结合”的核心要义,为各地各部门提供了实践经验。规范涉企行政执

以法治力量畅通民意 用智慧服务赋能营商 - 唐山率先以立法推动12345热线由利民向助企延伸

热线兴,则政务通、民心顺。“有事找政府,就打热线12345!”如今,在唐山,12345不仅是一串数字、一条热线,更是政府倾听群众和企业诉求、推动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渠道,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的重要抓手。日前,唐山市交上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为12345热线高质量发展按下了“加速键”。《唐山市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于2025年8月29日唐山

个人信息跨境流动迎来首项国家标准,明年3月1日正式实施

一项旨在打通个人信息安全跨境流动通道的国家标准正式亮相,为全球数字经济治理提供中国方案。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数据安全技术个人信息跨境处理活动安全认证要求》(GB/T 46068—2025)推荐性国家标准,该标准将于2026年3月1日正式实施。作为我国个人信息跨境安全管理领域的首项国家标准,这一文件规定了跨境处理个人信息时相关方应遵守的基本原则

全球法治盛会 | 第四届21世纪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暨人工智能时代全球法治大会即将召开

10月3日,适逢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建院75周年,第四届21世纪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暨人工智能时代全球法治大会将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隆重举行。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不断深化,全面依法治国取得历史性成就。作为新中国第一所高等法学教育机构,中国

厦门海渔执法:内陆执法“零距离” 守护水域“生态线”

厦门市海洋与渔业综合执法支队通过不断探索,采取强化宣传教育、完善执法机制、推动源头管控、加强部门“串联”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做法,进一步维护渔业生产秩序与生态平衡,为内陆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加强宣传教育 营造护渔氛围 支队采取多种方式,组织执法人员深入渔村、社区、学校等地广泛宣传。

福建省劳动争议调解工作能力竞赛在三明成功举办

 以赛促学强根基 调解赋能筑和谐2025年9月17日,由福建省总工会、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主办,三明市总工会、三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共同承办的福建省劳动争议调解工作能力竞赛在三明市委党校礼堂顺利闭幕。

《企业竞业限制合规指引》:划定边界,破解“滥用与侵权”困局

统筹保护企业商业秘密与劳动者就业择业权,促进人力资源有序流动与市场公平竞争。竞业限制滥用问题凸显,政策出台迫在眉睫近年来,竞业限制制度在保护企业商业秘密、维护市场秩序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实践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部分企业随意

保定市治理职业索赔案例入选全国优化营商环境十大创新实践

 9月8日下午,国家发展改革委在第三届营商环境论坛发布全国优化营商环境创新实践十大案例,河北省保定市“‘斩’职业索赔乱象 ‘创’清朗营商环境”成功入选。据了解,今年4月,保定市被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确定为“打击恶意索赔,部门协同治理机制”试点城市。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