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

打了新冠疫苗可以管用多久

截至2021年4月12日,本市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1934.12万剂次,累计接种人数突破1200万。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的大环境下,接种疫苗已成为目前建立群体免疫的唯一有效手段。人类在接受新事物的过程中,常常会经历认识-思考-再认识的过程,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新冠病毒疫苗对于疫情防控究竟可以起到多大作用,对于人体的保护又可以持续多久。

我国的3类疫苗分别适合什么人群

自新冠病毒疫苗诞生至今,我国已有3类疫苗附条件获批上市或紧急使用,包括灭活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和重组蛋白亚单位疫苗。这3类疫苗有何不同,哪个更好呢?

1.灭活疫苗

我国目前的灭活疫苗是将新冠病毒接种在非洲绿猴肾细胞中大量培养,然后再将培养出来的病毒用物理和(或)化学的方法将其杀死,使病毒失去感染人体、导致疾病的能力,这样接种到人体内便可以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从而抵御新冠病毒的感染。

灭活疫苗生产工艺的发展较早,工艺成熟,质控和评价方法明确,易于储存和运输。我国的许多疫苗,如流感病毒疫苗、甲型肝炎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等,都属于灭活疫苗。作为研究新冠病毒灭活疫苗最早的国家之一,我国已有多篇研究结果在国际上公开发表,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得到肯定,同时,灭活疫苗也是我国首先附条件获批上市的新冠病毒疫苗。

由于灭活疫苗注入人体后不会复制,其抗原性(刺激机体产生抗体的能力)较弱,需要多次接种。因此目前我国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建议接种2次,间隔21天以上,适合大多数人。

2.腺病毒载体疫苗

我国目前获批的腺病毒载体疫苗是选择一种对人体无害的、不致病的腺病毒作为载体,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腺病毒基因经过一定的安全处理,使其成为一种只能对人体有“一个细胞周期”侵染能力的复制缺陷腺病毒。然后,将新冠病毒侵入人体的关键基因植入到这种有复制缺陷的腺病毒基因中。

利用这种技术制成的疫苗,可使新冠病毒的抗原搭载腺病毒之“船”进入人体,因此这类疫苗被称为腺病毒载体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接种后,人体即可产生针对新冠病毒的抗体,既获得对新冠病毒的免疫力,又不会得病。而且,新冠病毒的抗原性可以在人体内持续表达“一个细胞周期”的时间,因此只需要接种1次,就能获得较为持久的免疫力。

这种有复制缺陷的腺病毒载体疫苗的安全性,比没有复制缺陷的腺病毒载体疫苗更安全,不会导致人体腺病毒感染,但与灭活病毒疫苗相比,副作用可能相对较多。

3.重组蛋白亚单位疫苗

重组蛋白亚单位疫苗是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将病毒基因序列中最有效的抗原成分剪切下来,插入到酵母菌或哺乳动物的细胞中,与宿主细胞的基因进行重组,然后经过体外培养,诱导其增殖出大量具有抗原性的病毒基因片段,再经提纯并添加佐剂而制成疫苗。

这类疫苗生产技术相对成熟,最典型的“前辈”疫苗就是乙型肝炎疫苗。比如,与真核酵母菌细胞重组生产出的乙型肝炎疫苗被称为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与中国仓鼠卵母细胞(CHO)重组生产出来的乙型肝炎疫苗则被称为重组CHO乙型肝炎疫苗。

我国目前获批紧急使用的重组新冠病毒疫苗就属于重组CHO细胞疫苗。这类疫苗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没有活的新冠病毒参与,所以生产过程的安全性高,不需要高等级的生物安全实验室,也容易大规模生产。但由于疫苗仅包含病毒的部分蛋白,其免疫原性较弱,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记忆的效应也较弱,因此需要像乙型肝炎疫苗一样在6个月内接种3剂。

总之,这3类疫苗各有特点。其中,灭活疫苗和重组蛋白亚单位疫苗的安全性更高,老年人、有慢性基础疾病的患者和免疫缺陷人群更适合接种。根据以往同类疫苗接种的经验,这两类疫苗不会对胎儿和哺乳期婴儿产生影响,可以在备孕期和哺乳期接种。腺病毒载体疫苗只需接种一针即可诱导机体产生针对新冠病毒的抗体,因此更适合身体素质较好的青壮年、需短时间内完成接种的人群、突发聚集性疫情的紧急预防。

疫苗保护期并非只有6个月

介绍了3类新冠病毒疫苗,再来说说接种疫苗后,我们的身体会发生什么变化,以及疫苗保护期能有多长。

1.抗体生效大约需要2周

第一次接种疫苗后,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的时间大约需要2周。随着时间的推移,抗体的量会逐渐减少,直至完全消失。这是一个正常的过程。抗体在体内持续的时间,就是疫苗对机体的保护时间。

抗体虽然会消失,但机体的免疫系统有一种天然的记忆功能,当第二次接种相同的疫苗后,免疫系统便会很快发动免疫记忆功能,以更短的时间动员免疫细胞产生更多的抗体。所以可以这么理解:疫苗接种的剂次越多,产生的抗体越多,抗体持续的时间也就越长、免疫记忆力也就越强。

接种疫苗后抗体持续的时间还与疫苗的抗原性有关。疫苗的抗原性越强,刺激机体产生抗体的滴度越高,抗体在体内持续的时间越久。一般来说灭活疫苗和重组蛋白亚单位疫苗由于其接种到体内不能复制,很快会被免疫系统清除,因此其抗原性比减毒活疫苗和腺病毒载体疫苗弱,需要通过增加接种剂次来保持其抗体的持久性。

2.保护期多长还在监测

不同的新冠病毒疫苗保护期的长短,根据临床研究数据来定。这3类疫苗从研发到进行临床试验的时间大多还不到1年,现有数据显示在接种第一剂灭活疫苗10天后即可在血液中检测到抗体,接种第二剂疫苗14天后即可产生高滴度和稳定的抗体,6个月后抗体仍能够保持稳定。因此,才有“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后的保护期至少6个月”的说法。但实际上已有数据表明,接种疫苗后9个月抗体依然有一定水平。换句话说,新冠病毒疫苗的保护期是研究数据来证明的。“保护期至少6个月”并不是“只有6个月”,更长时间的数据还有待进一步监测和严谨表述。

例如,乙型肝炎疫苗的研究已有几十年的历史,研究数据证明,接种3剂疫苗后抗体能保持12年之久。如果未来的数据表明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后产生的抗体在一定的时间后会减少、消失,或者一些免疫缺陷人群接种2剂疫苗仍不能产生足够的抗体,那么就会进行1剂加强疫苗接种,以唤醒机体的免疫记忆,发动免疫细胞产生抗体。

3.病毒变异使疫苗失效的说法无证据

有专家提到,病毒表面有很多蛋白,这些蛋白可能都会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但有的抗体只能证明人被感染过,而不能证明人有免疫力。这是什么意思呢?

以乙型肝炎病毒为例。乙肝病毒可以刺激机体产生至少3种抗体:表面抗体、e抗体和核心抗体。其中,只有表面抗体是可以有效中和乙肝病毒的抗体,表示人体具有免疫力;而e抗体和核心抗体的存在只能证明人体被感染过,并不能抵御乙肝病毒的感染。

那么,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后产生的抗体能抵御病毒吗?关于这个问题,大家不必担心,疫苗的研究者早已把新冠病毒的有效抗体研究清楚了。无论是腺病毒载体疫苗,还是重组CHO细胞疫苗,在对腺病毒或CHO细胞进行新冠病毒基因重组时都选择了能够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的新冠病毒基因片段。所以,疫苗接种后产生的抗体肯定是对人体具有保护作用的抗体。

不仅如此,研究人员还选择了新冠病毒比较稳定(不容易发生变异)的基因片段来研制疫苗,因此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我国的新冠疫苗对变异病毒无效。据市疾控中心发布的消息,疫苗研发企业针对当前收集到的国内外变异株,开展疫苗免疫血清的交叉中和能力测试和评估,未发现我国附条件上市的新冠病毒疫苗对变异株的中和活性有明显下降,也未发现对变异株的保护率产生明显的影响,相关企业将持续开展跟踪研究。另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发布的信息,从全球对新冠病毒变异的监测情况看,尚无证据证明病毒变异会使现有的新冠病毒疫苗失效。

4.接种后为何还要测核酸戴口罩

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后产生了抗体,就意味着对病毒产生了免疫力,但是有免疫力不等于绝对不会被感染。接种疫苗后,会大大降低感染概率,如果被感染也会表现为没有症状或症状较轻,却仍可携带和传播病毒。

从目前我国的疫苗接种情况来看,群体免疫尚未形成。所以,测核酸、戴口罩是为了避免新冠病毒的传播,为自己进一步降低风险的同时,更是保护其他因身体原因等未接种疫苗、对新冠病毒仍没有免疫力的人。一旦我国通过疫苗接种形成了对新冠病毒良好的群体免疫,那么才有可能免测核酸、可以选择摘下口罩。

根据我在传染病战线上奋斗了四十余年的经验,希望大家积极接种新冠病毒疫苗,保护自己,保护家人,为实现新冠病毒“群体免疫”、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战而努力。我相信胜利的这一天一定会到来。

(作者:北京地坛医院退休主任医师、《药物不良反应杂志》副主编)

接种指导

慢病患者

慢性病人群为感染新冠病毒后的重症、死亡高风险人群。最新发布的《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技术指南(第一版)》建议:健康状况稳定,药物控制良好的慢性病人群不作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禁忌人群,建议接种。未控制的严重慢性病是新冠病毒疫苗的接种禁忌,不能接种。

新冠肺炎治愈人群

一般来说,感染过传染病或无症状感染,均会产生相应的免疫力,应该具有类似接种疫苗的保护作用。已有研究数据也表明,新冠病毒感染后6个月内罕见再次感染发病的情况。《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技术指南(第一版)》建议:既往新冠肺炎患者或无症状感染者,在充分告知基础上,可在痊愈后6个月接种1剂新冠病毒疫苗。

过敏体质

《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技术指南(第一版)》中明确,既往发生过疫苗严重过敏反应者(如急性过敏反应、血管神经性水肿、呼吸困难等)是新冠病毒疫苗的接种禁忌;因此要考虑过敏体质的严重程度,并按照临床医师的医嘱执行。

备孕期

《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技术指南(第一版)》明确,备孕不是新冠病毒疫苗的接种禁忌。对于有备孕计划的女性或男性,不必因接种新冠病毒疫苗而延迟怀孕计划。

哺乳期

《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技术指南(第一版)》提示,虽然目前尚无哺乳期女性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对哺乳婴幼儿有影响的临床研究数据,但基于对疫苗安全性的理解,建议对新冠病毒感染高风险的哺乳期女性(如医务人员等)接种疫苗。考虑到母乳喂养对婴幼儿营养和健康的重要性,参考国际上通行做法,新冠病毒感染高风险的哺乳期女性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后,建议继续母乳喂养。

怎样获得接种凭证

完成2剂次新冠疫苗接种后,北京健康宝将显示“疫苗接种完成”状态。“疫苗接种完成”状态下,点击页面下方“导出或打印凭证”按钮获取凭证下载链接。复制链接到浏览器完成电子版接种凭证下载。

来源:北京日报蔡晧东


【责任编辑:欧阳雪】

中国首部《生态环境监测条例》正式公布,数据造假将追究终身责任

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的“基本法”来了,这部条例标志着我国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全面步入法治化轨道。10月31日,国务院总理李强签署第820号国务院令,公布《生态环境监测条例》。该条例已于2025年10月17日经国务院第70次常务会议通过,将自2026年1月1日起施行。作为我国生态环境监测领域首部综合性行政法规,该条例系统构建了生态环境监测的基本制度框架,对公共监测、自行监

镜鉴正义:全国公安机关配发130万部执法记录仪,构筑阳光执法新防线

全国公安机关已为一线民警配备执法记录仪130万余部,全程现场记录,让民警习惯在镜头下执法,自觉依法履职。这一数据标志着我国警务装备智能化建设迈入新阶段,执法透明化进程实现里程碑式突破。技术革新驱动执法范式变革2025年警用执法记录仪市场规模预计达12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2.3%。公安部最新修订的《警用装备智能化发展纲要》明确要求,2025年底前实现执法记录仪全

漳浦法院开展集中强制执行行动 执结案件24件到位金额927万元

为深入践行司法为民宗旨,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福建漳州漳浦法院积极响应市中级法院部署,全面投入“八闽‘执’击,惠民安商”全市集中强制执行行动。本次行动由院长一线指挥,调集警车5部、干警24名,聚焦涉企、涉民生等重点案件,精准发力,成效显著。

财政部出新规压实会计责任,首推“责任清单”治理财务乱象

会计信息质量不仅关系微观投资决策,也关乎宏观调控效能。一份清晰的会计责任清单,将成为构建高效会计法治实施体系的重要基石。财政部11月10日正式发布《关于进一步压实会计工作责任 加强会计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贯彻实施的意见》,首次将分散在各种法规中的会计工作责任系统梳理为清晰的会计责任清单。这份七大部分构成的《意见》旨在解决当前部分行业、领域会计工作存在的责

(首期)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公益)大讲堂在京隆重举行

密切呼应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一系列重要部署,汇聚国内权威专家学者、司法实务工作者、优秀企业家和政策制定者,通过系统化、多元化的讲座和研讨活动,深入解析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政策法规、实践经验和创新路径,全力推进我国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

网络直播打赏乱象招重拳整治,中央网信办启动两个月专项行动

低俗引诱、虚假人设、诱导未成年人、刺激非理性打赏——这些网络直播中的突出问题将成为未来两个月专项整治的重点目标。10月28日中央网信办宣布,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为期2个月的“清朗·整治网络直播打赏乱象”专项行动。此举旨在加强网络直播打赏管理,聚焦娱乐性团播、私域直播等易滋生直播打赏乱象的重点领域,从严打击四方面突出问题。专项行动的工作目标是督促平台完善直播打赏运行规则,健全直

厦门湖里区市场监管局深化服务型执法 为营商环境注入法治温度

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厦门市湖里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制度创新为抓手,推动执法理念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打造有力度、有精度、更有温度的现代市场监管体系。

跨境数据流动获法治保障,个人信息出境认证新规落地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近日联合公布《个人信息出境认证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将于2026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一重要法规的出台标志着我国个人信息出境认证制度全面落地,为个人信息跨境流动提供了明确的法律指引。《办法》对个人信息出境认证的适用情形、申请方式、认证要求及证书有效期等作出了细化规定,旨在保护个人信息权益,规范个人信息出境认证活动,同时

里程碑!最高法公布行政诉讼法修正十周年七大标杆案例,直指征地拆迁、环保执法痛点

最高人民法院在行政诉讼法修正施行十周年之际发布七大典型案例,涵盖行政复议监督、环境公益诉讼、知识产权保护、民行交叉争议解决等核心领域,以“审理一案、规范一片”的司法智慧,推动法治政府建设与营商环境优化。十年间全国法院审结一审行政案件283.1万件,办结非诉执行案件208.5万件,行政争议实质化解能力显著提升。案例一:部委行政复议被撤,司法监督显威在“

司法部发布涉企执法典型案例,专项行动为企业挽回损失150亿元

司法部发布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为民办实事典型案例,涵盖生态环境、交通运输、市场监管、城市管理、行政审批等多个领域。这些案例集中体现了“监管与服务并重、执法与纾困结合”的核心要义,为各地各部门提供了实践经验。规范涉企行政执

以法治力量畅通民意 用智慧服务赋能营商 - 唐山率先以立法推动12345热线由利民向助企延伸

热线兴,则政务通、民心顺。“有事找政府,就打热线12345!”如今,在唐山,12345不仅是一串数字、一条热线,更是政府倾听群众和企业诉求、推动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渠道,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的重要抓手。日前,唐山市交上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为12345热线高质量发展按下了“加速键”。《唐山市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于2025年8月29日唐山

个人信息跨境流动迎来首项国家标准,明年3月1日正式实施

一项旨在打通个人信息安全跨境流动通道的国家标准正式亮相,为全球数字经济治理提供中国方案。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数据安全技术个人信息跨境处理活动安全认证要求》(GB/T 46068—2025)推荐性国家标准,该标准将于2026年3月1日正式实施。作为我国个人信息跨境安全管理领域的首项国家标准,这一文件规定了跨境处理个人信息时相关方应遵守的基本原则

全球法治盛会 | 第四届21世纪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暨人工智能时代全球法治大会即将召开

10月3日,适逢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建院75周年,第四届21世纪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暨人工智能时代全球法治大会将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隆重举行。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不断深化,全面依法治国取得历史性成就。作为新中国第一所高等法学教育机构,中国

厦门海渔执法:内陆执法“零距离” 守护水域“生态线”

厦门市海洋与渔业综合执法支队通过不断探索,采取强化宣传教育、完善执法机制、推动源头管控、加强部门“串联”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做法,进一步维护渔业生产秩序与生态平衡,为内陆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加强宣传教育 营造护渔氛围 支队采取多种方式,组织执法人员深入渔村、社区、学校等地广泛宣传。

福建省劳动争议调解工作能力竞赛在三明成功举办

 以赛促学强根基 调解赋能筑和谐2025年9月17日,由福建省总工会、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主办,三明市总工会、三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共同承办的福建省劳动争议调解工作能力竞赛在三明市委党校礼堂顺利闭幕。

《企业竞业限制合规指引》:划定边界,破解“滥用与侵权”困局

统筹保护企业商业秘密与劳动者就业择业权,促进人力资源有序流动与市场公平竞争。竞业限制滥用问题凸显,政策出台迫在眉睫近年来,竞业限制制度在保护企业商业秘密、维护市场秩序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实践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部分企业随意

保定市治理职业索赔案例入选全国优化营商环境十大创新实践

 9月8日下午,国家发展改革委在第三届营商环境论坛发布全国优化营商环境创新实践十大案例,河北省保定市“‘斩’职业索赔乱象 ‘创’清朗营商环境”成功入选。据了解,今年4月,保定市被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确定为“打击恶意索赔,部门协同治理机制”试点城市。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