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上犹县有一对爱好匾额收藏的夫妇,近10年来,一直倾力收藏匾额,着重收藏了清代状元、榜眼、探花、军机大臣、大学士以及江西籍名人名家匾额800余方,其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历史跨度之大,让人惊叹。听收藏界朋友说,他们在经济上遇到了困难,我想去参观并求购。”近日,应南昌收藏爱好者骆女士之邀,记者陪同前往上犹县寻找这对夫妻。
经过一番打听,记者一行在上犹县城一小区的车库里,见到了这对夫妻:骆耀堂、吴秋兰,以及他们倾其所有收来的宝贝——堆满4个车库的古匾。

机缘巧合爱上匾额
说到收藏匾额,冥冥之中好像是种缘分。
2006年之前,骆耀堂、吴秋兰夫妇曾致力于银元收藏。但收藏的目的,主要是提高经济收入。当时,一块银元300多元收进,半年后600元左右卖出,利润可观。未想,次年起,市场上出现大量假货,真货难求,收货之路越走越窄。
有一次,为了寻找货源,骆耀堂夫妇俩前往湖南株洲市的茶陵县。这趟,他们并没收到银元。因为,他们对一方历经风雨变迁的“木头”一见钟情,带去的钱都买它了。“这是一方旧匾额,红漆金字‘开国首选’。品相并不是非常好,但这四个金字,视线一到,便被吸引。‘开国首选’是指清朝开国以后第一批科举登第的人。再看,上款‘钦命提督江西全省学政 按察司副使张嶙然 为’,下款‘岁进士任宁都县教谕魏常吉立 顺治四年仲夏月上浣榖旦’。看到这块匾的第一感觉就是,不能让见证江西历史的匾额流落在外。”骆耀堂说,成交后,出售这块匾的人说,他知道附近还有江西学政翁方纲题的‘明经进士’,以及谭延闿、谭钟麟父子俩的匾,问他们感不感兴趣。未加思索,他们立刻前往,可是,匾的主人怎么也不肯卖,直到第三次上门,这才感动了对方,把匾转让给他们。
吴秋兰边整理着古匾边回忆:“我俩以前对匾额了解不多,要练就一双发现好匾额的慧眼,并将这些流落四处的匾额一块一块地‘抢救’回来很困难。唯一的办法就是不断学习。我们挤出时间查阅资料,恶补关于牌匾文化方面的知识,年代、品相、工艺、名头、书写内容等。读清史、清代人物传记、掌故……随着对匾额艺术性、实用性的逐步了解,我们对它的爱一发不可收拾。”
不断研究,不断寻访。夫妇俩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匾额越收越多,越收越成系列,也越收越痴迷。总之,爱上这些历经岁月变迁的“木头”,他们便再也无法放下。
收藏路上夫唱妇随
古匾大多流落在民间,且在比较偏远的山区,交通不便,因此收藏起来也较为艰难。
“每一块匾额收藏过程都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痴迷于匾藏,也是一件既耗体力又耗财力的事。”骆耀堂说,2010年春,听藏友说珠海那边有几方翰林匾和几副对联,木头较普通,但书法非常好,便忍不住想去看看。可想而知,一看便割舍不下又收了。没想到的是,返途时天降大雨,高速公路上发生了四车追尾,他们夫妻的车被挤夹中间,他的伤不重,但吴秋兰却严重骨裂,可以说是死里逃生。
“在亲戚的眼中,我们简直就是在高价买废旧木板。且每方从当初的几千元涨到几万元、十几万元,只见我们大把往外花钱,却不见这些东西给家里带来任何收益,亲朋好友非常不理解。但爱人吴秋兰一直陪伴着我,看见好的宝贝,再怎么省吃俭用也支持我买回来。”骆耀堂说,近10年,经历了太多艰辛和困难,包括用房屋抵押,向银行贷款百万元,吴秋兰也无怨无悔,和他相依相伴。
吴秋兰则微笑着说,爱上骆耀堂便爱上了他的一切,他的爱好便是自己的爱好。再说,赣南是客家先民最早的聚居地、集散地,上犹是赣南纯客家县之一,蕴藏着丰富的客家文化资源。“我们都很爱家乡,都有一种匾额情结,不想让这些古匾、这份高悬的记忆,沦落为床板、案几、缸盖,立志要尽力保存好它们。”
每每夜深人静,家人都休息了,他俩仍在灯下潜心研究。查阅史料,发掘匾额的历史背景、人物故事。此刻,匾藏路上的艰辛都全忘光,并乐在其中。
每方古匾都有故事
记者和收藏爱好者们跟随骆耀堂夫妇参观着堆满4个车库的古匾。
这些匾额古朴庄重,典雅精美。匾心行款多循汉字右下行之惯例,题跋多为阳刻,匾文多为阴刻。匾框四周分布纹饰,或浮雕,或透雕,其表现手法不一,但每一方都图案华美,寓意含蓄。通体油漆或黑或赤,字迹纹饰涂红描金。每一块匾额记述一个人物,一块匾诉说一段史事,都储存着传统文化的信息,折射着中华文明的光辉。匾额的书体,以正楷行书题写者为多,也有草书、隶书、篆书诸体,其中既有状元罗洪先、戴衢亨、汪鸣相、刘绎等的墨宝,也有榜眼谢阶树、探花刘凤诰等的杰作,还有翁方纲、曹秀先、颜检、翁心存及许多不知姓名的书法高手留下的精品。
骆女士提出欲购其中几块匾额,但遭到这夫妻俩拒绝。吴秋兰说,它们犹如自己的孩子,经济再困难都不舍得卖。
盼古匾有安身之所
吴秋兰介绍,匾额文化源远流长,始于秦汉,盛于明清,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民俗文化产物。但民国后期逐步走向衰落。战乱、“文革”、大拆大建……匾额的存世量大幅减少,品相好的更是稀有。他们最视为珍宝的,便是其中80余方三鼎甲系列匾联。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三者合称三鼎甲。“科举匾含金量很高,文化内涵丰富。古代的科举制度影响深远,若从历史中去追溯,它往往可以改变一个人乃至一个家族的命运。”
面对这些匾额,他们非常纠结。因年代久远,有的古匾已破损严重、漆字脱落,经不起路途颠簸去巡展,而他们目前也没有资金去进行专业修复和自建博物馆。他们很清楚,车库不是长久存放珍贵古匾的地方。这些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都是木制品,需要一套科学的保存与管理方法,需要防潮防干、防虫蛀、防漆脱落等。他们说,非常盼望这些曾经“高高在上”的匾额能有个安身之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