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

复盘2020,疫情影响下体育产业的苦辣酸甜——体育产业系列调研之一

过去的2020年,对于许多体育产业的从业者来说是难忘而苦涩的,突如其来的疫情对这一原本处于蓬勃发展轨道上的产业是一次重大打击。疫情重塑了体育产业的形态,也成为很多变革与发展的催化剂。

江苏省体育局对省内399家体育产业企业做过一次抽样调查,其中体育用品制造企业平均停业1个半月,全省122场计划赛事中有79场取消,赛事运营企业平均停业3个月以上。九成以上赛事服务类企业出现不同程度的收入下滑,体育场馆平均停业在3个月,85%的场馆收入下滑,健身和培训业停业时间更长,有的甚至达到了5个月,平均在3.5个月以上。整体看来,疫情对江苏体育产业的企业影响比较大。

南京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与人文学院副院长王凯认为,新冠肺炎疫情对于体育产业的影响是分类化、阶段化的。具体来说,前期对于整个产业是全面性的影响,然后在一两个月之后出现分化,体育传媒业因为前期国际赛事照常举行,因此受到的冲击并不算大,但到后来因为国际赛事的接连推迟或取消,造成了“赛事荒”;赛事、健身、休闲、各类俱乐部等业态,从一开始就受到影响,持续的时间也最长;体育用品制造业在一开始受到影响,但随着复工复产的有序推进,实现了迅速复苏,某些体育用品企业的业务还实现了爆发式增长。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郑芳也表示:“打击是有的,最大的打击是在服务业上面。从体育用品制造业来看,尤其是有跟国外有外贸服务的企业,基本上没什么影响,反而是越做越好,业务是向上反弹的。”

以游艇制造和销售作为主攻方向的浙江华鹰集团,在疫情期间的业务进度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由于复工复产的有序推进,影响相对有限,而且由于世界疫情形势的变化,订单量还出现了大幅度的增加。

华鹰集团副总裁金音说:“从销售额来看,2020年相对于2019年增长了近30%,今年预计比去年还要增长30%。”

江苏省体育产业指导中心主任孙金荣介绍,2020年江苏体育用品制造业的整体情况不错,由于疫情期间群众和国外对健身的需求增加,国外的订单有利好,国内的小型健身器材出现了逆势增长。“康力源2020年营业收入5.97亿元,同比增长60%,南通铁人2020年出口额3250万美元,出口比重在2019年是31%,2020年上升到44%,其他的企业都有不同程度增长,特别是家用跑步机、健身车、弹力绳、瑜伽垫等等,销售非常火爆,企业都在加班加点生产。”孙金荣说。

相比较而言,以赛事和培训为主要依托的大型场馆运营则面临了更大的挑战。江苏省五台山体育中心主任顾雷锋用“悲惨”这个词来形容疫情严峻阶段的经营情况,在那段时期,健身休闲、大型活动、体育培训陷入全面停滞,人员不能聚集,造成闭馆。一面是收入断崖式下跌,一面还要给数百名干部职工发工资,顾雷锋的肩膀扛上了巨大的压力。

在严峻的形势下,顾雷锋动员了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打了一场“自保战”。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五台山的经营也终于开始有了起色,从2020年的6月到12月,五台山体育中心每个月的营销数据都高于2019年同期数据,实现了“月月超”。总体上看,2020年全年五台山体育中心完成营收9090万元,相当于2019年80%多。

回顾这一年,顾雷锋感觉疫情是一场洗礼,严峻的挑战对于队伍也是一次锤炼,大家的经营能力和经营理念都得到了提升。“去年的经营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做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得益彰。”顾雷锋说。

坐落于浙江杭州宏优体育主打青少年体育培训业务。公司总裁周佳琦介绍,在疫情形势比较严峻的那段时期,因为业务停滞,公司3个月亏了300万,但疫情带来的并不都是坏消息,因为通过这段时期,大家对自身健康的重视程度又往上迈了一个台阶,因此在业务恢复正常以后,学员们上课的热情很快就恢复了起来。

周佳琦对于公司的发展相当有底气。“疫情对我们这个行业,对于健康,对于体育教育来说,其实反而是一个推动,像这种理念性的东西,需要的是时间的沉淀和积累,客户的意识才会慢慢增强。疫情来了以后,无论是新客户还是老客户,对于体育的意识都往前推进了,我们对此感觉还是比较明显的。”周佳琦说。

在疫情期间,多地有关部门都出台了对于体育产业的扶持政策,上海出台了《关于全力支持本市体育企业抗疫情稳发展的通知》,通过减免租金、金融扶持等12项措施促进本市体育企业复工复产。江苏围绕体育产业供需两端出台十五条政策措施,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体育产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是我们的工作重点。我们要建立一批联系点,一对一进行沟通,发扬店小二精神,无事不扰,有事必应,更加透明化、公开化地让体育产业企业知道政策。”孙金荣说。(执笔记者:林德韧,参与记者:王恒志、朱翃、夏亮、周畅)


【责任编辑:欧阳雪】

中国首部《生态环境监测条例》正式公布,数据造假将追究终身责任

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的“基本法”来了,这部条例标志着我国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全面步入法治化轨道。10月31日,国务院总理李强签署第820号国务院令,公布《生态环境监测条例》。该条例已于2025年10月17日经国务院第70次常务会议通过,将自2026年1月1日起施行。作为我国生态环境监测领域首部综合性行政法规,该条例系统构建了生态环境监测的基本制度框架,对公共监测、自行监

镜鉴正义:全国公安机关配发130万部执法记录仪,构筑阳光执法新防线

全国公安机关已为一线民警配备执法记录仪130万余部,全程现场记录,让民警习惯在镜头下执法,自觉依法履职。这一数据标志着我国警务装备智能化建设迈入新阶段,执法透明化进程实现里程碑式突破。技术革新驱动执法范式变革2025年警用执法记录仪市场规模预计达12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2.3%。公安部最新修订的《警用装备智能化发展纲要》明确要求,2025年底前实现执法记录仪全

漳浦法院开展集中强制执行行动 执结案件24件到位金额927万元

为深入践行司法为民宗旨,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福建漳州漳浦法院积极响应市中级法院部署,全面投入“八闽‘执’击,惠民安商”全市集中强制执行行动。本次行动由院长一线指挥,调集警车5部、干警24名,聚焦涉企、涉民生等重点案件,精准发力,成效显著。

财政部出新规压实会计责任,首推“责任清单”治理财务乱象

会计信息质量不仅关系微观投资决策,也关乎宏观调控效能。一份清晰的会计责任清单,将成为构建高效会计法治实施体系的重要基石。财政部11月10日正式发布《关于进一步压实会计工作责任 加强会计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贯彻实施的意见》,首次将分散在各种法规中的会计工作责任系统梳理为清晰的会计责任清单。这份七大部分构成的《意见》旨在解决当前部分行业、领域会计工作存在的责

(首期)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公益)大讲堂在京隆重举行

密切呼应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一系列重要部署,汇聚国内权威专家学者、司法实务工作者、优秀企业家和政策制定者,通过系统化、多元化的讲座和研讨活动,深入解析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政策法规、实践经验和创新路径,全力推进我国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

网络直播打赏乱象招重拳整治,中央网信办启动两个月专项行动

低俗引诱、虚假人设、诱导未成年人、刺激非理性打赏——这些网络直播中的突出问题将成为未来两个月专项整治的重点目标。10月28日中央网信办宣布,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为期2个月的“清朗·整治网络直播打赏乱象”专项行动。此举旨在加强网络直播打赏管理,聚焦娱乐性团播、私域直播等易滋生直播打赏乱象的重点领域,从严打击四方面突出问题。专项行动的工作目标是督促平台完善直播打赏运行规则,健全直

厦门湖里区市场监管局深化服务型执法 为营商环境注入法治温度

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厦门市湖里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制度创新为抓手,推动执法理念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打造有力度、有精度、更有温度的现代市场监管体系。

跨境数据流动获法治保障,个人信息出境认证新规落地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近日联合公布《个人信息出境认证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将于2026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一重要法规的出台标志着我国个人信息出境认证制度全面落地,为个人信息跨境流动提供了明确的法律指引。《办法》对个人信息出境认证的适用情形、申请方式、认证要求及证书有效期等作出了细化规定,旨在保护个人信息权益,规范个人信息出境认证活动,同时

里程碑!最高法公布行政诉讼法修正十周年七大标杆案例,直指征地拆迁、环保执法痛点

最高人民法院在行政诉讼法修正施行十周年之际发布七大典型案例,涵盖行政复议监督、环境公益诉讼、知识产权保护、民行交叉争议解决等核心领域,以“审理一案、规范一片”的司法智慧,推动法治政府建设与营商环境优化。十年间全国法院审结一审行政案件283.1万件,办结非诉执行案件208.5万件,行政争议实质化解能力显著提升。案例一:部委行政复议被撤,司法监督显威在“

司法部发布涉企执法典型案例,专项行动为企业挽回损失150亿元

司法部发布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为民办实事典型案例,涵盖生态环境、交通运输、市场监管、城市管理、行政审批等多个领域。这些案例集中体现了“监管与服务并重、执法与纾困结合”的核心要义,为各地各部门提供了实践经验。规范涉企行政执

以法治力量畅通民意 用智慧服务赋能营商 - 唐山率先以立法推动12345热线由利民向助企延伸

热线兴,则政务通、民心顺。“有事找政府,就打热线12345!”如今,在唐山,12345不仅是一串数字、一条热线,更是政府倾听群众和企业诉求、推动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渠道,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的重要抓手。日前,唐山市交上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为12345热线高质量发展按下了“加速键”。《唐山市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于2025年8月29日唐山

个人信息跨境流动迎来首项国家标准,明年3月1日正式实施

一项旨在打通个人信息安全跨境流动通道的国家标准正式亮相,为全球数字经济治理提供中国方案。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数据安全技术个人信息跨境处理活动安全认证要求》(GB/T 46068—2025)推荐性国家标准,该标准将于2026年3月1日正式实施。作为我国个人信息跨境安全管理领域的首项国家标准,这一文件规定了跨境处理个人信息时相关方应遵守的基本原则

全球法治盛会 | 第四届21世纪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暨人工智能时代全球法治大会即将召开

10月3日,适逢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建院75周年,第四届21世纪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暨人工智能时代全球法治大会将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隆重举行。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不断深化,全面依法治国取得历史性成就。作为新中国第一所高等法学教育机构,中国

厦门海渔执法:内陆执法“零距离” 守护水域“生态线”

厦门市海洋与渔业综合执法支队通过不断探索,采取强化宣传教育、完善执法机制、推动源头管控、加强部门“串联”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做法,进一步维护渔业生产秩序与生态平衡,为内陆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加强宣传教育 营造护渔氛围 支队采取多种方式,组织执法人员深入渔村、社区、学校等地广泛宣传。

福建省劳动争议调解工作能力竞赛在三明成功举办

 以赛促学强根基 调解赋能筑和谐2025年9月17日,由福建省总工会、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主办,三明市总工会、三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共同承办的福建省劳动争议调解工作能力竞赛在三明市委党校礼堂顺利闭幕。

《企业竞业限制合规指引》:划定边界,破解“滥用与侵权”困局

统筹保护企业商业秘密与劳动者就业择业权,促进人力资源有序流动与市场公平竞争。竞业限制滥用问题凸显,政策出台迫在眉睫近年来,竞业限制制度在保护企业商业秘密、维护市场秩序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实践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部分企业随意

保定市治理职业索赔案例入选全国优化营商环境十大创新实践

 9月8日下午,国家发展改革委在第三届营商环境论坛发布全国优化营商环境创新实践十大案例,河北省保定市“‘斩’职业索赔乱象 ‘创’清朗营商环境”成功入选。据了解,今年4月,保定市被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确定为“打击恶意索赔,部门协同治理机制”试点城市。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