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7月13日黑龙江绥芬河讯(李学坤 通讯员陈占武)近日,绥芬河市林草局野生动物救助站将救助的6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红隼放回大自然,它们回到森林后没有马上飞走,而是站在树上回头恋恋不舍地望着曾经喂养它们两个多月“救命恩人”。


据介绍,两个月前,绥芬河市林草局野生动物救助站接到市民报告说,发现小鸟羽毛布满了褐白相间的斑纹,尾翼较长,脚和趾呈黄色的不明小鸟没有大鸟管。之后,工作人员便驱车前往查看,经鉴定,这6只小鸟为红隼,系国家二级保护动物。6只幼鸟失去了大鸟的庇护,无法生存,工作人员将幼鸟带回野生动物救助站内进行精心照顾喂养。经过两个多月的一边喂养一边训练飞行后,现在已经具备放生的条件了。

据了解,红隼(学名:Falcotinnunculus)是隼科的小型猛禽之一。全长35厘米左右,雄鸟上体红砖色,背及翅上具黑色三角形斑;头顶、后颈、颈侧蓝灰色。飞羽近黑色,羽端灰白;尾羽蓝灰色,具宽阔的黑色次端斑,羽端灰白色。下体乳黄色带淡棕色,具黑褐色羽于纹及喙较短,先端两侧有齿突,基部不被蜡膜或须状羽;鼻孔圆形,自鼻孔向内可见一柱状骨棍;翅长而狭尖,扇翅节奏较快;尾较细长。飞行快速,善于在空中振翅悬停观察并伺机捕捉猎物。常见栖息于山地和旷野中,多单个或成对活动,飞行较高。栖息于农田、疏林、灌木丛等旷野地带。主要以鼠类及小鸟为食。在乔木或岩壁洞中筑巢,常喜抢占乌鸦、喜鹊巢,或利用它们及鹰的旧巢。每窝产卵4~6枚,白色,具赤褐色粗斑或细点,孵卵期28天,幼雏留巢约30天。产于全国各省区,南方越冬,偶见于台湾。
【责任编辑:欧阳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