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

乱象层出不穷 整治“饭圈”该如何划好法律的“圈”

“饭圈”乱象层出不穷 畸形文化挑战公序良俗

整治“饭圈”,如何划好法律的“圈”

一段时间以来,种种“饭圈”追星乱象层出不穷,如“倒奶刷票”追星、粉丝为追星非法安装定位装置等。而最近“吴亦凡被刑拘事件”暴露出的“饭圈”乱象,更反映出根治畸形“饭圈”文化、营造健康网络环境迫在眉睫。

“饭圈”,究竟是个什么圈?造成“饭圈”乱象背后的根源是什么?整治“饭圈”,该如何划好法律的“圈”?日前,针对这些问题,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了法治领域专家进行分析与破解。

“饭圈”,究竟是个什么圈

“一开始仅单纯喜欢艺人作品,后来逐渐加了很多群,如粉丝后援的微信群、QQ群、微博群等。”90后女孩圆圆(化名)说,她从上初中时就开始“混”饭圈,如今已是“饭圈”资深成员。

圆圆参加过不少粉丝后援会组织的活动,“到现在数不清花了多少钱,家里有好几箱艺人周边产品,某明星代言茶饮料时,我就买了好几箱送朋友。”谈到对“饭圈”一词的理解,她认为,“饭圈”就是喜欢同一位艺人而聚在一起形成的兴趣圈。她接触过最小的“饭圈”成员是一名11岁的小学生。

“关注艺人的微博动态和参加的各种综艺活动,在‘饭圈’群里就看看其他成员讨论,我比较喜欢‘潜水’。”00后男孩小布(化名)入“饭圈”一年,认识的“饭圈”成员普遍都在20岁左右。在他看来,入“饭圈”最初只是一种粉丝行为,后来因一些非常规表现,以致“饭圈”这个词有了不同含义。

这两名青年口中的“饭圈”,究竟是个什么圈?“粉丝”和“饭圈”又有什么区别?近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刊发的《猛药去疴净化网络》中提到,“粉丝”特指对一个人或一个群体产生非比寻常的认同甚至钦慕之情的人;“饭圈”指代因喜欢同一明星或事物而自发形成的粉丝群体。该文指出,“饭圈”正在成为互联网空间异常活跃的群体,截至2020年3月,微博娱乐明星粉丝量累计总人次达192亿。而近年来“粉丝”“饭圈”与“非理性”频频关联,一次次引发社会议题。

“‘饭圈’问题现在已成了考验人们公序良俗的忍耐底线,如果不制止,某种程度上,就会失去节制地往前走。”北京市海淀区政协常委、帅和律师事务所主任沈腾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指出。

“饭圈”失范,法律不容缺位

近期,随着明星吴亦凡因涉嫌强奸罪被警方刑拘,一些荒谬的“饭圈”声音不断泛起:“凑钱集资,能救哥哥吗”“可以一起去劫狱吗”……这些挑战法律底线和公序良俗的言论,折射出一些“饭圈”逐渐沦为“怪圈”的乱象。

对此,西南政法大学教授赵树坤认为,这反映出“饭圈”群体法律意识之薄弱令人忧心,“一些粉丝的‘出圈’言论,反映了现代社会所倡导的法律与自治在这个群体中的缺失。”

粉丝的言论和行为是否触犯法律,赵树坤认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根据刑法的具体规定,判断其是否构成违法或犯罪”。

此前,选秀节目《青春有你》曝出的“倒奶事件”将“饭圈”推上舆论风口。该节目的粉丝为扫瓶盖内二维码给偶像投票,大量购买乳饮料并倾倒,只要瓶盖不要奶。

沈腾指出,该事件属于典型的违反行业规范和法律规制的行为,涉事主体理应受到行业处分和法律处罚,选秀节目背后是以浪费和挥霍为代价的吸睛牟利,是对劳动的不尊重、对法律的触犯。

“饭圈”乱象还会涉及什么样的法律问题?

“‘饭圈’乱象不仅有违社会公序良俗、挑战公民朴素认知、触碰社会道德底线,其背后还可能涉及侵犯公民个人信息、人格尊严、消费者合法权益以及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等一系列法律问题,应根据不同情形依法运用民事、行政、刑事法律予以调整。”江西财经大学监察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卢希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

据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徐昕教授介绍,譬如“买卖艺人信息”是侵权行为。被侵权艺人可以要求行为人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等侵权责任。按照刑法相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被处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整治“饭圈”,要用法律划个“圈”

累计清理负面有害信息15万余条,处置违规账号4000余个,关闭问题群组1300余个,解散不良话题814个……日前,中央网信办、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等相关主管部门整治不良粉丝文化工作的阶段性成效,引发广泛关注。

整治“饭圈”,要用法律划个“圈”。

作为“饭圈”一员,圆圆认为,最关键的是净化网络环境,“从网络素质方面先约束起来”。小布则赞同提升“饭圈”整体素质:“不出圈,保持理智,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饭圈’有低龄化特征,多半是青少年,社会经验少,处于被引导的角色。从粉丝方面入手进行整治是比较浅层次的,整治应当从产业链的源头开始。”徐昕教授说。沈腾建议,对“饭圈”挑战法律和公序良俗的非理性行为,以致触犯法律,可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等给予相应处罚。

在卢希起看来,“饭圈乱象”涉及职业黑粉等利益链条,网络内容生态治理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全社会常抓不懈、久久为功。他建议,一是要根据信息社会的时代背景和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提供更多优秀精神文化产品,用精神食粮压缩“饭圈”的空间;二是网络平台应增强自我净化、自我管理的能力,建立健全不良信息审查、过滤、投诉、即时处置的常态化内部治理模式,通过多种形式引导粉丝热情又不失理性地表达与行动。(见习记者 先藕洁)


【责任编辑:欧阳雪】

中国首部《生态环境监测条例》正式公布,数据造假将追究终身责任

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的“基本法”来了,这部条例标志着我国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全面步入法治化轨道。10月31日,国务院总理李强签署第820号国务院令,公布《生态环境监测条例》。该条例已于2025年10月17日经国务院第70次常务会议通过,将自2026年1月1日起施行。作为我国生态环境监测领域首部综合性行政法规,该条例系统构建了生态环境监测的基本制度框架,对公共监测、自行监

镜鉴正义:全国公安机关配发130万部执法记录仪,构筑阳光执法新防线

全国公安机关已为一线民警配备执法记录仪130万余部,全程现场记录,让民警习惯在镜头下执法,自觉依法履职。这一数据标志着我国警务装备智能化建设迈入新阶段,执法透明化进程实现里程碑式突破。技术革新驱动执法范式变革2025年警用执法记录仪市场规模预计达12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2.3%。公安部最新修订的《警用装备智能化发展纲要》明确要求,2025年底前实现执法记录仪全

漳浦法院开展集中强制执行行动 执结案件24件到位金额927万元

为深入践行司法为民宗旨,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福建漳州漳浦法院积极响应市中级法院部署,全面投入“八闽‘执’击,惠民安商”全市集中强制执行行动。本次行动由院长一线指挥,调集警车5部、干警24名,聚焦涉企、涉民生等重点案件,精准发力,成效显著。

财政部出新规压实会计责任,首推“责任清单”治理财务乱象

会计信息质量不仅关系微观投资决策,也关乎宏观调控效能。一份清晰的会计责任清单,将成为构建高效会计法治实施体系的重要基石。财政部11月10日正式发布《关于进一步压实会计工作责任 加强会计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贯彻实施的意见》,首次将分散在各种法规中的会计工作责任系统梳理为清晰的会计责任清单。这份七大部分构成的《意见》旨在解决当前部分行业、领域会计工作存在的责

(首期)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公益)大讲堂在京隆重举行

密切呼应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一系列重要部署,汇聚国内权威专家学者、司法实务工作者、优秀企业家和政策制定者,通过系统化、多元化的讲座和研讨活动,深入解析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政策法规、实践经验和创新路径,全力推进我国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

网络直播打赏乱象招重拳整治,中央网信办启动两个月专项行动

低俗引诱、虚假人设、诱导未成年人、刺激非理性打赏——这些网络直播中的突出问题将成为未来两个月专项整治的重点目标。10月28日中央网信办宣布,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为期2个月的“清朗·整治网络直播打赏乱象”专项行动。此举旨在加强网络直播打赏管理,聚焦娱乐性团播、私域直播等易滋生直播打赏乱象的重点领域,从严打击四方面突出问题。专项行动的工作目标是督促平台完善直播打赏运行规则,健全直

厦门湖里区市场监管局深化服务型执法 为营商环境注入法治温度

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厦门市湖里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制度创新为抓手,推动执法理念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打造有力度、有精度、更有温度的现代市场监管体系。

跨境数据流动获法治保障,个人信息出境认证新规落地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近日联合公布《个人信息出境认证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将于2026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一重要法规的出台标志着我国个人信息出境认证制度全面落地,为个人信息跨境流动提供了明确的法律指引。《办法》对个人信息出境认证的适用情形、申请方式、认证要求及证书有效期等作出了细化规定,旨在保护个人信息权益,规范个人信息出境认证活动,同时

里程碑!最高法公布行政诉讼法修正十周年七大标杆案例,直指征地拆迁、环保执法痛点

最高人民法院在行政诉讼法修正施行十周年之际发布七大典型案例,涵盖行政复议监督、环境公益诉讼、知识产权保护、民行交叉争议解决等核心领域,以“审理一案、规范一片”的司法智慧,推动法治政府建设与营商环境优化。十年间全国法院审结一审行政案件283.1万件,办结非诉执行案件208.5万件,行政争议实质化解能力显著提升。案例一:部委行政复议被撤,司法监督显威在“

司法部发布涉企执法典型案例,专项行动为企业挽回损失150亿元

司法部发布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为民办实事典型案例,涵盖生态环境、交通运输、市场监管、城市管理、行政审批等多个领域。这些案例集中体现了“监管与服务并重、执法与纾困结合”的核心要义,为各地各部门提供了实践经验。规范涉企行政执

以法治力量畅通民意 用智慧服务赋能营商 - 唐山率先以立法推动12345热线由利民向助企延伸

热线兴,则政务通、民心顺。“有事找政府,就打热线12345!”如今,在唐山,12345不仅是一串数字、一条热线,更是政府倾听群众和企业诉求、推动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渠道,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的重要抓手。日前,唐山市交上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为12345热线高质量发展按下了“加速键”。《唐山市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于2025年8月29日唐山

个人信息跨境流动迎来首项国家标准,明年3月1日正式实施

一项旨在打通个人信息安全跨境流动通道的国家标准正式亮相,为全球数字经济治理提供中国方案。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数据安全技术个人信息跨境处理活动安全认证要求》(GB/T 46068—2025)推荐性国家标准,该标准将于2026年3月1日正式实施。作为我国个人信息跨境安全管理领域的首项国家标准,这一文件规定了跨境处理个人信息时相关方应遵守的基本原则

全球法治盛会 | 第四届21世纪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暨人工智能时代全球法治大会即将召开

10月3日,适逢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建院75周年,第四届21世纪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暨人工智能时代全球法治大会将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隆重举行。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不断深化,全面依法治国取得历史性成就。作为新中国第一所高等法学教育机构,中国

厦门海渔执法:内陆执法“零距离” 守护水域“生态线”

厦门市海洋与渔业综合执法支队通过不断探索,采取强化宣传教育、完善执法机制、推动源头管控、加强部门“串联”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做法,进一步维护渔业生产秩序与生态平衡,为内陆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加强宣传教育 营造护渔氛围 支队采取多种方式,组织执法人员深入渔村、社区、学校等地广泛宣传。

福建省劳动争议调解工作能力竞赛在三明成功举办

 以赛促学强根基 调解赋能筑和谐2025年9月17日,由福建省总工会、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主办,三明市总工会、三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共同承办的福建省劳动争议调解工作能力竞赛在三明市委党校礼堂顺利闭幕。

《企业竞业限制合规指引》:划定边界,破解“滥用与侵权”困局

统筹保护企业商业秘密与劳动者就业择业权,促进人力资源有序流动与市场公平竞争。竞业限制滥用问题凸显,政策出台迫在眉睫近年来,竞业限制制度在保护企业商业秘密、维护市场秩序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实践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部分企业随意

保定市治理职业索赔案例入选全国优化营商环境十大创新实践

 9月8日下午,国家发展改革委在第三届营商环境论坛发布全国优化营商环境创新实践十大案例,河北省保定市“‘斩’职业索赔乱象 ‘创’清朗营商环境”成功入选。据了解,今年4月,保定市被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确定为“打击恶意索赔,部门协同治理机制”试点城市。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