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

秦皇岛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打造诚实守信的经济社会运行环境和良好营商环境

让信用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

在国家公共信用信息中心公布的最新一期《城市信用监测月报》(2022年10月份)中,秦皇岛市在全国261个地级市中排名第二,在全省排名第一

00.jpg

通过信用贷款,秦皇岛宏岳塑胶集团成功盘活自身流动资产,保证了海外订单顺利完成。河北日报记者孙也达摄

河北日报讯(记者孙也达 通讯员丁桂艳)从秦皇岛市行政审批局了解到,在国家公共信用信息中心公布的最新一期《城市信用监测月报》(2022年10月份)中,秦皇岛市在全国261个地级市中排名第二,在全省排名第一,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已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金钥匙”。

2022年,秦皇岛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意见》,以建设“诚信秦皇岛”为目标,坚持从信用信息服务、信用监管、守信激励、保护合法权益等方面入手,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发挥社会信用体系在支撑“放管服”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营造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打造诚实守信的经济社会运行环境,构建信用体系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的良好营商环境。

建设融资授信“信息桥”。秦皇岛市积极建设集约高效、自主可控、安全可信、开放兼容的秦皇岛市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实现与省级平台节点对接的同时,依托市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接入全市142个市直部门、各县区以及34家金融机构,为全市730个单位开通了780个账户,实现全市政府部门100%参与信用信息共享,为企业、金融机构信息互通搭建了良好的信息桥梁,有效缓解本地区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提升企业诚信经营意识,助力产业发展,优化营商环境。2022年,秦皇岛市共发布融资需求778笔、834.19亿元,金融产品156个,授信金额186.21亿元。

筑牢市场经济“基础库”。2022年以来,该市制定了《秦皇岛市公共信用信息资源目录(2022年版)》,依法依规归集公共信用信息,进一步扩面增容,并率先在全省归集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示范社、示范厂”信息。目前,已归集到税务、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知识产权、行政强制、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25类营商环境信息和其他公共信用信息等1.79亿条,增加了1067.99万条信息,信息类由原来的17类扩大到30类,为市场经济发展提供全面准确的信用数据基础支撑。

开启信用监管新模式。秦皇岛市推行事前信用承诺,积极推进主动公示型、审批替代型、容缺受理型、行业自律型、信用修复型信用承诺和市场主体准营等方面的告知承诺制。目前,征集信用承诺180万余份。开展事中分级分类监管,编制企业名录9.15万家,制定监管事项清单1954项,制定分级分类监管措施143个,将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结果与“双随机、一公开”融合,提高抽查智能性、靶向性。目前,已有19个部门分别在依法纳税、生态环境和安全生产等22个领域开展了信用分级分类监管。采取事后联合奖惩,依托市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在行政审批、评优评先、资格认定等领域实施联合奖惩。2022年,共核查次数1.38万次,落实奖惩措施174例。

01.jpg

在秦皇岛市行政审批大厅,工作人员耐心给办事市民解答各类疑问。河北日报记者孙也达摄

为帮助企业开展信用修复,重塑良好信用形象,秦皇岛市行政审批局将信用修复操作流程、材料清单在信用中国(秦皇岛)网站公示,实施网上办、马上办;压减审核时限,从国家规定的3个工作日缩短至1个工作日办结;开辟绿色通道,为受疫情影响的企业信用修复开通绿色通道,提供周末节假日“不打烊”服务。去年以来,秦皇岛市行政审批局共为200余家企业完成信用修复,助力企业良性经营。

打造诚信政府零失信。秦皇岛市转变政府职能,增强服务意识,以提供优质诚信服务为核心,努力建设诚信型、服务型政府,培育良好营商环境。全市所有机关单位开展自查,行政审批部门会同法院建立协调督办机制,推动相关单位执行法院判决结果,保障市场主体合法权益,治理2起政府机关失信行为。加强干部培训教育,树立诚信观念,增强干部自身诚信意识,带头讲诚信、守诚信,做诚实守信的表率,并建立公务人员信用记录。2022年,查询信用记录25批次131人,全市党群机关、政府部门零失信。

创新守信激励“动力源”。该市投放1亿元的信用风险补偿资金,引导企业开展信用贷款,为守信企业保驾护航。同时,该市推广特色信用贷款,依托秦皇岛融资信用综合服务平台,聚焦中小企业、农户需求和特色农产品,开发“板栗贷”“甘薯贷”“裘易贷”等特色金融信贷产品。目前,金融机构向小微企业提供无抵押、无担保、便捷高效的信用贷款14.14亿元,授信人数10.51万人次。

2022年,秦皇岛市行政审批局广泛运用信用手段,创新推出“承诺即开工”。建设单位通过招拍挂等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签订土地出让合同的同时,通过递交信用承诺书,相关部门即可为其先行办理“开槽工程施工许可证”,最大限度减少了报建阶段对开工时间的影响,切实加快了项目建设进度,为企业节约时间成本。为进一步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秦皇岛市行政审批部门创新推出“信用+社区”,将信用查询、打印等功能布设在主城区117个社区“一站式共享服务大厅”,实现就近办、网上办、自助办,持续优化政务服务信用环境。目前,省市两级人社、医保、住建、民政等170余项政务服务项目被纳入该市自助办理服务内容,覆盖用户近30万人。

“现代市场经济是建立在法制基础上的信用经济,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市场经济就不能健康发展。”秦皇岛市行政审批局局长卢爱兵说,该市今年将持续以政府诚信建设为主要推动力,以企业信用建设为重点,以个人信用建设为主体,充分发挥群众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作用,通过加大宣传,推动信用教育,加快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一系列措施,鼓励守信行为,严惩失信行为,树立信用观念,逐步形成政府、企业和个人3个层面间的信用关系,最终促进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全面形成,助推全市国际一流旅游城市建设。


【责任编辑:李文闻】

中国首部《生态环境监测条例》正式公布,数据造假将追究终身责任

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的“基本法”来了,这部条例标志着我国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全面步入法治化轨道。10月31日,国务院总理李强签署第820号国务院令,公布《生态环境监测条例》。该条例已于2025年10月17日经国务院第70次常务会议通过,将自2026年1月1日起施行。作为我国生态环境监测领域首部综合性行政法规,该条例系统构建了生态环境监测的基本制度框架,对公共监测、自行监

镜鉴正义:全国公安机关配发130万部执法记录仪,构筑阳光执法新防线

全国公安机关已为一线民警配备执法记录仪130万余部,全程现场记录,让民警习惯在镜头下执法,自觉依法履职。这一数据标志着我国警务装备智能化建设迈入新阶段,执法透明化进程实现里程碑式突破。技术革新驱动执法范式变革2025年警用执法记录仪市场规模预计达12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2.3%。公安部最新修订的《警用装备智能化发展纲要》明确要求,2025年底前实现执法记录仪全

漳浦法院开展集中强制执行行动 执结案件24件到位金额927万元

为深入践行司法为民宗旨,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福建漳州漳浦法院积极响应市中级法院部署,全面投入“八闽‘执’击,惠民安商”全市集中强制执行行动。本次行动由院长一线指挥,调集警车5部、干警24名,聚焦涉企、涉民生等重点案件,精准发力,成效显著。

财政部出新规压实会计责任,首推“责任清单”治理财务乱象

会计信息质量不仅关系微观投资决策,也关乎宏观调控效能。一份清晰的会计责任清单,将成为构建高效会计法治实施体系的重要基石。财政部11月10日正式发布《关于进一步压实会计工作责任 加强会计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贯彻实施的意见》,首次将分散在各种法规中的会计工作责任系统梳理为清晰的会计责任清单。这份七大部分构成的《意见》旨在解决当前部分行业、领域会计工作存在的责

(首期)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公益)大讲堂在京隆重举行

密切呼应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一系列重要部署,汇聚国内权威专家学者、司法实务工作者、优秀企业家和政策制定者,通过系统化、多元化的讲座和研讨活动,深入解析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政策法规、实践经验和创新路径,全力推进我国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

网络直播打赏乱象招重拳整治,中央网信办启动两个月专项行动

低俗引诱、虚假人设、诱导未成年人、刺激非理性打赏——这些网络直播中的突出问题将成为未来两个月专项整治的重点目标。10月28日中央网信办宣布,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为期2个月的“清朗·整治网络直播打赏乱象”专项行动。此举旨在加强网络直播打赏管理,聚焦娱乐性团播、私域直播等易滋生直播打赏乱象的重点领域,从严打击四方面突出问题。专项行动的工作目标是督促平台完善直播打赏运行规则,健全直

厦门湖里区市场监管局深化服务型执法 为营商环境注入法治温度

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厦门市湖里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制度创新为抓手,推动执法理念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打造有力度、有精度、更有温度的现代市场监管体系。

跨境数据流动获法治保障,个人信息出境认证新规落地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近日联合公布《个人信息出境认证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将于2026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一重要法规的出台标志着我国个人信息出境认证制度全面落地,为个人信息跨境流动提供了明确的法律指引。《办法》对个人信息出境认证的适用情形、申请方式、认证要求及证书有效期等作出了细化规定,旨在保护个人信息权益,规范个人信息出境认证活动,同时

里程碑!最高法公布行政诉讼法修正十周年七大标杆案例,直指征地拆迁、环保执法痛点

最高人民法院在行政诉讼法修正施行十周年之际发布七大典型案例,涵盖行政复议监督、环境公益诉讼、知识产权保护、民行交叉争议解决等核心领域,以“审理一案、规范一片”的司法智慧,推动法治政府建设与营商环境优化。十年间全国法院审结一审行政案件283.1万件,办结非诉执行案件208.5万件,行政争议实质化解能力显著提升。案例一:部委行政复议被撤,司法监督显威在“

司法部发布涉企执法典型案例,专项行动为企业挽回损失150亿元

司法部发布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为民办实事典型案例,涵盖生态环境、交通运输、市场监管、城市管理、行政审批等多个领域。这些案例集中体现了“监管与服务并重、执法与纾困结合”的核心要义,为各地各部门提供了实践经验。规范涉企行政执

以法治力量畅通民意 用智慧服务赋能营商 - 唐山率先以立法推动12345热线由利民向助企延伸

热线兴,则政务通、民心顺。“有事找政府,就打热线12345!”如今,在唐山,12345不仅是一串数字、一条热线,更是政府倾听群众和企业诉求、推动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渠道,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的重要抓手。日前,唐山市交上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为12345热线高质量发展按下了“加速键”。《唐山市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于2025年8月29日唐山

个人信息跨境流动迎来首项国家标准,明年3月1日正式实施

一项旨在打通个人信息安全跨境流动通道的国家标准正式亮相,为全球数字经济治理提供中国方案。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数据安全技术个人信息跨境处理活动安全认证要求》(GB/T 46068—2025)推荐性国家标准,该标准将于2026年3月1日正式实施。作为我国个人信息跨境安全管理领域的首项国家标准,这一文件规定了跨境处理个人信息时相关方应遵守的基本原则

全球法治盛会 | 第四届21世纪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暨人工智能时代全球法治大会即将召开

10月3日,适逢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建院75周年,第四届21世纪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暨人工智能时代全球法治大会将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隆重举行。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不断深化,全面依法治国取得历史性成就。作为新中国第一所高等法学教育机构,中国

厦门海渔执法:内陆执法“零距离” 守护水域“生态线”

厦门市海洋与渔业综合执法支队通过不断探索,采取强化宣传教育、完善执法机制、推动源头管控、加强部门“串联”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做法,进一步维护渔业生产秩序与生态平衡,为内陆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加强宣传教育 营造护渔氛围 支队采取多种方式,组织执法人员深入渔村、社区、学校等地广泛宣传。

福建省劳动争议调解工作能力竞赛在三明成功举办

 以赛促学强根基 调解赋能筑和谐2025年9月17日,由福建省总工会、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主办,三明市总工会、三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共同承办的福建省劳动争议调解工作能力竞赛在三明市委党校礼堂顺利闭幕。

《企业竞业限制合规指引》:划定边界,破解“滥用与侵权”困局

统筹保护企业商业秘密与劳动者就业择业权,促进人力资源有序流动与市场公平竞争。竞业限制滥用问题凸显,政策出台迫在眉睫近年来,竞业限制制度在保护企业商业秘密、维护市场秩序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实践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部分企业随意

保定市治理职业索赔案例入选全国优化营商环境十大创新实践

 9月8日下午,国家发展改革委在第三届营商环境论坛发布全国优化营商环境创新实践十大案例,河北省保定市“‘斩’职业索赔乱象 ‘创’清朗营商环境”成功入选。据了解,今年4月,保定市被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确定为“打击恶意索赔,部门协同治理机制”试点城市。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