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12月19日北京讯(李新民 王硕新 杨德义)国务院总理李强近日在听取国务院“加快落实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进一步提升行政执法规范化水平”主题讲座和交流发言后强调,明年将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促进稳预期强信心。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国务院将强化执法监督,重点审查核实罚没收入异常增长、大量异地执法以及大额顶格处罚等情况,对有问题的执法行为将及时纠正。
罚没收入异常增长引关注
罚没收入作为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的非税收入,虽然占比不高,但近年来其异常增长却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财政部数据显示,今年前11个月,非税收入约3.7万亿元,同比增长17%,其中10月和11月的增速更是高达40%左右。虽然非税收入的增长部分源于地方处置闲置资产等,但罚没收入的较快增长仍不容忽视。
罚没收入快速增长的原因
罚没收入快速增长的原因复杂多样。一方面,一些地区存在大案要案结案,法院判决并缴库的罚没收入增加;另一方面,公安等执法部门的罚没收入也有所增加。然而更为深层次的原因在于,部分地方执法部门存在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等行为,以罚增收、以罚代管,甚至出现逐利罚款的现象。
近期浙江省人民检察院披露的“警察私自跨省带走企业家并索取财物”案例,就是罚款乱象的一个典型体现。这种行为不仅侵犯了企业和个人的合法权益,也严重损害了政府形象和公信力。
罚没收入异常增长的危害
罚没收入的异常增长不仅加剧了企业和个人的经济负担,也破坏了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环境。一些执法部门为了完成罚没指标,不惜采取过度执法、随意罚款等手段,导致企业和个人在经营和生活中面临诸多不便和困扰。
更为严重的是,罚没收入的异常增长往往与执法部门的利益驱动有关。在一些地区,罚没收入成为执法部门的重要经费来源,甚至与执法人员的个人利益挂钩。这种利益驱动导致执法部门在执法过程中过于强调罚款和收费,而忽视了对违法行为的真正纠正和教育。这种做法不仅无法有效解决违法行为,反而可能引发更多的社会问题和不满情绪。
大量异地执法现象引发热议
除了罚没收入异常增长外,大量异地执法现象也引发了社会的广泛热议。异地执法是指因案情需要,执法人员前往外地办理案件的行为。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一些执法部门却将异地执法变成了逐利执法的手段,严重侵害了企业和个人的合法权益。
异地执法的乱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滥用职权:一些执法部门在异地执法过程中,滥用职权、徇私舞弊,对企业和个人进行随意罚款和收费。
执法不公:由于异地执法涉及不同地区之间的执法协作和沟通,一些执法部门在执法过程中存在执法不公、标准不一等问题。
影响恶劣:异地执法不仅给企业和个人带来了经济损失和时间成本,也严重损害了政府形象和公信力。特别是在一些涉及民营企业和企业家的案件中,异地执法往往被视为对民营经济的打压和限制。
异地执法的危害不容忽视。首先,它加剧了企业和个人的经济负担和时间成本,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经营和个人的生活秩序。其次,它破坏了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环境,导致一些企业和个人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最后,它严重损害了政府形象和公信力,降低了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和满意度。
整治执法乱象
针对罚没收入异常增长和大量异地执法等乱象,国务院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加以规范。
强化执法监督
国务院强调要强化执法监督,审查核实相关执法行为。对罚没收入异常增长、大量异地执法以及大额顶格处罚等情况,将进行重点审查核实。对有问题的执法行为将及时纠正,并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国务院还要求加强信息技术在执法监督中的应用。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执法行为进行实时监控和预警,提高执法监督的效率和准确性。
优化营商环境
为了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国务院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将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集中整治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乱查封等行为,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建立健全行政执法标准规范。通过完善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等措施,进一步严格执法程序、优化执法方式、强化监督问责。这将有助于提升行政执法质量和效能,保护企业和个人的合法权益。
推动政府职能转变
强调要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构建服务型政府。政府应更加注重公平正义和公共服务职能的履行,减少对市场的过度干预和不当执法行为。同时,应加强与市场主体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共同推动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一些专家学者表示,国务院的举措有助于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保护企业和个人的合法权益、推动经济健康稳定发展。通过加强执法监督、优化营商环境等措施,有效遏制罚没收入异常增长和异地执法等乱象的发生。
专家学者也呼吁政府应进一步加强法治建设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通过明确执法标准和程序规定等措施,提高执法的公正性和透明度。这将有助于提升政府形象和公信力,增强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和满意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