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高新区启动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实践与思考

3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科技部、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山东半岛国家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请示》,同意济南、威海等6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由此,作为国家级高新区的高区再簪新缨——成为“国字号”创新创业新高地。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全国范围内在推进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面先行先试、探索经验、做出示范的区域,将率先享有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体制改革等政策红利。
“跻身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行列,标志着高区迎来了二次创业的历史机遇,更意味着高区肩负起引领全市创新驱动发展的光荣使命。我们将以此为契机,强化科技引领、实施工业倍增‘563’战略,奋力迈向国家高新区第一方阵,增强对全市的辐射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高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主任刘伟思路清晰,信心坚定。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突出区域优势
成功对接国家战略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旨在建设世界一流的高科技园区。打开示范区名录,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上海张江、深圳、苏南……一个个响当当的名字跃入眼帘。
2014年,山东省提出争创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个与巨头并肩、跃居全国前列的历史机遇摆在高区面前。为了拿到“入场券”,威海高新区坚持专业化导向,实施差异化探索,投入一场攻坚战中。
威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是创建成功的首要保障!”作为全程参与的亲历者,威海高新区科技局局长孙法春由衷地感慨。创建两年来,市委书记孙述涛,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惠亲自调度、部署、指导,多次作出重要批示,特别是在关键时刻,市领导多次汇报、推动,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此基础上,威海高新区紧紧围绕全市优势和自身特点,确定了产业集群化、园区专业化、发展差异化的理念,既突出威海特色,又与示范区整体规划高度契合。
在产业集群化上,威海高新区以“产业强市、工业带动”战略为指导,实施工业倍增“563”战略。集中壮大医疗器械、电子信息、新材料及制品、智能装备等五大产业集群,盘活僵尸企业,实施精准招商,推动威高、三星快速发展,骨干企业全面提升,预计到2017年工业销售收入突破1000亿元,2020年突破2000亿元。
在园区专业化上,按照“园区共建、设施共享、平台共用”的思路,打造威海医疗器械及生物医药产业园、工信部电子信息与智能制造产业园两大专业园区,吸引美国GE、韩国三星、新加坡百盛、中信、腾讯、华为等大企业集团投资合作。兴建30万平方米的专业综合科技园,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厂房定制、租售灵活、拎包入住”服务。
在发展差异化上,突出涉海、对韩、校企地合作等方面优势,国家海产品检测中心、韩国创造经济革新中心、北京化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等高端平台迅速集聚,哈工大(威海)、山大(威海)启动建设35万平方米的高校创新创业基地。依托国内唯一的韩国创造经济革新中心,广泛对接韩国17个国家级中心,达成合作意向13项,国内领先的众包平台猪八戒网计划在威海开展对韩中小企业合作业务,打造中韩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要素跨境转移示范平台。
系列工作一举赢得了科技部和省科技厅的高度认可。考察组到威海调研期间,对威海和高新区的创建工作给予充分肯定。而今,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正式获批,威海高新区完全有基础、有优势,迈向更高的创新高地,创造更多走在全省、全国前列的“威海经验”。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加强政策运用
充分放大示范红利
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后,威海高新区将享受中关村10项试点政策,其中包括已向全国推行的税收优惠、科研经费管理改革等6项政策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独享的“给予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股权奖励可在5年内分期缴纳个人所得税”等4项新政。此外,省委、省政府也正在拟定内容更多、力度更大、含金量更高的“14条”。对区域和企业来说,一大波“红包”正在密集袭来。
获批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企业发展、推动产业集聚。威海高新区党工委、管委反复强调,争试点、搭平台,目的不是抢牌子,而是把红利送给人才、企业和高校。他们将始终立足威海的人才和企业发展需求,充分把示范区带来的红利用好用活。
红利送给人才,人才为之振奋。“股权激励所得税可5年内分期缴纳的政策正是创新型人才所亟需的!”威海威高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此前高新技术企业给予相关技术人员的股权奖励,要按照个人工资、薪金所得项目一次性缴纳税率最高达45%的个人所得税,而获得股权奖励的技术人员此时只是得到了一纸股权证明,还没拿到现金就要自掏腰包来缴个税。很多科技型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的核心技术人员承担不起如此重的负担,只能大幅集中出售股票,筹集税款,这就让股权激励的长期效果大打折扣。获批自主创新示范区后,获得期权奖励的技术人员就可5年分期缴纳个人所得税,有效缓解压力。
红利送给企业,企业为之欣喜。“这真是创投公司的福音。”接到高新区相关部门传达的消息后,威海北创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震非常激动。去年以来,由北创投资有限公司发起、多家投资人共同参与的高新北创投资基金已投资5个高新技术项目。“有限合伙制创投公司投资于未上市中小高新技术企业2年以上的,可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这将为企业节省大笔费用,让我们轻装上阵,加快前进的步伐。”王震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红利送给高校,高校为之鼓舞。在校企地合作上,哈工大(威海)副校长张文丛表示:“高新区拥有5所高校、近6万名在校师生,校企地合作的前景非常广阔。从中关村等地的经验来看,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后,校企地合作将继续深化,我们与威海的融合发展将迈上新台阶。”借示范区获批的东风,哈工大威海创新创业园项目正式启动,项目总面积10万平方米,内设12个产业研究院,3年内将转化科技成果50个以上,吸纳高端人才留威就业创业1000人以上。
随着一系列政策红利释放,高新区人才、项目、创新资源的集聚效应将更加突出,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赛场上,全力加速,抢占先机。

借力一区多园
发挥辐射带动功能
“辐射带动全市,既是威海高新区的使命,也是进发世界一流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的任务,我们义不容辞!”刘伟的话透露了高区人的胸怀和眼光。
示范区获批后,威海高新区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已经甩开膀子,紧锣密鼓进行着一系列创新探索和实践。
专业实践之路越走越宽。医疗器械及生物医药、电子信息与智能制造两大专业园区已经分别获得工信部直接资金政策支持和纳入全市重点园区,30万平方米的专业综合科技园即将开工建设,王吉成博士团队等专业人才积极参与,威海高新区将给予其厂房量身定制、平台免费使用等一系列精准服务,10多家科技型企业争相达成了入驻意向,未来科技园将整体包装上市,再闯出一条新路。通过专业招商,引进了韩国三星总投资过亿美元的增资项目,一举盘活僵尸企业厂房10万平方米,“一招一去”中实现了自我革新。
特色文章越写越活。科技服务业已成为服务业的主力军,检测认证、知识产权开发与应用、成果转化等新兴业态蓬勃发展,依托工信部电子信息技术综合研究中心,先后引进工信部知识产权分中心、CA认证中心、国内领先的众包平台,“一拖N”式发展渐成气候。中韩技术交易中心落户高区——这一被科技部高度关注的新模式已经开始运作,将成为全国独具特色的先行试点。“高校育苗—政府孵化加速—企业园区产业化”的创新创业链条更加健全,除了驻区5所高校,与北京化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高校的校企地合作也将更加深入。
辐射能量越来越强。随着示范区获批,威海高新区将把中关村10条、山东省拟出台的新14条等优惠政策,通过“一区多园”模式,毫无保留地辐射到全市的重点园区和企业。争创试点、集聚平台、培植产业,高区正让更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研成果,在区内育苗加速,向全市辐射转移。
这是国家级高新区的使命担当,也是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题中应有之义。威海高新区将乘着示范区建设的东风,奋力引领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再攀新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