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经联播5月9日北京讯(李怀亮 郑成明 )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安部、国家数据局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全面推行以专项信用报告替代有无违法违规记录证明的通知》,明确自2025年7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专项信用报告替代传统有无违法违规记录证明,覆盖40个重点领域,以“一纸信用报告”助力企业减负,优化营商环境。
40领域全覆盖,企业办事“一纸通办”

根据通知,专项信用报告将替代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税务、消防、医保、市场监管、公积金等40个领域的无违法违规记录证明,涉及企业上市、融资、招标、评优评先等37项高频事项。企业仅需通过“信用中国”网站或地方信用平台,免费申请专项信用报告,即可替代过往需多部门奔走开具的证明材料,实现“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
“三步”核验机制,确保报告权威性
专项信用报告依托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整合公安、市场监管、税务等部门数据,采用“三步”核验机制:
数据归集:各相关部门实时上传违法违规记录至国家数据共享平台;
智能核验:通过大数据技术自动比对,生成个性化信用报告;
动态更新:报告有效期为3个月,期间数据实时更新,确保信息准确性。
“无违法违规”不等于“无风险”,信用修复机制同步完善
值得注意的是,专项信用报告仅反映企业有无被相关监管部门作出行政处罚的客观记录,不涉及对企业信用状况的评价。即使报告显示“无违法违规记录”,企业仍可能面临合同纠纷、债务等经营风险。
针对企业关心的信用修复问题,通知明确建立“一处罚一告知”制度,要求处罚部门在作出处罚决定时,同步告知企业信用修复条件及流程。企业可通过“信用中国”在线提交修复材料,符合条件的,相关部门将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修复,重塑企业信用。
地方试点显成效,全国推广加速
此前,上海、浙江、湖北、河南等地已开展试点。例如,上海市为2.3万家企业出具专项信用报告4.6万份,替代证明9.2万份;湖北省推动报告在审计、招投标等场景应用,企业开具证明时间由平均30天压缩至10分钟。
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全面推行专项信用报告是深化“放管服”改革、构建诚信建设长效机制的关键举措,将有效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激发市场活力。下一步,三部门将加强政策解读,确保政策落地见效,让诚信企业“轻装上阵”,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