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经联播5月10日北京讯(哈梅 沈重 商和泉 )世界银行近日发布的《2025中国企业调查概况报告》显示,在涉及营商环境的59项核心测评点中,中国有12项达到全球最优水平,涵盖电子支付、获得电力、技能培训等关键领域。这一数据较2020年世行传统评估体系下的31位排名实现跨越式提升,尤其作为样本城市的上海,更以22项测评点全球登顶的突破性成绩,超越新加坡等传统标杆经济体,成为观察中国营商环境变革的鲜活样本。
数据背后的改革密码:企业感受度成核心标尺
本次评估首次将企业感受度纳入营商环境评价体系,分值占比达27%。普华永道中国综合商务咨询合伙人陈琳指出,调查通过分层随机抽样,覆盖中国六大片区、14个行业、2189家企业,其中中小企业占比近七成,真实反映市场主体获得感。
在电力供应领域,上海企业填报的“停电次数”“停电时长”双双归零,这一数据背后是《上海市供用电条例》对供电抢修时效的刚性约束,以及“拿地建站”模式将企业接电时间压缩6个月的制度创新。初创科技企业上海麦克林生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勇的案例更具说服力:通过“东方美谷贷”专项政策,企业无需抵押即获1000万元贷款,审批周期从数月缩短至30天。
法治化破局:商事调解替代率100%的样本意义

在解决商业纠纷领域,上海商事调解可替代性得分达满分100%。华东政法大学副校长罗培新透露,上海建立的涉欧联合调解机制已实现规则、文本、程序与欧盟全面接轨,24小时内完成跨国商事纠纷调解的案例屡见不鲜。这种“调解优先”的司法导向,使企业纠纷解决成本大幅降低。
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的持续瘦身同样成效显著。2024年清单事项较2018年缩减43%,制造业外资准入全面放开,增值电信等领域试点扩大。全国新设外商投资企业5.9万家,同比增长9.9%,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加速,24家数据交易机构互认互通,企业“智改数转”成本下降60%。
对标国际:从“追赶”到“领跑”的路径跃迁
对比世行首批评估经济体,中国在多个领域展现比较优势:出口货物清关平均3天,较东亚及太平洋地区经济体快6天;电子支付费率成本趋近于零,显著优于中高收入经济体1.8%的平均水平。上海在互联网服务切换自由度、政府采购透明度等维度得分均超95分,反映《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对“自主选择权”的制度保障。
但改革仍在深水区持续发力。国家发改委《中国营商环境发展报告(2025)》指出,下一步将聚焦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反垄断执法刚性约束等痛点,如浙江知识产权保护中心通过快速审查通道授权专利6500件,支持初创企业技术转化效率提升39%。
以评促改的“中国方案”
“世行评估不是终点,而是改革工具。”罗培新强调,上海正以《民营经济促进法》立法为契机,破解规则落地“最后一公里”问题。最新推出的优化营商环境“十大攻坚突破任务”,直指职业索赔治理、跨境数据流动等新兴领域,如奉贤区通过“紧箍咒2.0”政策,使牟利性索赔案件同比下降38%。
世行报告折射的中国营商环境之变,本质是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重构。从“企业开办一件事”到“企业退出一网通办”,从“税务专庭”到“数字执行系统”,制度型开放正以可感知的方式重塑中国经济的微观基础。正如上海发改委所言:“优化营商环境没有终点,企业的获得感是唯一的标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