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5月27日北京讯(褚新兵 张宇晖)近日,中央网信办印发专项通知,针对“开盒”这一网络暴力新形态展开全链条治理,从信息阻断、技术防控、法律惩处、平台责任到公众教育五大维度构建防护体系,剑指非法获取、泄露公民个人信息及衍生网络暴力行为。

治理行动升级:重点平台部署“零容忍”机制
据网信办部署,微博、抖音、百度等18家重点平台已签署责任书,要求建立涉“开盒”内容快速处置通道。某平台安全负责人透露,已下架“人肉查询”“社工库教程”等违规群组2300余个,并对多次违规账号实施“永久封禁+设备封禁”双重处罚。值得关注的是,此次专项行动首次明确要求平台对“开盒”行为实施“穿透式追责”,即便内容经多次转手传播,原始发布者与恶意助推者均将纳入打击范围。
技术反制升级:AI模型精准识别黑产话术
针对“cx(查询)”“lm(猎魔)”等黑产圈黑话,多家平台已部署深度学习模型进行语义识别。测试数据显示,某平台AI系统对隐晦“开盒”信息的拦截率提升至92.3%。与此同时,国家网络身份认证系统试点范围扩大,用户发帖、评论需通过多因子认证,从源头压缩匿名作恶空间。
法律震慑强化:跨境追责突破技术壁垒
公安部门披露的数据显示,2024年通过“净网”行动已打掉境内“社工库”窝点47个,但境外数据库仍成治理难点。此次专项行动明确建立“跨境追责绿色通道”,对藏匿境外的“开盒”组织者,将通过国际警务合作冻结其境内资产。法律专家指出,依据《个人信息保护法》第66条,情节严重者可处五千万元以下或上一年度营业额百分之五以下罚款。
未成年保护专项:校园周边生态净化
鉴于未成年人参与“开盒”案件占比达37%,网信办联合教育部启动“清朗·护苗”行动。某地试点学校引入“网络行为AI画像”系统,通过分析学生社交媒体言论,对存在“开盒”倾向的个体实施早期干预。心理专家建议,需建立“网络暴力受害者心理重建基金”,已有受害者通过专业治疗使抑郁指数下降68%。
社会共治格局:举报奖励机制显效
目前,超九成平台开通“开盒”专项举报入口,部分平台对有效举报实施“一案一奖”。数据显示,专项行动启动首月,公众举报量激增420%,其中35%的线索直接促成案件侦破。网络安全研究员提醒,用户应避免在社交平台使用“生日+姓名缩写”式ID,此类信息与快递面单结合可使“开盒”成功率提升7倍。
中央网信办相关负责人强调,此次整治不是“一阵风”,而是要建立“发现-处置-反制-修复”的闭环体系。随着《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即将出台,我国或将率先建立“开盒”黑名单数据库,实现跨平台终身禁入。这场治理攻坚战,正在重塑数字时代的隐私保护规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