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

袁峰:照亮小微之路,让法律成为小微民企“护身符”


中经联播6月11日北京讯(欧阳雪  张宇晖 雨蝶)由中国行为法学会财经专业委员会、中国经济新闻联播网、北京律师法学研究会主办,人民法治杂志、中国律师博物馆支持举办的《民营经济促进法》实施研讨会日前在北京国际饭店举行。善粮农馨(北京)供应链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袁峰应邀出席会议并发表题为《照亮小微之路,让法律成为小微民企“护身符”》的交流发言。以下为发言摘要。


非常荣幸受邀参加此次《民营经济促进法》实施研讨会。咱老百姓常说:“家有规矩人不慌,国有法律业兴旺。”《民营经济促进法》的出台意义重大,首次以法律形式为民营企业“撑腰”,通过系统性制度设计为民营企业发展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也让广大民营企业家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作为一名从零开始的民营企业创业者,我认为《民营经济促进法》有三点特别值得肯定:

首先是给身份正名:以前总有人说 “民营企业是配角”,现在法律明明白白写着:“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 这就像给全国几千万家民营企业发了张 “身份证”,以后谁也不能瞧不上咱!

其次是给规矩划界:以前政策变来变去,企业心里没底。现在法律把公平竞争、权益保护这些事儿都定下来了,比如 “不能随意查企业”“不能拖欠货款”,让企业知道啥能做、啥有人护着,再也不用 “摸着石头过河”。

最后是给发展撑腰:法律里还说了,要帮企业融资、搞创新、找市场,这就像给民营企业配了个 “管家”,从钱袋子到订单,都有人帮忙搭把手。

法律的关键不在 “纸上谈兵”,而在 “落地生根”,把“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长效机制落到实处。这几年很多民营企业过得不容易,一边要拼市场、搞创新,一边还得应对各种“成长的烦恼”。之前国家也出台过很多针对民营企业的好政策,但很多好政策落地时总有点“卡壳”。这一点相信在座的民营企业家都深有体会。所以,《民营经济促进法》在实践中,如何把为民营企业创造公平、公正、透明的发展环境落实好,并补补漏洞,尤其是让占民营企业绝大多数的小微企业能更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才是重中之重。

在我看来,小微企业发展中有三道坎是《民营经济促进法》在完善和司法实践中需要重点考量的:

一是部分法规执行过程中,过度解读,过度执法。就拿环保法来说,一些地方在执法中采取 “一刀切” 的做法,不管企业规模大小、污染程度轻重,只要存在一点点环保问题,就勒令停产,能不能不停产整顿?对于小微企业而言,它们往往由于资金有限,在环保设备的投入和升级上可能滞后于大企业。这种情况下,突然的停产会使它们无法按时完成订单,导致客户流失,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严重冲击。

还有劳动法,劳动法制定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应该在保障劳动者权益的前提下,适当考虑小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经营情况,采取合理、适度的执法方式,避免对小微企业造成过大的冲击。现在有一些人,会故意选择那些规模较小、管理不太完善的企业,每次入职后都故意不遵守公司规定,消极怠工,诱导用人单位将其辞退。然后,再依据劳动法中关于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需支付经济赔偿金的条款,向用人单位高额索赔,俗称“劳动法碰磁”。

近在眼前的例子就是美国和欧洲,因为环保法和劳动法的过度执行,虽然在保护生态环境和劳动者权益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给制造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使其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逐渐下降,最终导致了制造业的衰落。

二是平台企业太强势。平台企业掌握流量入口,所以现在好多小微企业都得靠平台吃饭。平台企业与小微企业本来应该是互利互惠的共生关系,但平台“店大欺客”现象普遍,对待小微的方式上比较“霸道”:

首先是罚款乱象。平台为了增加客户的体验,对入住的小微企业制定了很多不符合产品自然属性或非理性化的罚款政策。比如拼多多的“物流时效罚款”,超时1分钟扣3元,“客服回复率罚款”,5 分钟内未回复即扣款,“品质抽检罚款”,抽检标准模糊,有商家因包装盒轻微破损被判定为“假货”,直接罚没保证金。武汉大学电商研究中心有份调研数据显示,2022年,因为前年和去年的数据查不到,就以2022年为例,拼多多商家总罚款额超120 亿元,而中小商家贡献了其中的 76%。

其次是价格控制。每件商品都是有成本的,就拿我所在的粮食行业来说,一袋有机大米,包括种子成本、人工成本、肥料成本、包装成本、有机认证成本、运输成本等等,最后刨除税费的利润十分有限。但平台为了自身流量,纷纷推出“同款比价”等功能,强制要求商家降价,否则就给你降权。这样就会导致每卖一件亏损一件,逼着一些小微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不得不偷工减料。最后价格是按照平台的要求降了,但产品质量也降了。

最后是过于偏向客户。比如部分平台的“仅退款”政策,BUG十分明显,买家无需举证即可申请。商家即便申诉,成功率也不足 15%,这反而导致一些职业羊毛党利用这个BUG反复白嫖商品,让很多小微企业苦不堪言。

民营经济是国家经济的 “毛细血管”,小微企业更是其中最活跃的 “细胞”。《民营经济促进法》的温度,不是写在纸面上的条文,而是要化作小微企业能摸到的 “真金白银”、能感受到的 “公平底气”。我们不反对严监管,但希望监管能 “带着尺子量、揣着情理判”,让守法企业不再为 “恶意维权” 买单,平台治理别 “只手遮天”,让这部法律真正成为民营企业的 “护身符”,也让更多人敢创业、能创业、创成业。


研讨会由中国行为法学会财经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吴晓平主持,以进一步宣传贯彻《民营经济促进法》,凝聚合力推动落地生根为主旨。来自首都法学界、企业界、律师界80余人出席研讨会并热烈交流。与会人员一致认为,《民营经济促进法》的实施,标志着我国民营经济发展迈入“依法强基”的全新阶段。以“平等保护、精准服务、规范公权、激发活力”为核心原则,通过构建 “制度健全、保护平等、服务高效、司法公正” 的法治营商环境,为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了系统性法治解决方案,对于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未来需进一步推动法律条文落地见效,让民营企业在公平竞争中焕发生机活力,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责任编辑:李文闻】

中国首部《生态环境监测条例》正式公布,数据造假将追究终身责任

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的“基本法”来了,这部条例标志着我国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全面步入法治化轨道。10月31日,国务院总理李强签署第820号国务院令,公布《生态环境监测条例》。该条例已于2025年10月17日经国务院第70次常务会议通过,将自2026年1月1日起施行。作为我国生态环境监测领域首部综合性行政法规,该条例系统构建了生态环境监测的基本制度框架,对公共监测、自行监

镜鉴正义:全国公安机关配发130万部执法记录仪,构筑阳光执法新防线

全国公安机关已为一线民警配备执法记录仪130万余部,全程现场记录,让民警习惯在镜头下执法,自觉依法履职。这一数据标志着我国警务装备智能化建设迈入新阶段,执法透明化进程实现里程碑式突破。技术革新驱动执法范式变革2025年警用执法记录仪市场规模预计达12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2.3%。公安部最新修订的《警用装备智能化发展纲要》明确要求,2025年底前实现执法记录仪全

漳浦法院开展集中强制执行行动 执结案件24件到位金额927万元

为深入践行司法为民宗旨,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福建漳州漳浦法院积极响应市中级法院部署,全面投入“八闽‘执’击,惠民安商”全市集中强制执行行动。本次行动由院长一线指挥,调集警车5部、干警24名,聚焦涉企、涉民生等重点案件,精准发力,成效显著。

财政部出新规压实会计责任,首推“责任清单”治理财务乱象

会计信息质量不仅关系微观投资决策,也关乎宏观调控效能。一份清晰的会计责任清单,将成为构建高效会计法治实施体系的重要基石。财政部11月10日正式发布《关于进一步压实会计工作责任 加强会计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贯彻实施的意见》,首次将分散在各种法规中的会计工作责任系统梳理为清晰的会计责任清单。这份七大部分构成的《意见》旨在解决当前部分行业、领域会计工作存在的责

(首期)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公益)大讲堂在京隆重举行

密切呼应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一系列重要部署,汇聚国内权威专家学者、司法实务工作者、优秀企业家和政策制定者,通过系统化、多元化的讲座和研讨活动,深入解析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政策法规、实践经验和创新路径,全力推进我国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

网络直播打赏乱象招重拳整治,中央网信办启动两个月专项行动

低俗引诱、虚假人设、诱导未成年人、刺激非理性打赏——这些网络直播中的突出问题将成为未来两个月专项整治的重点目标。10月28日中央网信办宣布,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为期2个月的“清朗·整治网络直播打赏乱象”专项行动。此举旨在加强网络直播打赏管理,聚焦娱乐性团播、私域直播等易滋生直播打赏乱象的重点领域,从严打击四方面突出问题。专项行动的工作目标是督促平台完善直播打赏运行规则,健全直

厦门湖里区市场监管局深化服务型执法 为营商环境注入法治温度

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厦门市湖里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制度创新为抓手,推动执法理念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打造有力度、有精度、更有温度的现代市场监管体系。

跨境数据流动获法治保障,个人信息出境认证新规落地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近日联合公布《个人信息出境认证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将于2026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一重要法规的出台标志着我国个人信息出境认证制度全面落地,为个人信息跨境流动提供了明确的法律指引。《办法》对个人信息出境认证的适用情形、申请方式、认证要求及证书有效期等作出了细化规定,旨在保护个人信息权益,规范个人信息出境认证活动,同时

里程碑!最高法公布行政诉讼法修正十周年七大标杆案例,直指征地拆迁、环保执法痛点

最高人民法院在行政诉讼法修正施行十周年之际发布七大典型案例,涵盖行政复议监督、环境公益诉讼、知识产权保护、民行交叉争议解决等核心领域,以“审理一案、规范一片”的司法智慧,推动法治政府建设与营商环境优化。十年间全国法院审结一审行政案件283.1万件,办结非诉执行案件208.5万件,行政争议实质化解能力显著提升。案例一:部委行政复议被撤,司法监督显威在“

司法部发布涉企执法典型案例,专项行动为企业挽回损失150亿元

司法部发布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为民办实事典型案例,涵盖生态环境、交通运输、市场监管、城市管理、行政审批等多个领域。这些案例集中体现了“监管与服务并重、执法与纾困结合”的核心要义,为各地各部门提供了实践经验。规范涉企行政执

以法治力量畅通民意 用智慧服务赋能营商 - 唐山率先以立法推动12345热线由利民向助企延伸

热线兴,则政务通、民心顺。“有事找政府,就打热线12345!”如今,在唐山,12345不仅是一串数字、一条热线,更是政府倾听群众和企业诉求、推动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渠道,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的重要抓手。日前,唐山市交上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为12345热线高质量发展按下了“加速键”。《唐山市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于2025年8月29日唐山

个人信息跨境流动迎来首项国家标准,明年3月1日正式实施

一项旨在打通个人信息安全跨境流动通道的国家标准正式亮相,为全球数字经济治理提供中国方案。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数据安全技术个人信息跨境处理活动安全认证要求》(GB/T 46068—2025)推荐性国家标准,该标准将于2026年3月1日正式实施。作为我国个人信息跨境安全管理领域的首项国家标准,这一文件规定了跨境处理个人信息时相关方应遵守的基本原则

全球法治盛会 | 第四届21世纪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暨人工智能时代全球法治大会即将召开

10月3日,适逢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建院75周年,第四届21世纪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暨人工智能时代全球法治大会将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隆重举行。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不断深化,全面依法治国取得历史性成就。作为新中国第一所高等法学教育机构,中国

厦门海渔执法:内陆执法“零距离” 守护水域“生态线”

厦门市海洋与渔业综合执法支队通过不断探索,采取强化宣传教育、完善执法机制、推动源头管控、加强部门“串联”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做法,进一步维护渔业生产秩序与生态平衡,为内陆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加强宣传教育 营造护渔氛围 支队采取多种方式,组织执法人员深入渔村、社区、学校等地广泛宣传。

福建省劳动争议调解工作能力竞赛在三明成功举办

 以赛促学强根基 调解赋能筑和谐2025年9月17日,由福建省总工会、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主办,三明市总工会、三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共同承办的福建省劳动争议调解工作能力竞赛在三明市委党校礼堂顺利闭幕。

《企业竞业限制合规指引》:划定边界,破解“滥用与侵权”困局

统筹保护企业商业秘密与劳动者就业择业权,促进人力资源有序流动与市场公平竞争。竞业限制滥用问题凸显,政策出台迫在眉睫近年来,竞业限制制度在保护企业商业秘密、维护市场秩序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实践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部分企业随意

保定市治理职业索赔案例入选全国优化营商环境十大创新实践

 9月8日下午,国家发展改革委在第三届营商环境论坛发布全国优化营商环境创新实践十大案例,河北省保定市“‘斩’职业索赔乱象 ‘创’清朗营商环境”成功入选。据了解,今年4月,保定市被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确定为“打击恶意索赔,部门协同治理机制”试点城市。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