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中国

中低价拍品稳住艺拍市场

蓝皮书显示,2015年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成交“量、额双减”,,全国共举办文物艺术品拍卖2352专场,成交额约280亿元,较2014年同比减少约30亿元。

传承贵族文化的欧洲珠宝

欧洲珠宝游刃有余地辗转在无数追捧者的目光里,或高调,透露出一种无以伦比的尊贵,或低调,彰显出一种难以遮掩的温润。

珍“稀” 古钱币市场前景无限

各时代遗留的钱币实物可谓浩如烟海,数量之大、分布之广、形制之繁、种类之多,也是世界货币史上绝无仅有的。

古代僧人要纳税

在古代,俗家弟子想出家必须得到政府颁发的度牒,度牒上记录着出家人的俗名、法名、所属寺院等,如果没有度牒,想出家也并不简单!

海昏侯墓为何能躲过盗墓之劫?

二十个世纪以来连绵不绝的盗掘,已让汉代墓葬“十室九空”。海昏侯墓园能够基本保存完好,堪称众多不幸汉墓中之万幸。这座墓何以能躲过历代盗墓贼的光顾?盗墓与考古,堪称一对如影随形的正邪兄弟,它们有着怎样复杂的双向关系?

中国油画“画工”能否再创辉煌

“中国画工”主要指香港的“行货油画”画师和内地油画画工,他们一起合作创造了世界文化艺术史上一个神话:不花政府一分钱,让内地几十万低文化青少年成了油画技工,成了艺术家

2016胡润百富榜 华人收藏实力史上最高

胡润百富榜显示,榜单中20亿资产以上的人数比上一年增加了606人,有1877位上榜富豪。如果算上隐形富豪的话,中国大约有5500位超级富豪有资格上榜。

华容发现元精美金银器

3月23日,记者从岳阳市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小组获悉,工作人员在华容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了多件元代精美金银器。其中有国家一级文物6件,二级文物4件,三级文物5件。这些文物对研究元代历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富平银沟遗址有望揭开鼎州窑之谜

近日,陕西省文物局确认该遗址为唐中晚期至北宋时期中国北方非常重要的制瓷窑场遗址,这一考古成果或将改变“中国陶瓷史”。

无人机海外探悬棺 首次测绘热带雨林

李哲目前已受邀在6月份对波利尼西亚现场进行第二次考察,飞行工作范围从莫瑞亚岛拓展到泰提亚诺阿岛等多地。目前该调查活动还处在建筑三维数据内业处理阶段,至5月份才能全部完成。

借势政策东风 邮币市场迎来发展高潮

提起邮票,大家都不陌生,在以前社会通讯不发达的时候,写信成为了人们交往最多的方式之一,而邮票则是人们书信交往的必备。再提起邮币,或许很多人都不知道了。

读《皇帝大婚图册》 看“四爷”娶“若曦”

在清代入关后的十位皇帝中,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与雍正皇帝一样,即位前即已成婚,末代皇帝溥仪的婚礼则是在清朝被推翻后举行的,因而在紫禁城中举行过婚礼的皇帝仅有幼年登基的顺治、康熙、同治和光绪四位。

收藏是一场美妙的冒险

1900年,莱奥在环游世界一番后,也像他父亲当年一样决定回到老欧洲生活。他先在佛罗伦萨安顿下来,研究文艺复兴早期的意大利绘画。

太原今年将实现法律顾问全覆盖

太原市1519个村(社区)要实现法律顾问全覆盖,将大力引导法律顾问协助村(社区)处理信访案件,帮助调解征地拆迁、土地权属等方面的纠纷。

艺术品市场新规补漏

日前,文化部出台的《艺术品经营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正式实施。

颜文樑《三潭印月》将上拍中国嘉德2016

在中国嘉德2016年春季拍卖会中,颜文樑创作于1961年的《三潭印月》将亮相拍场。颜文樑是中国近代油画史上风格独特的一代宗师,也是最早学习研究和传播西洋绘画的先驱者之一。

嘉德四季 文人气息扑面而来

3月26日至28日,嘉德四季第45期拍卖会将于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开槌。3月23日至25日的预展中,藏家可以鉴赏到“中国书画”“瓷器工 艺品”“家具工艺品”“古籍善本 碑帖法书”等门类的精品。

画外求画的李俊——蔡国声

李俊,系泰州花鸟画研究会会长。作为会长,他担起了泰州艺术的重担,这几年先后率家乡的画家们,赴南京、扬州、台湾、南昌、青岛等地访问、采风、展览,既扩大了泰州画家群体的视界,又提升了泰州艺术的影响力。

篆书:象形意境 古朴之美

汉字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古代先民仰观宇宙、俯察万象创造出的神奇符号。关于汉字的起源,古来就有“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说法以及仓颉造字的传说。

苏富比春拍将现博物馆级晚明家具

继2015年秋拍“攻玉山房藏明式家具”取得“白手套”佳绩,香港苏富比将于今年4月6日中国艺术品春拍再接再厉,呈献另一套极为精罕的明式家具私人收藏,专场将包括8 件套明式着地家具及10件案头家具。

中国艺术品销售额排世界前三

2015年,全球艺术品市场两极化的现象进一步加剧。全球三大艺术品市场几乎垄断了所有千万美元级别的拍品,其中美国市场表现得尤为突出。

文玩圈里的三无 三高 三包

现在世道变了,文玩小伙伴们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上了“三无”产品,“原矿三无,支持复检”常常是商家的口头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