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讯(褚新兵 雨蝶)
到2035年培育100个示范园区和1000家示范企业,这一长期计划为中国新兴产业绘制了清晰的发展路线图。
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正式印发通知,启动国家新兴产业发展示范基地创建工作。该举措旨在面向2035年和“十五五”时期国家发展战略,聚焦新兴产业重点领域,遴选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产业园区和企业。
示范基地创建瞄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前沿,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高端装备、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低空装备、航空航天等九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

两类示范基地,长远目标明确
根据工作方案,示范基地包括园区和企业两类。示范园区是指在我国境内依法设立,以新兴产业重点领域为主导产业,在产业集群发展、产业协同创新、产业生态优化、产业治理提升等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产业园区。
示范企业则是指在我国境内注册登记,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以新兴产业重点领域为主营业务,在产品开发、技术创新、业态创新、管理效能等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企业。
工作方案提出了明确的长远目标:到2035年,创建100个左右园区类示范基地、1000个左右企业类示范基地。这些基地将形成一批引领新兴产业发展的骨干力量和重要引擎。
示范任务各有侧重
对于示范园区,创建工作将着力推动主导产业集群化、规模化、高端化发展,吸引培育一批优质企业,形成龙头企业引领、中小企业汇聚、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格局。
同时,园区还将构建企业为主体、需求为导向、产学研用协同的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增强关键共性技术供给能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对于示范企业,则将着力加强产品开发,打造质量过硬、市场认可、引领产业发展的标志性产品,以高品质优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
企业还将强化科技创新,加大创新投入,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重大原创技术突破。
创建流程严格规范
示范基地创建期为2年,创建期满后进行评估验收。创建工作遵循“总量控制、批次创建、有进有出”的原则,每两年组织一次示范基地申报创建工作。
工作流程包括发布通知、推动创建、评估验收、公示认定、总结推广和辐射带动等环节。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按重点领域组织考评,对申报对象提供的基本情况和创建工作方案进行综合评价。
创建期满后,工业和信息化部将统一组织对创建对象进行评估验收,审查创建工作方案提出的重点任务和考评指标目标完成情况。评估验收结果将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向社会公示5个工作日。
政策保障全面有力
在保障措施方面,将在国家产融合作平台设立示范基地专区,组织开展专业化融资对接。推动银行等金融机构升级和完善特色金融产品,支持示范基地建设。
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国家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等也将加大对示范基地的支持力度。
在人才方面,将在相关人才计划、卓越工程师培养等工作中,将示范基地人才需求列为支持重点。引导部属高校与示范基地建立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增强适用性人才供给。
示范基地创建工作严格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创建对象收取费用,不得要求下级党委和政府配套资金政策、出台专项规划等。
动态管理与长远规划
示范基地认定后,每三年开展一次成效评估,将示范基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的效果作为评估的重要标准。评估结果合格的保留示范基地命名,不合格的取消认定命名并予以摘牌。
示范基地如果发生重大安全、质量、环境污染等事故,存在严重失信、违法违规等行为,或被发现在申报、考评、成效评估过程中提供虚假数据和资料的,也将被取消认定命名并予以摘牌。
创建领域将实行动态调整。在创建示范活动开展期间,根据党中央、国务院最新决策部署和新兴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新变化,将动态调整完善示范基地创建领域。
此项创建工作是贯彻中央关于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通过培育新质生产力,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有力支撑。
随着示范基地创建工作的启动,全国各地的产业园区和优秀企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这一计划不仅着眼当前,更布局2035年长远发展,有望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