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被诺贝尔奖忽视的她刚刚拿下了300万美元大奖

来源: 原理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个信号时,我无法想象现在所研究的这一切。我很高兴我注意到了那一点‘异常’,并且坚相那是真实的。——Jocelyn Bell Burnell

今天,基础物理突破奖评选委员会宣布了基础物理学特别突破奖得主为英国天体物理学家Jocelyn Bell Burnel(乔瑟琳·贝尔·伯奈尔),以表彰她发现了脉冲星,以及在科学界中表现出的启发人心的领导力。

○  Jocelyn Bell Burnel因在1967年发现了脉冲星而获得了基础物理学特别突破奖。 | 图片来源:Jocelyn Bell Burnell/Breakthrough Prizes

○  Jocelyn Bell Burnel因在1967年发现了脉冲星而获得了基础物理学特别突破奖。 | 图片来源:Jocelyn Bell Burnell/Breakthrough Prizes

脉冲星是高度磁化、快速旋转且极度致密的中子星。发现脉冲星是天文学历史上最大的惊喜之一,它以一种最戏剧性的方式将中子星从科幻小说转变到现实。在许多后续的影响中,这一发现为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提供了强有力的检验,以及对宇宙重元素的起源提供了新见解。

突破奖的创始人之一Yuri Milner说:“Bell Burnell的好奇心、勤奋的观测和严谨的分析,揭示了宇宙中一些最为有趣和神秘的天体。”

基础物理学特别突破奖可以在任何时候颁发,以表彰那些非凡的科学成就。这是第四次颁发特别突破奖,之前的获奖者是霍金、带领发现希格斯玻色子的的七位CERN科学家以及探测到引力波的整个LIGO团队。

脉冲星的发现和研究

在1967年前的那个夏天,Bell Burnell作为剑桥大学的一位博士生,正在使用她导师Anthony Hewish(安东尼·休伊什)新设计的一台射电望远镜来寻找类星体(quasar)。那时天文学家对类星体的了解是,它们是非常遥远的星体,会发出忽强忽弱的不规则的射电信号。长长的数据带上,Bell Burnell在小于一英寸的区域察觉到了她称之为“颈背(scruff)”的奇怪图案,这个信号强劲且规律,她意识到这异样的背后可能蕴藏着一个新奇的事件。

○  1967年,利用在剑桥大学的81.5兆赫的望远镜,Bell Burnell在数据带上小于一英尺的区域发现了奇怪的“颈背”图案。

○  1967年,利用在剑桥大学的81.5兆赫的望远镜,Bell Burnell在数据带上小于一英尺的区域发现了奇怪的“颈背”图案。

这种脉冲信号精准的每隔1.337秒重复出现,而当时并没有什么已知显而易见的天文现象能产生这种规律的快速脉冲。

起初Bell Burnell想:我该不会是发现外星文明了吧!所以一开始,他们玩笑地将这个信号取名为LGM-1,它是Little Green Man这三个单词的首字母缩写,意思是“小绿人”。

但外星信号这一想法很快就被击破了,因为他们接二连三的发现这种信号,每个都有自己不同的周期。因此,这些奇异的信号必须有一个自然的解释。它必须是来自一种新的恒星,1968年,Bell Burnell在《自然》期刊上发表了这一发现。这种星体后来被称为脉冲星(pulsar)。

○  脉冲星就如同是自然界中的奇迹一般。它们的大小与旧金山相当,但质量却可与太阳相比。它们含有大量的中子,并且以极高的速度旋转。| 图片来源:NASA‘s 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

○  脉冲星就如同是自然界中的奇迹一般。它们的大小与旧金山相当,但质量却可与太阳相比。它们含有大量的中子,并且以极高的速度旋转。| 图片来源:NASA‘s 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

当Hewish和Bell Burnell宣布这一发现时,美国天文学家Thomas Gold建议说,这些物体可能是快速自转的中子星。 Fritz Zwicky和 Walter Baade曾在1934年,也就是发现中子的两年后提出了这种星体的存在。这一预言遵循的原理是,在超新星爆炸之后的遗留物将被压缩成一个具有恒星质量并且几乎完全由中子构成的致密星体。

○  中子星的层层结构。大部分脉冲星都来自高速旋转的中子星。| 图片来源:NASA’s 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

○  中子星的层层结构。大部分脉冲星都来自高速旋转的中子星。| 图片来源:NASA’s 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

Gold认为这种中子星会快速旋转,其强烈的磁场产生的辐射束就像旋转的灯塔一样。最初他的这一理论被科学界忽视,甚至被禁止在第一届脉冲星国际研讨会议上作发表。但是,没过多久,在同年晚一点的时间,一切都发生了变化:在蟹状星云中发现了一个周期为33毫秒的脉冲星!

○  蟹状星云其实是一个超新星遗迹,那颗超新星曾在1054年被观测到。| 图片来源:ESO

○  蟹状星云其实是一个超新星遗迹,那颗超新星曾在1054年被观测到。| 图片来源:ESO

然而,到了1974年,她的导师Hewish以及Martin Ryle(马丁·赖尔)荣获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以表彰他们“在发现脉冲星方面起到的决定性作用”。而在这一发现中扮演着主要角色的Bell Burnell却没有获得该有的认可。

Edward Witten(爱德华·威滕)是这次基础物理学特别突破奖的评选委员会的主席,他说:“Jocelyn Bell Burnell对脉冲星的发现将永远是天文学史上最大的惊喜之一。在那之前,没人真正知道如果中子星确实存在的话,该如何才能观测到它们。猛然间,我们发现自然界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极其精妙的方式来观测这些天体,从而导致了后来的许多的进步。”

51年过去了,科学家从没有停止对脉冲星的探索。现在,已知的脉冲星超过了2000颗,它们是一个多样化的群体。但共同点是它们都是非常致密且快速旋转的中子星。随着它们快速的旋转,脉冲星会发出一束束的射电波、可见光、X射线或伽玛射线。这种信号是如此规则,使脉冲星可以成为自然界中异常精确的时钟——能精确到千万亿分之一。这意味着自恐龙时代以来,如今正活跃的脉冲星只累积延后了约一秒的时间。

此外,脉冲星的研究为广义相对论提供了最严苛的检验,并为引力波提供了第一次观测证据。最近的那些最激动人心的天文事件中,包括了LIGO在引力波中观测到的两颗中子星的合并。这种合并是重元素(如黄金)的主要来源之一。

贯穿一生的领导力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Bell Burnell从未停止过对天文学的贡献,她曾在多个研究机构任教,并在多个科研项目中担任领导角色,例如它曾是位于夏威夷的JCMT麦克斯韦望远镜的项目经理。她曾是科学、教育和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课程的冠军,曾任英国皇家天文学会的主席,也是英国物理学会(IOP)和爱丁堡皇家学会的首位女性主席。目前,Bell Burnell正担任牛津大学天体物理学的客座教授。她在1999和2007年被分别授予CBE(英帝国二等勋位爵士)和DBE(高级英帝国女勋爵士),以表彰她对天文学的贡献。

在得知自己获奖后,Bell Burnell表示,这个奖项完全让她措手不及:”当我被告知这个消息时,我简直不知如何应答,对我来说这是件很不寻常的事。这是我做梦也想不到能得到的东西,这真的是一个太奇妙的惊喜。“

“总的来说,我的计划是用这笔钱来资助一些做研究型的学生,尤其是那些被忽视的物理领域中的学生。”

参考来源:

[1] https://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217/n5130/pdf/217709a0.pdf

[2] https://breakthroughprize.org/News/45

[3] https://www.space.com/41733-jocelyn-bell-burnell-pulsar-discovery-breakthrough-prize.html

【责任编辑:祁飞】

数智赋能解锁文脉守护新范式“今古集”亮相长三角文博会获行业聚焦

11月20日,“今古集:数智赋能·守护文明”2025年社会教育活动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开幕,活动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科技保护专项基金主办。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秘书长陶诚,上海市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市文创办专职副主任黄建富,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常青等出席活动并致辞,来自文博机构、高等院校、科技企业等众多专家学者与行业代表参加活动。

长三角织就算力“一张网”,数智加速度破局数字时代

一键下单,算力“网购”,87.3EFlops庞大算力资源在长三角地区正像水电一样便捷可及,一场区域一体化的数字革命悄然到来。江苏省一体化算力调度监测平台于11月13日在南京正式上线,这是全国首个省市一体化算力调度监测平台。该平台已监测全省在用数据中心282个,总算力规模达87.3EFlops,其中智能算力占比约70%,成为长三角数字经济的“主力能源”。与此同时,在11月

国家加速制造业升级:到2027年基本建立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

工信部最新部署,到2027年底,我国将基本建立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初步形成多主体参与、多领域布局的全国制造业中试服务网络。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制造业中试平台体系化布局和高水平建设的通知》,明确提出到2027年底,高水平中试平台力量进一步壮大,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基本建立,多主体参与、多领域布局、多层次服务的全国制造业中试服务网络初步形成。中试

788 EFLOPS 领跑全球!我国智能算力撑起 AI 创新 “加速度”

截至 2025 年 6 月底,我国智能算力规模达 788 百亿亿次 / 秒(EFLOPS),相当于全球 80 亿人用普通计算器连续运算 4000 年的总量。这一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最新数据,与 1085 万标准机架、1680 艾字节存力共同印证:我国算力基础设施规模已稳居全球前列,正成为人工智能创新的核心引擎。千行百业 “算力赋能” 成效凸显在内蒙古伊利智慧牧场,计算机

中国6G专利全球第一,2025年互联网蓝皮书揭示数字中国新图景

一份备受全球互联网行业关注的年度发展成绩单,在乌镇峰会上如期发布。11月8日,在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由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牵头编撰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5》和《世界互联网发展报告2025》蓝皮书正式发布。这两份已连续九年面向全球发布的权威报告,全景式展现了过去一年中国和世界互联网发展的新进展与新成就。报告中的一系列数据令人振奋:中国6G专利申请

2025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会在长沙成功举办

11月1日,由中南大学主办的2025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会暨中南大学校企联理事会会议在长沙开幕。大会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实“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部署,旨在充分发挥中南大学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优势,搭建一个汇聚校友力量、链接产业需求与大学科创资源的高能级平台。

科技赋能健康 创新引领未来 浙江省盐业健康科技研究院挂牌成立

聚焦盐、泛盐产品、泛食品、大健康等领域,致力于开展产品研发、技术创新、产业融合、成果转化、行业研究和人才培养等业务,为浙盐集团转型发展和拓展第二增长曲线提升科研创新支撑,为助力中国盐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浙盐新动能。

万亿科创债激活硬科技赛道!5月以来资金加速涌入AI、新能源领域,政策工具创新破解融资困局

自今年5月7日债券市场“科技板”正式落地后,科技创新债券(以下简称“科创债”)发行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据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全国累计发行科创债1428只,总规模达1.58万亿元,同比激增74.94%,其中5月新政后单月发行规模最高达3513.83亿元。资金精准流向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领域,政策工具创新如风险分担机制、长期限产品设计等,

未来π对·智引无界——2025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万有引力π”在温州启幕

10月23日,2025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官方展示交流活动——“万有引力π”在温州瓯海奥体中心正式启幕,活动将延续至10月26日。本届活动以“未来π对·智引无界”为核心理念,打造了超2万平方米沉浸式科技展示空间,集结近百家头部科技企业、200余项前沿科技成果,吸引数万名青年科学家、科技创业者及公众共同参与,掀起一场科技创新与全民科普交织的“π级盛会”。

冰城论剑数智潮!第22届中国计算机大会在哈尔滨盛大启幕,1.2万名全球精英共绘智能未来

哈尔滨国际会议中心内,一场思想与技术的盛宴正在上演,万余名计算机领域专业人士汇聚一堂,共同描绘数字智能时代的未来图景。10月23日,第22届中国计算机大会(CNCC2025)在哈尔滨华旗饭店亚冬馆拉开帷幕。这场以“数智赋能·无限可能”为主题的科技盛会,吸引了全球1.2万名计算机领域顶尖学者、产业领袖、青年才俊及国际组织代表齐聚冰城,共同探讨数字智能技术的前沿趋势与产业变革

蒙牛亮相世界乳业峰会 全面展示乳业数智化的“中国样板”

当地时间10月21日,2025世界乳业峰会于智利圣地亚哥举行。蒙牛集团作为乳业领军企业受邀参加,并在大会上分享其贯穿全产业链的数智化实践成果。其中,蒙牛宁夏“灯塔工厂”作为全球乳业首座全数智化工厂,受到与会代表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展现了中国乳业在全球智能制造领域的硬核实力。

广东发放“模型券”“算力券”,262亿资金撬动制造业AI革命

制造业规模约占全国1/8的广东正式出台专项方案,通过16条政策措施推动人工智能在制造业全面落地,加速“广东制造”向“广东智造”跃升。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广东省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围绕强化关键供给、促进应用推广、构建支撑体系、优化要素保障4大方面提出了16条具体措施。在10月22

全球六成AI专利花落中国!数字核心科技突破激活新质生产力引擎

当人形机器人挥出精准拳击动作与观众互动,当农业大模型为千万亩耕地提供智能种植方案,当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超3.5万家智能工厂——这些充满未来感的场景,正由中国人工智能领域全球领先的专利布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全球六成AI创新源自中国国家数据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我国人工智能专利数量占全球总量的60%,以157.6万件申请量稳居世界首位。联合国《世界知识产

湖北打造AI产业新高地,3500亿元目标背后有何布局?

武汉一场人工智能领域的盛会,揭示湖北在AI产业赛道上的雄心与蓝图。湖北省人工智能政策宣贯暨产业供需对接培训活动10月19日在武汉成功举办。活动以“政策赋能产业,供需激活生态”为核心,汇集政府、高校、企业及金融机构等多方力量,为湖北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湖北省经信厅党组书记、厅长朱万奎在致辞中指出,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

AI悄然重塑城市运行:从车间到街角的生活之变

走进广东佛山的海天调味品工厂,AI“豆脸识别”技术正以每秒2.5万亿颗的速度对原料进行精准检测;而在新疆的社保大厅,RPA机器人仅用3分钟就能完成失业保险业务的全程办理。这些看似不相干的场景,正勾勒出人工智能渗透城市每个角落的新图景。从产业车间到街头巷尾,AI不再只是科技论坛的热词,而是悄然改变城市运转方式的底层力量。智能制造:工厂的自我革命制造业作

构建新大陆贸易金融体系:数字人民币支点与宁波跨境结算科技模式创新的场景革命

中国构建自主可控贸易新体系的战略蓝图,正从宏观布局迈向微观落地。这一战略的核心,在于通过产业链闭环、货币结算网络、替代性贸易基础设施的三重布局,实现从“融入全球化”到“塑造全球化”的根本性转变。中欧班列与“数字丝绸之路”作为战略双翼,已初具规模。而近期上海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的落地运营,则为这一体系注入了决定性的“金融血液”,其中,宁波跨境结算科技场景的创新模式,正成为将

“终极能源”商业化不再遥远 中国“人造太阳”迈向发电倒计时

曾经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人造太阳”,正悄然从实验室走向现实,一系列突破性进展标志着聚变能研发已进入决定性新阶段。近日,中国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首个关键部件杜瓦底座成功安装就位,标志着项目主体工程建设步入新阶段。这个国内聚变领域最大的真空部件,将承载总重约6700吨的BEST主机。与此同时,在四川成都,国际原子能机构聚变能研究与培训协作中心正式授牌,这

中国的北斗 世界的北斗

第四届北斗规模应用国际峰会在湖南株洲举行,全面展示了北斗产业发展的最新成就与未来图景。从深空到地面,从产业链到生活圈,北斗正快速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亮眼数据折射出产业的坚实跃升,创新成果展示了技术的勃勃生机,国际合作描绘着开放共享的新图景——今天的北斗,不仅是定位导航的“中国名片”,更是推动经济发展、改善民生、促进合作的全球公共产品。NO.01产业链条日益完整峰会期间,《

中国创新能力跃升至全球第十

从世界工厂到“世界脑厂”,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的历史性跨越正在重塑全球创新格局。5年来,中国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从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成为近十余年来进步最快的国家。这一飞跃使中国成为唯一进入全球创新能力前十的中等收入国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国家创新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