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经联播4月3日北京讯 (李怀亮 许修德 郑成明)市场监管总局近日宣布,新修订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监督管理规定》与新制定的《集中用餐单位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监督管理规定》将于4月15日起同步施行。此次双规出台标志着我国食品安全监管进入“精准化+场景化”新阶段,通过强化企业主体责任、聚焦高风险场景,构建起全链条风险防控体系。
企业监管升级:责任到人、流程再造
修订后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规定》突出三大变革:
责任体系重构:确立“三类人”(企业负责人、食品安全总监、安全员)、“三件事”(风险管控、应急处置、日常管理)、“三本账”(风险清单、措施清单、责任清单)框架,将责任细化至最小单元。
机制优化减负:推行“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制度,允许企业将新要求与既有管理体系融合,避免重复劳动。如某食品加工企业可将风险排查嵌入现有HACCP体系,效率提升40%。
适用范围扩展:首次将从事温控仓储等特殊业务的非食品生产经营者纳入监管,覆盖食品供应链全环节。某冷链物流企业负责人表示:“新规倒逼我们升级温湿度监控系统,客户投诉率已下降25%”。
集中用餐场景:破解“一包了之”顽疾
针对学校、医院等高风险场景,《集中用餐单位规定》直击三大痛点:
责任穿透:明确单位食堂自营、委托经营、外购餐食三种模式下,发包方与承包方须共担责任。如某中学委托餐饮公司经营食堂,校方需配备专职食品安全总监,与承包方总监形成“双保险”。
过程严控:要求承包企业每日上传厨房操作视频至监管平台,并严格执行食材溯源制度。某养老机构食堂因未落实“周排查”被立案,成为新规实施前警示案例。
处罚加码:学校、幼儿园违规将从重处理,最高可处法定代表人年收入10倍罚款。2024年校园食安事件同比下降38%,但仍有12起委托经营食堂被查出风险隐患。
监管效能倍增:制度创新背后的治理逻辑

两项新规的协同效应体现在三方面:
风险分级:食品生产企业按规模实施差异化监管,小微企业重点查添加剂使用,大型企业强化供应链审计。
技术赋能:市场监管总局同步升级“智慧食安”平台,实现企业自查数据与监督抽检信息实时比对,2025年抽检量将增加30%,重点打击农兽药残留超标等突出问题。
社会共治:建立“吹哨人”奖励制度,鼓励企业内部举报食安隐患,最高奖励可达罚没款的20%。
产业影响:从合规成本到竞争壁垒
新规倒逼行业洗牌:
中小企业:某调味品厂因无力承担专职安全总监年薪(约15万元),选择并入区域共享监管平台,年成本降低60%。
头部企业:三全食品等龙头企业借势升级数字化品控系统,将新规要求转化为营销卖点,2025年一季度订单增长17%。
国际接轨:伊利集团将新规与欧盟食品法规对标,加速全球市场布局,其荷兰工厂已通过中国标准认证。
立法与执法的双重攻坚
市场监管总局食品协调司司长司光表示,2025年将推进三大行动:
百日宣贯:组织10万家企业参与在线培训,确保4月15日前100%食品安全总监持证上岗。
专项执法:二季度开展校园食堂、直播带货食品专项整治,已锁定2000家高风险单位。
立法衔接:配合《食品安全法》修订,拟将“终身从业禁止”条款写入,构建“不敢违、不能违、不想违”的长效机制。
这场食品安全监管的“制度革命”,正以责任重构推动产业升级,用法治力量守护14亿人的餐桌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