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7月15日北京讯(陈新航 吕薇 严晓娟)新能源产业竞争的关键筹码,正被中国政府谨慎收拢。

7月15日下午,商务部会同科技部正式调整发布《中国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2025年第28号公告),将电池正极材料制备技术等锂电池关键领域纳入限制出口范围。这是中国自2001年首次发布该目录以来,继2008年、2020年和2023年后的第四次重大调整。
技术目录动态调整,三处变更牵动产业神经
本次目录调整经历了充分的社会意见征询过程,最终确定删除3项技术条目、新增1项、修改1项,呈现出中国在技术贸易管理上的精准施策。
在开放共享方面,建筑领域技术出口迎来松绑。商务部明确删除了“中国传统建筑技术”1项禁止类条目以及“建筑环境控制技术”等2项限制类条目。发言人表示,此举将为“促进中国建筑技术发展成果的全球共享创造便利条件”。
而新增的**电池正极材料制备技术限制尤为引人关注。该限制条目包含三条控制要点:电池用磷酸铁锂制备技术、电池用磷酸锰铁锂制备技术、磷酸盐正极原材料制备技术。这些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和储能领域,市场价值高达千亿元。
另一重要变更是对有色金属冶金技术的修订。在锂资源开发技术方面新增五项控制要点:锂辉石提锂生产碳酸锂技术、锂辉石提锂生产氢氧化锂技术、金属锂(合金)及锂材制备技术、卤水提锂技术、含锂净化液制备技术。同时更新了提取金属镓技术的控制标准。
安全与发展并重,锂电池技术出口管控的战略逻辑
商务部发言人阐释此次调整的核心逻辑在于“统筹发展和安全”。电池正极材料制备技术被纳入限制类并非偶然,其在“敏感领域正越来越多地得到应用”。
中国在锂电池产业链占据全球主导地位。2024年数据显示,中国锂电四大主材(正极、负极、电解液、隔膜)全球市占率均超过65%,其中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全球产能占比高达85%以上。将核心制备技术纳入限制出口目录,实为保护国家在新能源领域的战略优势。
此次调整也体现了中国技术出口管理的动态平衡智慧。商务部在删除建筑技术、收紧电池技术管控的同时强调:“中国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主动为技术等创新要素跨境有序流动提供便利”。这种有收有放的调整策略,既保障关键技术安全,又促进国际合作。
企业合规出口指南,目录如何落地实施
根据《技术进出口管理条例》,中国技术出口分为三类管理模式:禁止出口技术不得出口;限制出口技术需取得许可证;自由出口技术仅需合同登记。
经营主体需特别注意:
涉及新增电池正极材料制备技术的出口,必须申请出口许可证
锂资源提取及加工技术出口需按修订后的有色金属冶金技术条目申报
被删除的建筑类技术出口不再需要特殊审批
商务部承诺将进一步优化出口许可和合同登记程序,提供更多公共服务产品指导企业合规操作。发言人同时透露:“根据科技发展变化形势和管理实践需求,商务部将继续会同科技部等有关部门对《目录》进行动态调整”。
技术出口目录的调整背后,是中国对全球技术竞争格局的深刻研判。商务部发言人强调,将电池正极材料等新能源技术纳入管控是因其在“敏感领域正越来越多地得到应用”。
随着中国在锂电池领域的技术优势日益扩大,对核心制备技术的出口管控已成为维护产业链安全的关键闸门。与此同时,传统建筑技术出口的松绑,又向世界释放出中国愿与全球共享技术发展成果的明确信号。这种“有收有放”的精准调控,折射出中国在技术安全与开放合作间寻求平衡的战略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