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讯(刘明瑄 崔岳莺)黄浦江畔,一场关于土地开发模式的深刻变革正在上海悄然展开,而复兴岛将成为这场变革的首要试验田。
记者近日从“上海标地营造专家咨询会”上获悉,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率先推出了土地储备改革创新机制——“标地营造”,将在试点片区探索系统构建动态匹配、跨周期平衡、持续增值的城市建设运营新模式。

这一改革将彻底改变以往局限于“通、平”要求的土地交付标准,转向更注重规划引领、空间支撑和资源统筹的综合开发模式。
---
何为“标地营造”?
“标地营造”指的是构建国土空间分级开发体系,打造标准地和标杆地。
其中,“标准地”以合规、高效为核心,是针对一般产业项目用地特点实施前期开发和基础设施配套的基础型空间载体。
其目标是降低土地成本和产业用地地价水平,满足企业基本建设需求。
而“标杆地”则以高品质、功能型、综合性为核心,为高质量发展牵引下的城区功能提升、品牌塑造提供优越空间载体。
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张玉鑫形象地比喻道:“标地营造就像是一颗‘芝麻’,现如今看上去微不足道,未来一定能打开上海空间集约利用与城市品质优化协同的‘大门’。”
告别“通平”传统模式
与以往局限于“通、平”要求的土地交付标准相比,上海正按规划有序提升基本开发空间的标准和能级。
“通平”模式长期以来一直是土地前期开发的主要方式,即仅限于通路和平整场地。
这种模式缺乏规划统筹和资源整合,未能充分释放土地的生态、社会与经济综合价值。
如今,上海按规划有序提升基本开发空间的标准和能级,一方面支持产业发展,降成本、控地价,突出标准地;
另一方面聚焦高质量发展、强化标杆引领,运用“三师联创”机制,整合专业技术团队的优势力量。
复兴岛:标地营造的样板

复兴岛未来规划效果图
站在复兴岛最北端的防汛堤上,眼前是虬江、复兴岛运河与黄浦江“三江交汇”的独特景象。
远处,上海理工大学、虬江路码头、外高桥等依次铺展,渐渐隐没于地平线。
“黄浦江潮水落差较大,退潮时,复兴岛周边的滩涂就会自然显露出来,”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副院长沈璐指出。
“可惜的是,现有的防汛墙把江景挡得严严实实。”
她从专业角度分析,从侧面天际线看,复兴岛目前过于平坦,与周边水系环境缺乏自然过渡。
未来规划将打破这种单调,通过构建高低错落的多层空间,让整体形态更灵动、更具层次感。
根据规划,复兴岛北部现有防汛墙将被拆除改造,让岛头区域逐步恢复滩涂与江心洲的自然地貌,为鸟类提供栖息地。
沿岸将设置缓坡、景观台阶和亲水平台,既方便市民亲近水岸,又兼顾防洪功能。
岛北中部的露天广场,为未来举办文化娱乐活动预留空间。此外,一座高星级酒店也将落户岛北,不仅填补复兴岛文旅配套的空白,还将成为全岛的制高点,塑造区域天际线。
两大试点,两种模式
目前,标地营造工作还处于探索起步阶段,很多构想和配套政策仍在制订和完善过程中。
因此打造标杆地的试点片区尤为关键。市规资局将复兴岛和大吴淞定为首批试点名单,分别代表了“存量利用”和“转型升级”两种标杆地模式。
复兴岛是市区两级政府已经完成大部分存量用地收储的规划留白区域。
正在公示的《上海市黄浦江滨江中北段专项规划》明确了复兴岛“数字智能岛、设计艺术岛、人民城市岛”的功能定位。
将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工业遗存、生态资源和有关支持政策,打造为国际创新创业岛。
大吴淞是典型的老工业基地,根据已经批准发布的《大吴淞地区专项规划》,将打造成为生态基底品质优越、创新创造功能集聚、滨水空间魅力彰显的上海产业转型示范区。
上海城市转型的必然选择
随着城市发展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上海在空间资源利用和土地前期开发方面面临多重挑战。
一方面,空间紧平衡带来资源利用受限,不利于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
另一方面,土地前期开发长期停留在“通、平”阶段,缺乏规划统筹和资源整合,制约了空间品质提升与时空高效利用。
此外,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平均海拔仅4米左右,地势低平、地下水位高,在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频发背景下,亟需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增强城市韧性,保障可持续发展。
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上海土地开发模式创新的内在需求。
---
从复兴岛拆除防汛墙恢复自然地貌,到大吴淞老工业基地的转型升级,上海正通过“标地营造”这一创新机制,为超大城市空间集约利用与品质优化协同发展探路。
未来,这片土地上将生长出的不仅是建筑,更是一座城市对高质量发展与高品质生活的不懈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