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7月17日呼伦贝尔讯(乌兰格日乐)在广袤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上,蒙古包的炊烟与无人机的信号交织,勒勒车的辙痕与冷链车的轨迹重叠。老牧民们依然坚守着“逐水草而居”的千年传统,而年轻一代则带着新思维回到草原,用最新的科技成果激活古老的游牧文明,他们用不同的方式,共同书写着草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老一辈牧民们遵循着“春放洼、夏放岗、秋放平川、冬放阳”的古老规律,骑着马驱赶着羊群,对每一片草场的承载力了如指掌。在他看来,“草原是母亲,不能贪多,牛羊够吃、家人温饱就好”。这种敬畏自然的朴素理念,是老辈牧民刻在骨子里的生存哲学。年轻一代的放牧方式,早已跳出了“靠天吃饭”的局限。许多人大学毕业后就回到草原,给羊群戴上了定位项圈,通过手机APP就能实时查看羊群位置和数量;用气象APP预判天气,提前规划转场路线;甚至自学无人机巡牧,十几分钟就能完成过去骑马两小时的巡查工作。新时代的牧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想法:“让传统的牧业劳作,在科技的加持下更高效”。

牧民的收入主要依赖出售牛羊肉,价格受市场波动影响大。如今,年轻人带回的新思路,正在悄然重塑草原的经济链条。过去牛羊肉交易主要是线下完成,商贩从牧民收牛羊,然后才到集中在当地牲畜交易市场或集市,买卖双方现场看货、议价,以现金结算为主。这中间有很多不便,也容易造成损失。如今,除了线下交易,线上交易愈发普遍,通过电商平台、微信等渠道,可实现远程交易,线上支付也很便捷。

近年来,在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出现了如“诺木尔游牧交易”的新模式,提供现场选购、线上交易,无中间商交易等多种方式,且有专业团队提供运输协调、饲养咨询等服务。这一模式的发起人毕西日勒图说:“这个交易平台是政府政策扶持和三位一体综合合作的,老一辈牧民,包括很多牧民不太懂得怎么去跟市场接轨,我想带领牧民走向现代化商业市场,带动当地经济,为建设家乡添砖加瓦。这新型商业模式给牧民带来了很多便利与利润。所以感谢有这样的平台与政策。”毕西日勒图告诉记者,过去买牛羊的市场范围基本局限于呼伦贝尔当地或周边地区,买家多是本地养殖户、屠宰场或商贩。现在借助发达的物流和网络,呼伦贝尔的牛羊可销售到全国各地,甚至出口国外。

除了传统的产业模式,现在更多的年轻人则瞄准了“体验经济”。将自家蒙古包改造成特色民宿,推出“跟着牧民转场”“草原星空摄影”等定制化体验项目;把传统奶制品做成文创礼盒,印上草原图腾;甚至开发线上课程,教城市人制作奶嚼口、学习马头琴。这些融合了民族文化与现代审美的产品和服务,让草原的价值不再局限于畜牧业,更延伸到了文化、旅游、教育等多个领域。
如今在呼伦贝尔,“新老搭配”正成为常态:老牧民指导年轻人识别草场长势、判断牲畜健康,年轻人则教长辈使用智能手机、理解市场需求。这种“传统为根、创新为翼”的模式,让草原的发展更有底气。毕西日勒图说:“要让草原经济持续发展,既需要年轻人的创新活力,也离不开老一辈的经验智慧。”
呼伦贝尔农牧局相关人士表示,要让这样的良性循环持续下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首先就是完善基础设施,解决偏远牧区的物流、网络难题,让优质产品能顺畅走出草原;其次是要加强技能培训,既教年轻人传承传统技艺,也帮老牧民适应新工具、新市场;同时,还需建立更完善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创新成果惠及更多牧民,形成“人人愿参与、人人能受益”的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