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经联播7月25日讯(冯骅 吕薇 严晓娟)烈日下的吐鲁番火焰山热浪蒸腾,地表温度逼近70℃,养殖池内银色三文鱼却在10℃的地下水中自在游弋。

工人们按下吸鱼泵按钮,一条条三文鱼通过巨大管道从网箱跃入冷却装置。体温降至5℃后,这些诞生于“中国热极”的冰鲜被装箱运往全国各地,最快48小时就能出现在北京、上海的餐桌上。
在新疆额河螯虾繁育基地,科研人员正小心翼翼地将半透明虾苗转移至户外池塘。这些刚突破人工孵化技术的冷水螯虾苗,将在9月底以100余万尾规模投入市场。
新疆——这片被称作“离海最远”的土地,2024年水产品产量达19.25万吨,同比增长4.63%。当沙漠边缘的虾塘在阳光下泛起波光,一条“水产新丝路”正在祖国西北悄然铺就。
“热极”养冰鲜:三文鱼的逆袭密码
吐鲁番的“火洲”之称名不虚传,夏季气温常突破40℃。然而在火洲坎儿井三文鱼养殖基地,地下冷泉水常年稳定在10℃-18℃,恰好满足三文鱼生长的黄金温度。
“养鱼用的全是地下水,季节变化几乎影响不到水温。”基地负责人浮光斌介绍,通过高效水氧混合技术,水中溶氧量大幅提升,三文鱼产量实现质的飞跃。在吐鲁番艾丁湖镇,52个标准化鱼池组成庞大的养殖矩阵,今夏预计产量可达350吨。
今年第一季度,吐鲁番在国家地表水考核中水质位列全国第一。当地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的治水方针,大力推进葡萄高效节水改造,完善污水处理设施,从源头守护了这片珍贵的水资源。
新疆三文鱼产业已在天山南北遍地开花。2024年,全疆三文鱼总产量达8104吨,自治区水产发展中心预测,新疆有望在今年成为全国最大的三文鱼养殖省份,产量占全国生食三文鱼的30%以上。
十年磨一剑:冷水螯虾的破茧成蝶
在吉木乃县额河螯虾繁育基地,科研团队正进行一场与时间的赛跑。额尔齐斯河流域特有的窄螯螯虾肉质紧实鲜美,但人工孵化曾面临重重技术壁垒。
“刚开始我们也不知道这是什么虾,市场上没见过。”吉木乃疆域冰川生物科技董事长张轲发回忆,2012年公司首次在渔民捕获的冷水鱼中发现15尾浅绿色大虾,最大个体重达350克。十余年间,他们累计向水库投放1000余尾螯虾,却始终未能突破规模化养殖瓶颈。
2023年7月,新疆农业大学李斌团队在额尔齐斯河捕获5只野生螯虾标本,经基因比对确认与养殖虾同源性达98.6%。今年4月,科研团队进驻养殖基地,对1.5万尾抱卵虾实施精细化工厂管理,终于实现人工孵化突破。
“水质数据接近临界值就立即换水。”李斌团队采用室内外大循环净水技术,使养殖尾水先流入尾水池自净,达标后再进入标粗池,实现养殖尾水零排放。预计9月20日,4-5厘米长的虾苗将上市销售,为新疆特色水产填补重要空白。
沙漠养虾记:盐碱滩上的蓝色革命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南边缘,麦盖提县的湛蓝虾塘构成一道奇异风景。塑料大棚里,澳洲淡水龙虾舞动红彤彤的螯足,完全适应了这片曾经的“不毛之地”。
2022年,山东日照援疆团队带来“东虾西移”计划。技术员张中民解释:“利用地下深层淡水与叶尔羌河水调配,创造出pH值7.5-8.5的理想环境。”养殖基地将10座虾塘按网格状排列,塘底铺设防渗膜,并创新采用“三段式养殖法”:4-5月温室育苗,6-8月露天育肥,9月前完成捕捞。
“放苗时间比往年提前15天,成活率从50%飙升至90%。”养殖基地负责人吴志军兴奋地说。基地新建的尾水回收系统,将富营养水过滤后用于灌溉防护林和牧草,形成“养殖—灌溉—生态”闭环。
2025年,麦盖提水产养殖面积扩至430亩,除龙虾外还引进4万尾黄金黑鱼苗和牛蛙苗,形成“一主多辅”的多元格局。而在阿拉尔市十四团,盐碱水养殖更创造出奇迹——宁波大学王欢教授团队采用青蟹、南美白对虾混养模式,仅120天养殖周期就实现亩均增收1.5万元。
生态与经济:蓝色产业的共赢之道
新疆渔业版图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扩张。博斯腾湖开湖当日捕鱼超8吨,乌伦古湖池沼公鱼年产量预计达2500吨,赛里木湖高白鲑形成从孵化到餐饮的完整产业链。一组数据揭示产业潜力:新疆宜渔水域滩涂面积达4600余万亩。
今年7月,“智兴巴州专家行”活动深入尉犁县,为盐碱水养殖提供技术支援。在阿拉尔市十四团天鹅湖,优先乡村旅游合作社理事长欧阳海花撒下鱼食,罗非鱼、加州鲈等争相跃出水面——这片沿塔里木河灌区排碱渠形成的盐碱水域,已成为“弃水—养殖—治沙灌溉”新模式的典范。
“进行渔业养殖后,天鹅湖的鸟类种群明显增加。”塔里木大学宋勇副教授道出生态养殖的真谛,“以鱼养水”实现鱼与水生态和谐发展。
科研领域同样捷报频传。今年7月,新疆农业大学李斌团队在额尔齐斯河流域发现我国首次记录的河蚌新物种——沙丁冷无齿蚌,为跨境生态系统研究提供关键实证。目前团队已采集80多个活体样本开展研究,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积累宝贵数据。
夕阳下的赛里木湖波光粼粼,高白鲑在深水中游弋;阿拉尔盐碱地池塘里,青蟹挥动深青色螯足爬上礁石;麦盖提的虾农数着刚出水的澳洲淡水龙虾,笑声在沙漠边缘回荡。
新疆农业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团的师生们触摸着“西北之北”界碑,誓言在边陲大地回响:“请党放心,强国有我!”。
当额尔齐斯河的螯虾苗游向全国餐桌,当吐鲁番的三文鱼跃上国际航班,这个曾被视作“水产荒漠”的离海之地,如今正以科技为网、创新为舟,在中国西陲捕捞起一网网蓝色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