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经联播7月25日北京讯(哈梅 沈重 商和泉)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最新消息,2025年中央预算内投资已基本下达完毕,总额达7350亿元。这笔资金重点支持现代化产业体系、基础设施、社会民生等八大领域,旨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改善民生福祉。
资金投向:八大领域精准发力
此次投资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民生短板,具体包括:

现代化产业体系: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升级,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基础设施补短板:南宁市获5340万元水利专项资金,用于郁江治理工程,提升防洪减灾能力。
社会民生保障:云南省获1.01亿元社会福利资金,支持东川区殡仪馆、普洱市精神卫生设施等7个项目建设;3.39亿元全民健身资金助力17个体育公园和健身中心建设。
绿色低碳转型:龙岩市16个项目获1.78亿元节能降碳专项资金,推动工业设备更新和环境基础设施升级。
灾后应急恢复:国家发改委曾紧急下达2亿元支持辽宁、吉林洪涝灾害灾后重建,彰显应急响应效率。
政策亮点:优化机制,提高效率
国家发改委强调,今年投资执行呈现三大特点:
优化投向:加大对社会民生、绿色发展等领域的倾斜,填补市场失灵的公共领域空白。
提高支持比例:减轻地方财政压力,确保“十四五”规划重点工程顺利推进。
强化监管:通过全流程跟踪和“软建设”机制,提升资金使用效益,杜绝“半拉子工程”。
数据支撑:投资拉动效应显著
财政部数据显示,7350亿元中,中央本级支出1635亿元,对地方转移支付5715亿元,重点覆盖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等领域。国家统计局指出,1-5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其中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1.5%,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贡献率超50%,显示政策对产业升级的拉动作用。
中央预算内投资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2025年规模再创新高,体现了政府稳增长、惠民生的决心。下一步,国家发改委将督促各地加快项目执行,推动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并建立健全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确保资金发挥最大效益。
从云南的民生工程到龙岩的绿色转型,从南宁的防洪屏障到东北的灾后重建,7350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民生红利和发展动能。这笔资金不仅为“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注入强心剂,更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