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7月31日北京讯(何东 史亮)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正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强劲引擎,18%的GDP占比标志着经济结构转型迈入关键阶段。

2024年中国经济“新势力”交出亮眼成绩单!国家统计局7月31日发布数据显示,我国以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核心的“三新”经济增加值首次突破24万亿元大关,达到242908亿元。
按现价计算,这一数据比上年增长6.7%,比同期GDP现价增速高出2.5个百分点。
更令人瞩目的是,“三新”经济占GDP的比重达到18.01%,较上年提高0.43个百分点,创下历史新高。这一增长态势表明,中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正在加速推进。
核心数据解读,新经济跑出加速度
国家统计局官网今日发布的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三新”经济交出了一份令人振奋的成绩单。
经核算,全年“三新”经济增加值达到24.29万亿元,占GDP比重首次突破18%大关。

这一数据背后有两个关键增速对比:6.7%的“三新”经济现价增速,比同期GDP现价增速高出2.5个百分点。
纵向比较,2024年“三新”经济比重较2023年提高了0.43个百分点。持续上升的占比曲线,勾勒出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清晰轨迹。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数据经过了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的历史数据修订,确保了统计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统计方法的完善,为观察中国经济新动能提供了更可靠的窗口。
何为“三新”?解码中国经济新势力
“三新”经济已成为政策文件和经济报告中的高频词,但其具体内涵仍值得深入解析。
国家统计局明确定义,“三新”经济是以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核心内容的经济活动集合。

新产业是“三新”经济的基础支柱。它指应用新科技成果、新兴技术形成规模的新型经济活动,涵盖三类形态:
新技术产业化直接催生的全新产业;传统产业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升级形成的新产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推动产业分化、升级、融合衍生的产业。
新业态代表经济活动的形态创新。它依托技术创新和应用,从现有产业中衍生叠加出新环节、新链条。
具体表现为:以互联网为依托的经营活动;商业流程、服务模式或产品形态的创新;提供灵活快捷的个性化服务。
新商业模式则是价值创造方式的变革。它通过整合重组企业经营要素,形成高效独特商业运行模式。
典型模式包括:互联网与产业创新融合;硬件融入服务;消费、娱乐、休闲一站式服务集成。
产业分布透视,服务业引领增长
“三新”经济在不同产业的表现呈现明显差异。

第一产业(具有“三新”特征的农、林、牧、渔业)实现增加值9485亿元,增速达6.7%,占“三新”经济总量的3.9%。
第二产业(采矿业、制造业及电力热力生产供应业中的“三新”经济活动)增加值100459亿元,增长5.5%,占比41.4%。
第三产业成为最大亮点。其增加值达132964亿元,增速高达7.7%,在“三新”经济总量中占比54.7%。
服务业在“三新”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反映出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现代服务模式已成为新经济的核心驱动力。
新引擎、新动能,中国经济转型加速
18.01%的GDP占比是一个标志性节点。
“三新”经济增加值衡量的是一个国家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从事“三新”生产活动创造的增加值。
从增速看,“三新”经济6.7%的增长率显著高于同期GDP现价增速。这一增长差距意味着新动能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为整体经济增长提供了关键支撑。
从结构看,第三产业在“三新”经济中占比过半的特征,与中国经济从制造向服务转型的大趋势相吻合。
从质量看,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蓬勃发展,推动着产业价值链向高端跃升。
国家统计局的核算采用了增加值率法、相关指标推算法等多种方法,数据来源包括全国经济普查资料、“三新”经济统计资料和国民经济核算资料,确保了数据的权威性和可靠性。
第三产业在三新经济中的比重达54.7%,成为新经济主力军;7.7%的增速更是远高于其他产业。
新经济引擎的动力结构已发生根本变化,互联网与传统经济深度融合的创新业态成为增长极。
“三新”经济增速比GDP高出2.5个百分点,这一差距凸显新动能对整体经济的牵引作用。18%的GDP占比只是起点,随着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加速,未来五年这一比例有望突破四分之一大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