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8月1日重庆讯(哈梅 沈重 商和泉 刘辉)一辆载着4名乘客的问界M9在无人区遇险,依靠车载卫星通讯电话成功脱险,成为中国首例卫星救援实践。这辆智能汽车的故事背后,是一场席卷整个中国汽车产业的深度变革。

7月31日,重庆举行的2025汽车新质生产力发展论坛上,赛力斯集团董事长张兴海向外界披露了一组关键数据:问界品牌市场保有量已达73万辆,累计行车里程超160亿公里,其中智能辅助驾驶累计行驶超29亿公里。

这些数字背后,是中国汽车产业在新能源智能化转型中的快速崛起。更值得关注的是,赛力斯通过创新性的产业链重构,将300家一级供应商精简至100家,其中20家为世界级企业,并采用“厂中厂”模式将供应链距离缩短至20分钟内。
产业新生态,集成与集聚的双重变革
中国汽车产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供应链革命。赛力斯集团的实践成为典型案例,其创新性推进产业集成化、集聚化战略,通过与全球顶级供应商深度合作,重塑了传统汽车制造模式。
“我们创新性地推进产业集成化、集聚化,通过联手世界级供应商,共创世界级智造品质,共享中国汽车发展机遇。”张兴海在论坛上如此阐释赛力斯的供应链战略。

赛力斯超级工厂采用的“厂中厂”模式,让宁德时代等核心供应商直接在园区内设立专属生产基地。这一创新使零部件供应响应时间缩短至20分钟内,大幅降低了物流成本和库存压力。
供应链变革背后是效率与安全的双重考量。2025年全球动力电池产能规划已超过4,000GWh,但核心材料锂资源供应仍存在区域博弈风险。中国车企正加速海外矿产投资并深化本土化生产布局。
某中国车企在墨西哥建设的首个北美工厂将于今年第四季度投产,计划实现零部件本地化率75%;另一集团则联合欧洲电池制造商建立联合研发中心,共同应对碳关税挑战。
智驾神话褪色,技术瓶颈的现实挑战
在产业链重构的同时,智能驾驶技术正经历一场“祛魅”过程。懂车帝近日进行的智驾大规模测试如同一面照妖镜,映出行业狂欢背后的真实短板。
测试覆盖36款车型的高速场景和26款车型的城市场景,模拟15类高危事故场景。结果令人心惊:高速夜间遇施工卡车时,仅47%车辆能安全避让;儿童突然横穿马路场景,有效刹停率仅58%。
更残酷的是,没有一款车型在所有测试中拿到满分。测试暴露了系统性缺陷:静态障碍识别普遍失效,变道逻辑存在致命漏洞。超半数车型在危急时刻选择“让道不让速”,无视基本安全准则。
不同技术路径的差异并未带来绝对优势。特斯拉Model X在城市测试中以8/9的成绩领先,Model 3高速测试通过率5/6,但纯视觉方案同样未能全数通关。
华为系车型在部分复杂路况表现亮眼,却在“消失的前车”场景中集体失误。小米SU7 Ultra在大转盘场景中直接卡在护栏处,暴露出感知系统对复杂道路的“水土不服”。
自主品牌崛起,市场份额的结构性变革
中国汽车产业生态重构正带来市场格局的深刻变化。2025年,中国乘用车市场新能源渗透率已突破52.5%,自主品牌份额提升至69.0%,行业集中度显著提高。
2021-2025年间,中国自主品牌通过产品与技术创新实现高端化突破。2025年5月,自主品牌市场份额达69.1%,批发量同比增长23%至160万辆,出口量同比增长17%至37.4万辆。
技术降本推动高阶智能驾驶下沉至10-20万元市场。这一价格区间已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比亚迪月销量从12万增至50万辆,吉利星愿和小鹏M03的亮眼增长,印证了品牌影响力与性价比的双轮驱动策略。
奇瑞汽车成为自主品牌全球崛起的典范。2025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上,奇瑞以第233位的排名完成152位的跨越,创造了全球车企最快增速。
奇瑞构建的“双循环”产品矩阵:国内市场以风云、iCAR覆盖主流消费,海外市场通过星途、捷途定制化车型突破。2025年上半年,奇瑞国内新能源销量同比增98.6%,海外高端车型占比提升至35%。
全球产业链重构,中国车企的国际化布局
中国汽车产业的深度变革伴随着全球供应链的重构。在芜湖奇瑞供应链指挥中心的大屏上,实时跳动着1200家核心供应商的产能数据——这套自主研发的供应链管理系统,使零部件库存周转率提升50%。
奇瑞的供应链韧性源于“自主+合作”策略:关键零部件自研率超70%,同时与博世、宁德时代等建立联合实验室。在2024年全球芯片短缺期间,这一体系保障了92%的生产计划完成率。
全球化供应链布局显现前瞻性:在墨西哥建设的零部件基地辐射北美市场;东南亚供应链中心实现60%本地采购;欧洲研发中心联合大陆集团开发适配车型。这种“全球织网”模式,使奇瑞海外车型的交付周期缩短至18天。
人才生态构建同样关键。奇瑞汽车工程研究院的“青年科学家工作室”中,35岁以下工程师占比达68%,他们主导的12项核心技术已实现量产。
奇瑞构建了金字塔式人才体系:顶端是12位院士组成的顾问团,中层为500余名海内外专家,基层是3000名青年技术骨干。这套体系支撑起年均1500项的专利产出。
规范与责任,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随着智能驾驶技术快速发展,行业规范与责任界定成为关键议题。公安部近日明确表示,目前市场上销售汽车所搭载的“智驾”系统都还未实现“自动驾驶”目标,驾驶人才是最终责任主体。
这一规定的出台背景值得深思。当前部分车企在营销中存在夸大宣传智驾功能的现象,宣传语中出现“解放双手”、“零接管”等词汇,甚至有车企高管公开宣传“困得不行就用智驾”。
2025年因滥用辅助驾驶引发的事故中,超60%的驾驶员存在玩手机、睡觉等危险行为。公安部的规定旨在杜绝夸大宣传,让消费者清晰认识到智能驾驶的真实水平和使用边界。
科技部出台的《驾驶自动化技术研发伦理指引》要求车企在极端情况下必须优先保命,这为智驾伦理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准则。但在实际技术研发和应用中,如何将这一准则落地,仍需行业深入探索。

张兴海在论坛上的表态代表了行业领军企业的责任意识:“赛力斯将严格按照国家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的要求,坚决反对价格战和无序内卷,与行业共同守住来之不易的成果。”
奇瑞汽车工程研究院的“青年科学家工作室”里,35岁以下的年轻工程师们正主导着12项核心技术的量产应用。他们身后,是由12位院士、500余名海内外专家和3000名技术骨干组成的金字塔式人才体系,支撑着年均1500项的专利产出。
在德国慕尼黑设计中心、硅谷智能驾驶实验室以及全球110个国家的市场数据平台之间,中国汽车产业正在编织一张创新网络。这张网络不仅支撑着596.9亿美元的营收规模,更支撑着从芜湖“小草房”起步的中国汽车工业走向全球价值链高端的雄心。
“中国汽车产业这份答卷是克服重重困难换来的,来之不易,我们作为汽车人要倍加珍惜。”张兴海在论坛上的结语,道出了中国汽车人的共同心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