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8月10日佛山讯(乔一夫 郑本库 黄文权)扫码、自测、领补贴,佛山市南海区一家五金厂的负责人陈明辉在手机上完成企业数字化评测后,立刻收到一份匹配的轻量化改造方案。

佛山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最新公示的《2025年产品清单》中,700余款数字化产品与服务正式亮相。这些产品涵盖智能排产、云端仓储、AI质检等场景,均满足“小型化、快速化、轻量化、精准化”标准,中小企业可实现“开箱即用”。
作为全国第三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佛山正以“链式转型”创新路径破解中小企业“不敢转、不会转”的痛点。未来两年,该市计划推动超1000家中小企业完成智改数转,打造50个以上数字化车间与四级水平标杆企业。
政策组合拳,降低转型门槛
在季华五路的经华大厦35楼,佛山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办公室的灯光常亮至深夜。今年8月5日,这里发布了《佛山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2025年产品清单(8月更新)》。
这份动态调整的清单背后,是佛山在全省率先推出的“智改数转25条”政策体系。
中小企业通过官方指定的四家平台完成线上自测,若达到数字化水平二级及以上,最高可获得50万元奖补。
奖补范围不仅覆盖软件和云服务,还包括网关、传感器、工业控制系统等必要硬件设备支出。
“我们采用‘先备案后清算’机制,”市工信局信息产业发展科胡明溥在电话中解释,“企业签约改造服务后备案入库,改造完成再申报验收,确保政策红利精准直达”。
平台生态构建,破解转型孤岛

7月11日的大会上,全国首个城市级产业互联可信数据空间平台在佛山启动。这个由市政府主导的数智底座,将工业互联网与产业链集群数据打通,形成新型产业组织方式。
在平台前端,五金、家具等传统产业获得专用接口;在后端,可信数据空间技术保障企业数据安全流通。
与此同时,南海区大沥镇的创新中心正上演转型试验:一台铝材加工设备通过数字孪生技术被实时映射到云端大屏,工程师轻点鼠标模拟参数调整,现场设备随即同步动作。
“良品率提升了15%”,现场技术人员指着屏幕上的曲线说。
该中心采用“政府背书+市场化运营”的创新机制,已与西门子、SAP等技术巨头达成合作,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三维建模、工艺模拟等高端技术服务。
AI商城崛起,轻量化方案热销
在佛山禅城智慧新城的办公室,模界·企业AI应用商城的运营团队正连夜上架新产品。这个年初上线的平台已汇聚344个AI应用,吸引102家生态企业进驻。
商城将应用科学划分为四大核心支柱:垂直行业、通用场景、模型平台及算网能力。
工业质检机器人、AI医学影像分析、智慧课堂等创新应用正快速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在通用场景领域,智能会议纪要、AI报表生成等“效能工具”成为爆款。
“我们接到一个陶瓷企业的急单,”佛山点精网络技术总监冯建萍展示手机上的定制APP,“他们需要多语言切换和跨境支付功能,我们三周就交付了系统”。
这家扎根佛山14年的技术团队,在自购的300平方米办公室里,已为800多家制造企业开发轻量化数字工具。
数据要素市场化,激活产业动能
7月初,广州数据交易所(顺德)服务专区在恒基国际金融大厦揭牌。这个除广州外全省首个县区级服务专区,成为佛山探索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关键落子。
现场授牌的三大平台各具特色:佛山首家数据标注产业基地聚焦工业AI数据服务;全国首个政企协同电商数据平台通过隐私计算技术实现“原始数据不出域”;而AI赋能联合实验室则致力于培养本土数字人才。
在龙江镇左滩村,村支书黄靖的“数字分身”正在手机屏幕上讲解桑基鱼塘历史。这个由顺德区推动的数字乡村项目,让村书记化身24小时在线的数字导游。
“无人机+AI”技术则应用于桑麻村的节瓜种植,实现从播种到采收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
五金厂老板陈明辉的选择,折射出佛山制造业转型的微观图景:他跳过动辄百万的ERP系统,选择清单上一款月付千元的智能排产小程序。两个月后,工厂订单交付准时率从68%跃至92%。
在佛山制造业的土壤中,“小快轻准”的数字化种子**正在破土而出。从龙江镇的智能家居工厂到陈村的装备制造车间,超过75%的规上企业已驶入数字化转型快车道。
当粤港澳大湾区的机器再次轰鸣,这次的声音来自云计算服务器与AI算法的协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