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8月12日北京讯(何东 张宇晖)政策组合拳与行业自救行动正同步推进,中国工业领域迎来一场产能治理的深度变革。

“买下来,不是接着生产,而是彻底关掉。”2025年8月初,一场规模高达700亿元的光伏行业自救行动浮出水面——由协鑫科技、通威股份等头部企业牵头组建的并购基金,目标直指收购并永久关停约100万吨多晶硅落后产能,占行业总产能三分之一。
这并非孤例。几乎同时,工信部发布专项节能监察清单,对全国41家多晶硅企业开展能耗审查,要求9月30日前完成整改。
政策组合拳,法律红线划定反内卷边界
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再度强调“依法依规治理企业无序竞争”,并将“推进重点行业产能治理”列为下半年经济工作重点。这延续了7月初中央财经委会议对“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与“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的定调。
在法律层面,2025年6月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明确禁止“低于成本价销售”,而7月的《价格法》修订草案则新增“低价倾销监管”条款。这是我国首次将价格“反内卷”纳入法律层面,为打击恶性价格战提供了法律依据。
生态环境部在8月8日下发的指导意见中,进一步要求加大钢铁、建材等重点行业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取缔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小型生产项目。同时该文件重申禁止环保“一刀切”,要求各地出台细化防止“一刀切”的有效措施。
政策效果已开始显现。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7月PPI环比下降0.2%,降幅比上月收窄0.2个百分点,为3月份以来首次收窄。
煤炭、钢材、光伏、水泥和锂电等行业价格环比降幅收窄,反映出市场竞争秩序持续优化。
节能监察加码,多晶硅行业迎来专项治理
8月1日,工信部印发《2025年度多晶硅行业专项节能监察任务清单》,对全国41家多晶硅企业开展专项节能监察,分布在内蒙古、新疆、四川、云南等12个省份。此次监察要求9月30日前完成结果报送,时间紧迫。
这是工信部首次单独对多晶硅行业发文开展节能监察。根据国元证券分析,此次监察与配套政策将加速行业落后产能出清,单位电耗超过60kWh/kg的落后产能或将面临直接关停风险。
多晶硅行业的能耗标准也在收紧。据行业信息,多晶硅能耗国标拟从≤7.5 kgce/kg下调至≤5 kgce/kg。与此同时,宁夏等省份已开始对多晶硅等行业的绿电消费比例提出明确要求,2025年绿电比例不低于34.2%。
700亿并购基金,光伏行业的自救革命
在政策推动下,光伏行业正展开一场史无前例的自救行动。协鑫科技、通威股份等头部企业牵头组建的并购基金,规模预计在500亿至700亿元之间,首期资金200-250亿元。
该基金的运作模式极为特殊——“买了就关”。基金将收购行业内约100万吨落后多晶硅产能并永久关停,占全国总产能近三分之一。协鑫方面明确表示:“这批产能买来就是关的,不是拿来运营的。”
行业内部也在重塑竞争规则。7月下旬,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大同研讨会上,四大主链环节(硅料、硅片、电池、组件)联合签署新版价格自律公约,将销售底价锚定从“现金成本”提升至“完全成本”。这一变化迫使企业必须承担全环节成本,高成本产能的生存空间被大幅压缩。
钢铁行业超3000亿投入,超低排放改造冲刺
钢铁行业的产能治理同样在加速。截至2025年7月底,全国已有6亿吨粗钢产能完成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涉及147家钢铁企业。整个行业已累计投入超低排放改造资金超3000亿元。
在8月7日的第14届中国国际钢铁大会上,首次发布的《中国钢铁行业超低排放蓝皮书》显示,我国制定了全世界最严格的超低排放限值要求,部分指标比发达经济体平均严格10倍左右。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长赵民革指出:“在没有出台更有效的市场化、法治化产能产量治理政策前,开展粗钢产量调控是适时调整生产强度、建立供需平衡的最优解。” 今年上半年,重点统计钢铁企业的节能环保投资占比已达28.9%,总能耗同比下降1.5%。
多行业协同治理,市场化出清路径探索
产能治理已形成跨行业协同态势。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副会长陈学森表示,我国有色金属行业无论是在传统领域还是新兴的高端领域都存在过度投资现象,应严格落实电解铝产能置换政策,从严控制铜冶炼、氧化铝新增产能。
建材行业同样在行动。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会长阎晓峰表示,要以推动超批复生产补产能为重点,按照法治化、市场化原则,采取综合手段去产能。
值得注意的是,产业链协同治理正成为新趋势。今年上半年,“反内卷”重拳挥向汽车供应链,17家整车企业承诺“支付账期不超过60天”。中钢协此前发文指出,无论是钢铁企业还是汽车企业,都必须加快由“量本位”向“价本位”转变,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治理。
挑战与前景,产能治理的长效机制探索
尽管政策与行业行动密集,产能治理仍面临多重挑战。在光伏行业,收并购方案涉及巨额资金与多方博弈,政策执行需穿透行业复杂性。对于多晶硅并购基金,业内担忧的焦点在于:计划关闭的产能是否只是闲置,在价格回升时重新启动?
反垄断风险同样存在。如果光伏并购基金只是一个松散的同行合资企业,根据修订后的反垄断法,特别是在协调产量的情况下,反垄断风险会增加。治理是关键变量,如果该工具类似于宝武的钢铁整合平台,它可以以较少的法律挑战关闭产能。
政策执行的有效性也面临考验。工信部对多晶硅行业的节能监察涉及41家企业技术工艺差异,关停标准如何公平落地成为关键。同时,需求端能否承接供给优化也存在不确定性。
招商证券分析报告指出,综合盈利能力、供给收缩程度及产能扩张能力判断,轻工制造、房地产、建筑材料、基础化工、钢铁等行业出清潜力较大。本轮产能治理预计将通过“市场自发淘汰+技术替代”实现优化,企业需要积极探索市场化产能出清的路径。
光伏并购基金的设立标志着产业治理中第一个“由内而外”的机制设计。这个行业自救的尝试,也是一种被观察的制度信号。在市场不愿出清、政策又无法直接出手的夹层中,这只基金将会构成一个值得被记录的坐标点。
钢铁行业超3000亿元的超低排放投入,多晶硅行业通过节能监察和绿电比例要求的双重约束,以及宁夏对多晶硅等行业的绿电消费比例设定34.2%的底线,都表明产能治理正朝着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秩序是政策结果,而非市场意外。”正如行业观察人士所指出的,中国工业领域正在探索一条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结合的产能治理新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