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讯(李文闻 刘明瑄 刘挥)

盛夏的莲花山露营地,层峦叠翠间,市民张女士带着孩子轻松搭起帐篷,脚下是平整的步道,眼前是葱郁的天然次生林,负氧离子达9500个/立方厘米的清新空气扑面而来。
在二道江区鸭园镇向阳村的废弃矿区岩壁上,十几名工人系着安全绳进行灌浆喷播。二十几米高的裸露岩体已被防护网覆盖,在汛期强降雨中经受住了考验——未发生山体崩塌及落石。不远处,蛟河市黄松甸镇,一座投资1亿元的废弃食用菌棒综合治理中心刚刚破土动工,盘活了闲置20多年的工厂资产。
8月15日全国生态日,吉林交出的生态答卷上写满“点绿成金”的故事。林草湿资源占全省幅员面积50%以上的生态大省,正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植于9382万亩天然林和万顷草原,走出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共进的创新之路。
生态筑基,林草资源的绿色宝藏
作为全国重点林业省份,吉林拥有923.55万公顷林草湿资源,占全省幅员面积一半以上。这片广袤的生态空间里,天然林资源尤为珍贵——9382万亩天然林占全省森林面积的75.4%,在全国31个省份中高居第五。

“天然林是自然界中群落最稳定、生态功能最完备、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陆地生态系统。”吉林省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刘义在解读天然林保护政策时强调。这些绿色屏障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自1998年启动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试点,吉林省逐步调减木材产量,到2015年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23年的坚守换来丰硕成果:工程区有林地面积从5154.3万亩增加到5356.9万亩,森林蓄积从4.38亿立方米跃升至5.79亿立方米。
更令人欣喜的是,野生东北虎增长到37只,东北豹达到48只。长白山区完整的生物链为这些珍稀物种重建了生态家园。
2021年,吉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落实〈天然林保护修复制度方案〉的实施意见》,规划了30年跨度的保护蓝图:到2025年形成完善的保护修复制度体系;到2035年使生态系统有效恢复;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健康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
系统修复,东西部策略的精准施策
面对不同区域的生态特点,吉林省打出“东部提质、中部增绿、西部修复”的组合拳。在草原治理领域,八部门联合出台的实施意见更凸显了分区施策的科学性。
在西部,草原“三化”治理成为重点,通过禁牧、休牧引导科学放牧;东部山区则充分利用草山草坡和林间草地发展科学轮牧;中部地区创新性地发展草坪业和草原旅游,让每一片草原都发挥最大价值。
废弃矿山的重生是生态修复的生动实践。在浑江中上游二道江区,总投资3.69亿元的受损弃置地治理及生态修复项目正如火如荼推进。
今年计划围绕4个乡镇历史遗留的18个废弃矿山开展治理,总治理面积达406.67公顷。截至目前,已完成矿山生态修复面积213.91公顷,其中新增林地面积176.51公顷,复垦耕地37.40公顷,消除地灾隐患点17处。
“我们将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列为重点民生实事,”项目负责人介绍,“围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通过整体规划、系统治理,让一块块‘生态伤疤’焕发新生。”
在长春莲花山生态旅游度假区,一场“生态提质、环境提标、治理提效”的“三提”专项行动自今年四月启动。当地住建局牵头整治露营乱象,集中拆除圈占木平台空帐篷28处,并对林地用火、损坏树木等行为进行制止整改。
产业转型,点绿成金的创新实践


停止砍伐天然林后,吉林林区如何转型?答案写在蓬勃发展的绿色产业中。2020年,吉林省投入5600万元扶持14个林场发展森林康养、森林旅游和食用菌、中草药产业。转型成效显著:林下特色种植面积近百万亩,森林生态旅游和康养年产值达4.58亿元。

林区职工收入的变化更具说服力——从工程实施前的年均4000元,跃升至2020年底的5.7万元,增长14.25倍。
在蛟河市黄松甸镇,废弃菌棒处理难题被创新破解。8月11日启动建设的10万吨/年废弃食用菌棒综合治理中心项目,创新建立“菌包厂+回收中心”联动机制。该项目一期工程建成后,年处理废弃菌棒2万吨,产出生物机制炭5000吨,填补了蛟河市在废弃物高值化利用领域的技术空白。
生态旅游成为“两山”转化的直接通道。长春莲花山拥有长春市周边唯一的大规模天然次生林地,如今已发展成市民“回归自然”的首选地。“以前节假日带孩子露营,找空地就耗去大半精力,现在轻松多了。”一位带着孩子的张女士在莲花山露营地感慨。
作为长春“母亲河”的伊通河,经过系统治理后碧波荡漾,沿岸建成的湿地公园、带状公园串联成线。依托良好生态基底,肆季南河文旅项目火爆出圈,散步的市民、打卡的游客络绎不绝。
碳汇经济,绿色发展的创新突破
在吉林西部的广袤平原上,一项碳资产项目正在书写“点碳成金”的新篇章。8月11日,吉林油田15万千瓦风光发电项目最后一批碳资产收益到账,标志着中国石油首个新能源国际碳资产项目圆满收官——总收益突破1亿元。
该项目在德国市场签发,走完项目识别、注册、审定等全流程,打造了中国石油在国际碳资产领域的合规经营范例。面对国际碳资产政策频繁变动,吉林油田坚持“数据为王”理念,搭建智能化监测平台,确保每一度绿电的绿色价值都被精准计量。
吉林的创新实践不止于此。省生态环境厅在全国率先出台《全面深化环评改革服务高质量发展“十项举措”》,通过环评“瘦身”、审批“容缺”等创新,为企业提供全周期支持。松原绿电-绿氢-纯氢冶金项目在改革推动下,技术服务时限压减近30天。
全省环境质量数据印证了绿色发展成效:今年1-6月,全省优良天数比例90.3%,PM2.5平均浓度31.7微克/立方米,优于全国平均水平。国控断面优良水体比例84.4%,无Ⅴ类、劣Ⅴ类水质断面,松花江、图们江等五大水系水质均达到良好及以上。“吉林蓝”成为常态。
---
漫步在长春莲花山焕然一新的步道上,一位资深摄影爱好者指着脚下的路面感慨:“以前有些路段确实影响拍摄体验和安全性,现在平整舒适,安全有保障,能更专注于捕捉美景了。”四个月前的“三提”专项行动,让这里的市政设施焕然一新,累计修复路灯1340盏,修复电缆约12公里。
从林海雪原到黑土地,吉林用实践验证着生态与发展的辩证法则。971个生态环保项目正在白山松水间布局,总投资1532.72亿元。这些项目不仅涵盖污染治理、生态修复,更聚焦绿色产业和低碳转型前沿,将生态养分输送至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个角落。当每一滴水都成为滋养优质农产品的“甘露”,当每一片废弃矿场都焕发新生,吉林的绿色发展之路正越走越宽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