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8月21日卲阳讯(刘政权 袁建高 李建秋 )
八月的湘南,稻浪翻滚,洞口县的田间地头,一捆捆金黄的秸秆正经历一场从“废物”到“财富”的华丽蜕变。

在湖南省洞口县毓兰镇四合村的秸秆加工点,金黄的秸秆捆整齐码放,等待通过技术加工开启“变身之旅”。这些曾经令人头疼的“生态包袱”,如今正成为洞口县生态与经济双赢的新名片。
作为传统农业大县,洞口县常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50万亩,每年产生秸秆达61万吨。过去,这些秸秆如何处理是个令人头疼的难题——露天焚烧污染空气,随意堆放占用耕地。
---
从“烟雾缭绕”到“蓝天常驻”
曾几何时,每逢农作物收获季节,洞口县田间地头常常烟雾弥漫。秸秆焚烧烟点数曾长期位居邵阳市首位。
“过去一到这个时候,到处是烧秸秆的烟,呛得人不敢开窗。”当地村民回忆道。如何科学处理秸秆,成为困扰干部群众多年的难题。
如今,洞口县空气质量却实现了显著改善。数据显示,2025年1-7月,洞口县空气质量排名全省第五,改善率位列全省第三。
这一变化背后,正是秸秆综合利用提供的关键支撑。
“一中心四网点”收储体系
突破口在于创新构建的秸秆综合利用模式。
洞口县搭建起以石江镇为县级秸秆收储运中心,山门镇、毓兰镇、黄桥镇、高沙镇为乡镇收储运网点的“一中心四网点”网络体系。
这一创新模式的实际成效在合通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得到了生动体现。该合作社通过此体系,年加工利用秸秆2700余吨,不仅解决了自身饲料需求,还为周边农户开辟了增收渠道。
省级支撑与地方实践
洞口县的实践是湖南省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的缩影。
2025年5月,湖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湖南省关于支持秸秆综合利用的若干措施(2025—2027年)》,提出了推进秸秆科学还田、健全秸秆收储体系等十条措施。
政策明确要分环洞庭湖、湘南、湘中、湘西片区布局秸秆收储网络,构建重点片区有加工主体、重点县有收储中心、重点村有收储点的收储运加网络体系。
2025年7月,邵阳市政协专门到洞口县开展“探索长效机制,促进秸秆‘五化’综合利用”专题调研。
调研组指出,建设秸秆收储运体系既能科学促进秸秆“五化”利用,又能为相关企业降本增效,还可切实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多赢”局面。
多元利用与机械助力

洞口县打出的“组合拳”不止于收储体系。
该县积极推广低茬收割、灭茬粉碎、深翻覆盖等秸秆还田技术,新增54台专业设备提升机械化作业效率。
通过农业社会化服务政策,对秸秆饲料化(养畜)、基料化(种植食用菌等)利用给予奖补,形成“收储+还田+多元利用”的综合格局。
湖南省政策还鼓励科研院校与企业共建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推动秸秆原料替代塑料、替代燃料、替代肥料、替代饲料等**高值化利用**技术攻关。
环境与经济双赢
秸秆综合利用带来的不仅是环境效益。
村民们发现,曾经的“生态包袱”现在变成了“绿色财富”。农户可通过出售秸秆获得额外收入,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
湖南省提出的措施中,明确要培育秸秆收储运职业经纪人,建立秸秆综合利用骨干企业名录。
重点培育年可利用省内秸秆3000吨(含)以上的市场主体;对年利用量达到10000吨以上的,优先纳入省级农业农村重大投资激励项目扶持范围。
乡村振兴的“最美底色”
秸秆综合利用的成功实践,为洞口县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洞口经验”,也为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探索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径。
未来,洞口县将持续巩固成果,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最美底色”,让绿色发展理念在这片沃土上结出更丰硕的果实。
湖南省提出三年内在全省建设500个区域性收储站点,提供资金支持,助力秸秆真正实现“点草成金”,为生态农业和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

如今,洞口县的田间地头不再烟雾弥漫,取而代之的是蓝天白云和清新空气。
秸秆收储运网络不仅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更为当地农民开辟了新的增收渠道——农户通过出售秸秆获得额外收入,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
秸秆综合利用的成功实践,为洞口县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洞口经验”,也为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探索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