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讯(褚新兵 崔威汉)

内蒙古草原的风电驱动着电解槽轰鸣,上百辆氢能重卡驶入焦化原料运输干线——这幅绿色能源图景背后,是2025年上半年中国1.4万亿元新能源投资的集中爆发。

“资本正加速涌入这条万亿赛道”,一位能源分析师在最新行业报告中写道。2025年以来,中国新能源产业虽然总投资额同比下降32.2%,但资金投向呈现出明显的结构性变化:储能领域投资逆势增长10.5%,而风电光伏等传统优势领域的投资则趋于理性。
技术突破与政策红利双轮驱动,正将中国新能源产业从规模扩张引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
投资新格局:储能跃升亮点,风光电趋于理性
CINNO Research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项目投资总额约1.4万亿元人民币。虽然总额同比下降,但资金投向更能说明问题。
储能行业成为最大赢家,获得2799亿元投资,同比增长10.5%,占总投资的20.3%。这一增长主要来自于新型储能技术突破和电网侧储能需求激增。
相比之下,风电和光伏虽然以5604亿元的投资额占据40.8%的行业份额,但同比下降44.4%,显示市场趋于饱和态势。
电池行业投资2430亿元(占比17.7%)和氢能领域投资2304亿元(占比16.8%)分别出现25.8%和40.2%的下滑。资本正从成熟技术领域向更具增长潜力的方向转移。
技术突破:光电效率提升,氢能成本下降
技术突破引领着投资方向。光伏产业中,钙钛矿-晶硅叠层技术通过全光谱吸收设计,将组件理论效率提升至传统技术的1.5倍,成功破解晶硅电池29.4%的效率极限。
AI驱动的智能工厂实现电池片缺陷毫秒级识别,使产品良品率得到显著提升。技术迭代推动行业从“成本竞争”转向“性能溢价”竞争,为光伏成为主力能源奠定基础。
氢能领域,绿氢平价临界点正在逼近。天风证券预测,2025年绿氢成本将降至14.46元/kg,较2022年降65%,与灰氢经济性平价在即。
东方电气全球首推海水无淡化原位制氢技术,系统效率达71%,为深远海氢能开发铺路。中国科研团队还成功研发出在高盐环境下稳定工作的电极材料和催化剂,显著降低了电解电压。
应用场景:多元融合开辟增量市场
“光伏+”跨域协同正在开辟增量市场。近海漂浮式光伏平台突破抗腐蚀技术瓶颈,实现咸水环境25年稳定发电。
农光互补系统通过光谱调控模块,在发电同时提升中药材品质。数据中心光储直柔系统削峰填谷,有效降低算力中心碳排放。
氢能重卡成为终端应用的突破口。2025年氢能重卡推广目标不低于2.8万辆,亿华通、潍柴动力(市占率超40%)领跑。“氢气银行”和“风光制氢一体化”等模式正在降低用氢成本,加速产业渗透。
工业领域绿氢替代进展显著。国邦医药绿氢合成氨耦合化工降碳,副产氢提纯毛利率超过40%。宝丰能源30×1000m³/h电解水制氢项目投产,年产绿氢2.4亿标方。
地域分布:西部与北部成为投资热土
新能源投资呈现出显著的地域集聚特征。内蒙古和新疆两地表现尤为突出,分别以15.1%和11.7%的占比领跑全国。
前五大投资目的地(内蒙古、新疆、四川、江苏和福建)合计贡献了42.9%的总投资份额,展现出明显的区域集中态势。
这些地区凭借丰富的风光资源和政策支持,正在成为新能源投资的热点区域。山东、江苏等沿海省份则凭借海水制氢等创新技术,加速能源结构转型。
资本动向:国家队引领产业生态建设

资本层面,“国家队”纷纷出手设立氢能基金。由中国石化发起的氢能产业链创业投资基金已完成工商注册与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备案,标志着中国石化氢能基金正式设立。
该基金是我国规模最大、专注于氢能产业链投资的基金,首期规模50亿元,将对氢能“制储运用研”全产业链环节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关键材料、核心装备和原创技术进行前瞻性布局和培育孵化。
基金建立了完善的投后赋能机制,将系统挖掘投资企业和中国石化全产业链的协同价值,持续为投资企业提供系统性应用场景,加快打造基础实力过硬、应用场景完善、产业生态良好的高质量氢能应用体系。
AI赋能:智能技术优化能源效率
AI技术正在各个面向优化新能源应用,包括发电方式优化、电网稳定和用电端优化。在发电与储能端,AI正加速能源资源探勘与新材质研发。
通过地震波与电磁感应数据分析,AI可更精准侦测地热资源;在海域与山谷,AI对潮汐与风速的长期预测,能帮助规划最佳的风机与潮汐发电位置。
材料科学领域也因AI for Science出现突破。类似AlphaFold2在蛋白质结构预测的成功,有机会用来加速电池与太阳能板材料开发。
过去太阳能发电每提升1%可能需耗时数年,AI有机会将开发周期缩短30~50%,并在固态电池、氢能储能等新兴领域找到更安全、更高能量密度的材料组合。
AI正在成为解决再生能源“间歇性”问题的核心工具。Google DeepMind与英国国家电网的合作案例显示,透过AI预测风电输出,准确度提升直接让风能的经济价值增加20%。
前景展望:能源自主与全球领先并重
随着氢能等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成本的进一步降低,氢能车正逐步取代燃油车,加氢站也在各地兴起。这一趋势预示着石油的“硬通货”地位正在逐渐松动,而氢能将成为未来能源领域的新宠。
中国通过海水制氢等创新技术,不仅实现了能源安全的自主可控,也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启示。
预计到2025年,中国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有望达96050万千瓦,发电量将超过9000亿千瓦时。储能市场也呈现出强劲增长势头,2025年欧洲各国大储集体高增长,美国全年并网约14-16GW,澳洲可再生新能源渗透率高收益支撑储能规模上量[citation:2。

沿海地区的广阔海岸线正成为中国的“氢能矿藏”。青岛已率先实现百千瓦级海水制氢系统的落地运行,每小时产氢20立方米,直接并入城市管网。
曾经高度依赖石油进口的中国,如今通过海水制氢等创新技术,逐步实现能源自给自足。
AI与能源的深度融合正在发电、输配、储能与用电端形成具备韧性、可优化且能交易的动态网络。这场能源革命不再只是幻想,而是已经扎根在中国广袤土地上的现实。













